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伽利略:400年后,科學家仍然因為直言不諱而受到迫害
在伽利略之后的400年,科學家們仍然因為直言不諱而受到迫害。不應當利用法律遏制辯論。
1633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兼物理學家伽利略?伽利雷因為提出地球可能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受到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審判,并被判有罪。
將近400年后,科學家和那些代表科學家說話的人們仍然因為表達基于他們的科學專家經驗的觀點而正受到迫害。
例如,3年前,尼日利亞科學院在批評了當地的一位醫生研發出一種艾滋病疫苗的主張之后,被這位醫生告上了法庭。
2009年,英國科學作家Simon Singh因為在報紙的一篇文章中說脊椎指壓治療者(他們相信通過操縱脊椎可以治療一大批疾病)的某些主張是“假的”而被判誹謗(這個判決最近在上訴中被推翻了)。
與此同時,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因為它的前教員Michael Mann的資金申請中的陳述而受到州總檢察長的調查,Mann關于全球變暖嚴重性的觀點受到了氣候變化懷疑論者的挑戰。
如今秘魯的一位著名生物學家因為把另一位生物學家的一個主張說成是“虛假的”而獲得了緩刑的判決,后者聲稱在當地玉米作物中探測到了商業公司生產的轉基因物質。
當然,不能期待科學家面對的規則與社會其他部分不同。當一位科學家被發現有欺詐行為的時候——諸如故意偽造主張從而獲得政府資助——法律的全面制裁肯定是合適的。
但是法律不應該用于懲罰批評缺乏科學信譽的人們的觀點,或者批評那些讓自己與其他科學家的有爭議分歧進入公共領域人們觀點的科學家。
在上面這些例子中,對科學家或科學作家采取或者威脅采取的法律行動主要并不是針對純粹科學辯論的陳述,而是針對成為了重要公共辯論的一部分的科學分歧的陳述。
當科學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在發展問題(從疾病預防到糧食保障)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的時候,重要的是不要讓過時或錯誤的法律阻止科學家參與這種辯論,他們在這種辯論中能夠確保討論是基于可靠的證據。
當然,學術資格并不能讓科學家獲得任意評說別人的行為的權利。科學家應該把他們自己限制在評論那些他們可以展示出適當的專家技能水平的問題上。
學術自由的范圍并不包括挑戰其他科學家的動機,而只能適用于事實或者科學家的陳述。這類似于出版自由并不包括侵犯個人隱私。
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法庭不應該成為關于證明的或假設的科學證據的有效性爭議的仲裁者。盡管同行評議過程有許多缺點,它仍然是我們擁有的判斷科學進展和分歧的最佳機制。
法律行動不應該用于阻止科學家基于專家意見而做出的公開陳述——不論他的陳述多么強烈,或者這個話題多么具有爭議。
各國科學院著手處理這一問題,這是恰當的(正如秘魯的這個案件)。但是人們擔心的并不僅僅限于科學界。所有國家應該審視它們的關于誹謗的法律,并評估它們是否可能阻礙社會關心的重大問題的知情辯論。
例如,英國的新的聯合政府已經承諾考慮修改法律,從而更好地保護Singh這樣的人,并讓他們在重大辯論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不會擔心一個有歧義的句子可能導致個人破產,甚至會被判入獄。
目前有權起訴科學家——顯然秘魯就是這樣——的其他國家應該考慮這樣做是不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印度政府近來威脅把警告轉基因作物的危險的科學家投入監獄也是一個例子。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成立不到3個月,伊爾亞的新公司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當地時間9月4日,OpenAI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Sutskever)成立的新公司SSI(safesuperinte......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核心主旨是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切實推進教育強國目標的抓手。考慮到教育家人才的稀缺性,《意......
中新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王詩堯)初次見到唐立梅時,她與大眾印象里的“科學家”形象不太相符。酒店的靠窗沙發上擺滿了化妝品,唐立梅正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配合著化妝師上妝。乍一看這個場景似乎是哪位“女明星”......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和維爾茨堡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動物界最大基因組的擁有者——肺魚進行了基因組測序。肺魚基因組約為人類基因組大小的3......
旦大學 全球卒中研究領跑者、著名臨床神經科學家、世界卒中組織副主席克雷格·安德森(CraigAnderson)日前全職加入復旦大學,成為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類腦研究院)......
2024前沿科學創新大會近日在深圳舉行,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發起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青年科學家科學第一講活動。科普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活動期間,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
本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鄧暉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物理系尤力教授團隊與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首次在強相互作用的室溫里德堡氣體中,觀測到了持續穩定的“時間晶體”信號。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最近自主研發成功世界上迄今最輕、最小的太陽光驅動微型飛行器——靜電飛行器(CoulombFly),其由一種新型微型靜電電機作為發動機核心,可實現在純自然太......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