青藏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碳固定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
為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我國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政策與工程,建設了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取得顯著成效。青藏高原森林生態系統得到較好保護,退化草地逐步恢復,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一些特有珍稀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得到明顯增長,極大地增強了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穩定性,提高了人民福祉。但同時,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
高原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凸顯
作為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特征明顯。過去50年間,青藏高原氣候變暖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升溫率的2倍,達到每10年0.3℃至0.4℃,是過去2000年中最溫暖的時段,降水每10年增加2.2%。與此同時,青藏高原放牧超載嚴重。2000年至2015年,青藏高原實際載畜量由1.45億羊單位增至1.58億羊單位,理論載畜量由0.86億羊單位增至0.94億羊單位,實際載畜量是理論載畜量的1.6倍以上,出現超載情況的縣比例達80.93%。盡管自2000年以來,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有所提升,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面積在減小、程度在降低,生態保護與恢復政策和措施取得明顯成效,青藏高原的生態安全仍面臨以下挑戰:
生態系統脆弱。相關數據顯示,青藏高原高寒干旱荒漠與稀疏植被占34.9%,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凍融侵蝕嚴重。青藏高原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達46.00×104平方千米,中度以上沙化土地面積達46.90×104平方千米,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積已有4267平方千米。
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化加劇。截至2015年,受道路切割影響,青藏高原的森林灌叢、草地、沼澤三類自然棲息地,平均斑塊面積分別減少36.6%、40.1%和67%。此外,在羌塘高原谷地低海拔人類活動密集區等局部地區,生態系統受人類活動影響,出現草地退化情況。
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明顯增加。受跨境口岸生物入侵、非理性放生、引種、物流等引入外來物種的影響,青藏高原的本土生物多樣性面臨風險,全球重大外來入侵種如草地貪夜蛾、福壽螺、紅火蟻等已在青藏高原造成巨大危害,且已檢測到紅耳龜、牛蛙等惡性外來種的分布。
氣候持續“暖濕化”的不利影響開始顯現。具體包括:加劇凍土面積萎縮、沼澤濕地面積減少和部分生物棲息地退化。自2000年以來,仍有部分地區的森林、沼澤濕地在減少。
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亟待提升
鑒于青藏高原對國家生態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以及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獨特性,為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建設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加快制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針對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生態保護修復、生態風險防控、協調保護與發展、保障措施與監督機制,以及生態保護的法律責任等方面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讓生態保護修復有法可依,用嚴密的法制促進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還應充分考慮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脆弱、生態承載力低、對資源利用開發的干擾高度敏感、恢復難的特征,在保護修復制度與機制設計中堅持保護優先、預防先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格局。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與生態敏感性空間格局為基礎,科學規劃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三江源、若爾蓋、甘南、祁連山、阿爾金、藏西北羌塘高原、藏東南、可可西里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以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生態系統碳匯等生態功能為主導的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布局建設三江源、祁連山、普達措、青海湖、珠穆朗瑪峰等國家公園群,保護青藏高原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根據重點保護動植物物種、自然遺跡、自然景觀與生態服務功能的分布,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農業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系統解決長期存在的自然保護地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明確、空間重疊、管理多頭的問題。
科學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和生態退化問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科學設計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對策和措施。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制定物種保護計劃,重點保護牦牛、雪豹、金絲猴、黑頸鶴和大花紅景天、雪兔子等野生動植物物種,以及大鯢、水獺等珍稀特有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
健全生態風險防控體系。構建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預測體系,完善生態風險報告和預警機制。同時,組織編制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規劃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同時,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監測、預警、控制、評估、清除,防范外來入侵物種危害風險。
協調生態保護與生產發展。不合理的畜牧業、種植業是導致青藏高原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人類活動因素,應當在制定生態保護相關法規時,明確規定嚴格保護的范圍,引導并支持區域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發展與自然環境條件特點相適應的農牧業。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先行先試碳中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十分豐富,也可支持科學開發生態與文化旅游。
完善生態補償制度。以優質生態產品供給量及其經濟價值為基礎,完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讓提供更多、更優質生態產品的地區得到更多生態補償。完善并全面推廣生態公益崗位制度,讓牧民從放牧者轉換為生態守護人。同時,探索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生態產品供給者與使用者關系明晰的地區建立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讓生態產品使用者付費、供給者受益。
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推進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金融和市場機制。加快建立覆蓋全區的生態資產與產品監測體系,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的應用機制,鼓勵各級政府將生態保護和提供優質產品作為重要工作目標。此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市場化經營模式,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通過保護生態、提供生態產品促進青藏高原綠色發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徐東晶在副研究員齊玥與研究員王強的指導下,選取青藏高原東南緣云南馬關地區新生代含有大量地幔包體的堿性玄武巖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巖地球化學和Sr-Nd-Mo同位素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牽頭的聯合實驗團隊在青藏高原成功實現了基于超導接收的高清視頻信號公里級太赫茲無線通信傳輸,這是目前國際上首次將高靈敏度太赫茲超導接收機技術成功應用于遠距離無線通信系統。這次......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從今年8月18日開始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展開,有6個科考分隊15個科考小組400多名科考隊員參與。到9月30日,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科考取得多項......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科研單位,在青藏高原腹地進行的綜合地質地理科學考察活動圓滿結束,進入了后期的總結研究階段。本次科考作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點項目“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尼瑪盆地印度季風演化與高原北移隆升”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近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冰川徑流汞排放的研究發現: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消融對區域水生生態......
1979年,郭長福、孫鴻烈、漆冰丁(左起)等人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區開展土地資源考察。1975年,研究人員在珠穆朗瑪峰登山科考。1990年,在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時車陷在路上,考察隊隊員們一起推、拉......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