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外媒Businessline報道,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去世,享年100歲。
此時距離其101歲的生日,只差1個月。
John Goodenough,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固體物理學家,三大鋰電正極材料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正極的發明人,鋰離子電池奠基人之一,被業界公認為“鋰電之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Goodenough教授之所為稱之為傳奇,不僅體現在100歲還在潛心研究,還體現在其經歷豐富,學習和科研生涯充滿坎坷......
大學學習從古典文學、哲學橫跨到數學專業,二戰期間參軍研究氣象數據,然后30歲時拿到物理學博士,隨后在54歲時開始研究鋰電池,57歲發明鈷酸鋰正極材料,75歲發明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年過九旬著手研究新型固態鋰電池和鈉電池。
據統計,老先生總共發表了近千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達到了10萬+,其中很多論文成為了如今“教科書”般的指導性論文。
其中,最高被引用的5篇文章中,前3篇文章均是關于鋰電池,它們是分別是:
1)相關論文以“Phospho-olivines as positive-electr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相關論文以“Challenges for rechargeable Li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3)相關論文以“The Li-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a perspectiv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2年,正值老先生100歲之際,Wiley,ACS,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等一系列期刊均開出致敬Goodenough教授一百歲專欄報道。其中,昔日弟子福建師范大學陳育明教授、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黃云輝教授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Arumugam Manthiram教授在Chem上以“Creating a rechargeable world”為題總結了老先生傳奇的一生。
回顧古迪納夫的一生,堪稱傳奇。
因為名字是Goodenough(直譯:足夠好),古迪納夫也被網友稱為“足夠好”先生。
“足夠好”先生出生于1922年,21歲考上耶魯,剛開始學文,但由于從小患有閱讀障礙,后面改學物理學,中途還學過一段時間哲學,畢業時獲得數學學士。
二戰后,他又考上了芝大物理系研究生,他選擇了Zener(美國著名應用物理學教授)當導師,Zener的開場白是,“現在你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找到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把它解決掉。祝好運。”于是他選了凝聚態材料。
30歲時,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后來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他的第一個項目是開發SAGE防空計算機的內存核心,這是第一個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后來由于預算被砍,54歲的他跳槽,重新找了份工作。
1976年,他成為牛津大學的教授和無機化學實驗室的負責人,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足夠好”先生開始真正鉆研電池,讓他在54歲的年紀,開始了一項改變世界的研究。
1979年,古迪納夫和合作者開發了一種電池,在氧化鈷層之間有一個鋰離子陰極。該電池的電位為4伏,而其它電池的電位僅為2.5伏。
早期的鋰電池用金屬鋰作為電極材料,使用時極易發生燃燒和爆炸。
因為早前鋰電池都是一開始設計的就是滿電狀態,也就是說正極材料不含鋰,負極必須含鋰。電池生產出來就是“滿電”,也就是現在的一次性鋰電池。
為解決這一問題,1980年,古迪納夫與日本學者水島公一等人,突破性發明了鋰離子電池的陰極材質鈷酸鋰(LiCoO2),這樣一來,電池生產出來是“沒有電”的狀態,需要先充了才能用。
新電池不但從根本原理上解決了鋰金屬的致命問題,還不再需要條件苛刻的負極材料制造環境。
正是這個轉變,讓鋰電池開始真正走向大眾市場。
1991年,索尼采用古迪納夫理論,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鋰電池。
從此,手機、照相機、手持攝像機乃至電動汽車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陸續進入便攜式新能源電池的時代。
今天的鋰離子電池至少價值350億美元,但古迪納夫沒有拿到一分錢。他本人對此表示,“反正我做這個的時候也不知道會這么值錢,我只知道這是件我應該做的事情。”
2017年,當時94歲的古迪納夫,又打造出“全固態”(all-solid-state)概念的鋰電池。
在學術界,古迪納夫可以說是泰斗級存在,他的門生遍布全球,國內不少學者都是他的弟子。
2018年,古迪納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還想解決汽車的問題,想讓汽車尾氣從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這一天。”
如今電動車滲透率越來越大,已經有了取代燃油車的趨勢,這應該也是“足夠好”先生樂意看到的。
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仍在繼續,古迪納夫教授雖然離開了,其留下的火種仍然將會繼續燃燒。
對古迪納夫而言,科學便是他的全部生命。
即使在97歲高齡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古迪納夫仍然希望能研發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固態電池,從而解決人類潛在的能源危機。
他曾說:“我想在去世前解決這個問題,我才九十多歲,還有時間。”
電化學里程碑式大師,就此別過了。
5月1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德國哥廷根大學厄溫·內爾(ErwinNeher)教授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厄溫·內爾,德國生物物理學家,研究領域包括鈣離子信號傳導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神經遞質的釋......
6月26日,外媒Businessline報道,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BannisterGoodenough)去世,享年100歲。此時距離其101歲的生日,只差1個月。JohnGoodeno......
6月26日,外媒Businessline報道,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BannisterGoodenough)去世,享年100歲。此時距離其101歲的生日,只差1個月。JohnGoodeno......
“我不擅長做計劃,但自小就能熟記元素周期表。對我來說,(科研)發現便是到元素周期表里去‘釣魚’”,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兩度摘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卡爾·巴里·夏普利斯(K.BarryS......
“最好的投資是對基礎研究的投資,為知識本身而追求知識。歷史的經驗是,追求知識就能解決最大、最困難和最重要的問題。它不是試圖解決一個大問題,而是通過鼓勵更多人追求對世界和自然的知識,從而出現了解決大問題......
自新冠病毒在美國蔓延以來,美國政府便一直致力于“甩鍋”給中國,以模糊國內民眾對其抗疫不力的指責。在多次污蔑中方“未及時通報疫情信息”后,美國政府官員和多家媒體串通一氣,無視醫學常識,炒作所謂“病毒來源......
近幾個月,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名譽教授、國際顧問等名義受聘國內高校或研究機構。天津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8月30日發布消息:日前,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癌癥研究中心哈拉爾德·楚爾·豪森教授及夫人來訪天津......
10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29日聯名簽署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組織停止反對通過生物技術改良農作物和食物的活動。這封寫給綠色和平組織、聯合國和世界各國政府的聯名信說,綠色和平組織領導的反對現代植物育種活動一再......
馬丁·卡普拉斯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荷蘭科學院外籍院士和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他于1966年開始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并一直從事研究工作至今。“我喜歡三件事情:化學、攝影和烹飪。......
第64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LindauNobelLaureateMeetings)29日下午在德國南部城市林道開幕,37名諾獎得主及來自大約8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余名年輕科研人員出席。30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