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李斌課題組及瑞金醫院時國朝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以Letter格式發表了題為“MG149 inhibits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KAT8-mediated IL-33 acetylation to alleviate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的乙酰化酶KAT8。此外,抑制KAT8酶學活性下調了IL-33蛋白穩定性,從而緩解哮喘疾病模型小鼠的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
哮喘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之一,它的發病率在不同國家約1%~18%不等。中國哮喘患病率在過去三十年中不斷上升。乙酰化/去乙酰化是常見的蛋白質翻譯后修飾,廣泛參與機體的各種生理/病理過程。在哮喘的病理狀態下,體內乙酰轉移酶(lysineacetyltransferases,KATs)活性增高,去乙酰化酶(lysine deacetylases,KDACs)活性降低。大量研究表明,IL-33在哮喘、移植免疫、腫瘤等疾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IL-33是否及如何通過其乙酰化修飾來調控哮喘發病進程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IL-33與KAT8存在相互結合,KAT8可通過介導IL-33的乙酰化修飾拮抗其泛素化修飾,從而穩定該蛋白。體內應用KAT8抑制劑MG149可有效緩解哮喘模型小鼠的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且MG149發揮功能依賴于IL33。
該研究發現細胞因子IL-33的乙酰化修飾,并鑒定出介導 IL-33乙酰化修飾的關鍵酶—KAT8,抑制KAT8的酶學活性可有效緩解哮喘的氣道癥狀,為哮喘臨床治療提供了潛在全新靶點和新的研究思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附屬瑞金醫院柳亞慧博士和杜娟博士為該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時國朝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李斌研究員。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依托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公共技術平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公共技術平臺等。同時,本項目得到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大力協助。特別鳴謝瑞金醫院“廣慈引智教授計劃”以及所有給予本研究大力支持的老師和同學。
【通訊作者簡介】
李斌研究員是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科研副所長&課題組長,二級研究員、余?學者、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廣慈引智教授”、國家基金委免疫學杰青、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普米斯生物聯合創始人&科學委員會主席,姑蘇領軍人才;高探生物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免疫細胞生物學分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上海生物醫藥分會會長;Science Bulletin副主編 (2018)、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執行委員會成員(2020)、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編委(2018)。
李斌研究員長期從事調節性T細胞相關基礎及臨床基礎研究,近年來在炎癥條件下Treg細胞功能穩定性及組織特異性Treg亞型分化,抗病毒廣譜宿主限制性因子翻譯后修飾及其相關酶類的活性調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2009年回國至今,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刊物如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GASTROENTEROLOGY、PNAS、NAT COMMS、J BIOL CHEM、J IMMUNOL、J VIROL、PLOS Pathogens 、EMBO Rep 等發表通訊及共同通訊作者文章60余篇。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點項目、中美及中波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負責人等重大科研任務多項。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郭志前團隊,創制了激活型化學遺傳學熒光探針,首次在活細胞中監測蛋白質成簇/解聚的精確狀態。相關研究近日作為VIP(VeryImpor......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一項名為“內部帽啟動翻譯”(ICIT)機制的創新研究。該機制下的仿佛戴著帽子的mRNA可產生200倍以上的蛋白質,為治療癌癥和蛋白質合成異......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真、孫怡迪,博士后朱文成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木良善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李辰團隊合作,描繪了......
圖FUSEP化學生物學技術用于系統研究賴氨酸和非賴氨酸泛素化的位點信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137004、22307062)資助下,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在蛋白質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開......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有哪些熱點?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12月12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本次年會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變革(AIf......
受大自然啟發,美國西北大學生物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植入皮下的傳感器,可實時跟蹤活體動物蛋白質水平的波動,測量炎癥標志物的變化。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標志著醫學檢測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了檢測......
北京時間10月23日,在德國德雷斯頓舉行的2024HUPO大會頒獎典禮上,備受矚目的“ClinicalandTranslationalProteomicsAward”(臨床轉化蛋白質組學獎)榮耀加冕于......
11月27日,一項發表于《柳葉刀-呼吸病學》的新研究發現,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發作期間,給患者注射貝那利珠單抗,相較于目前使用的類固醇片劑治療方法更有效,可將后續治療的需求降低30%。科......
在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計算蛋白質設計領域的重大進展后,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團隊宣布開發出一種名為MProt-DPO的創新計算框架,該框架利用人工智能(AI)和世界頂尖的超級計算機,推動蛋白質設計取......
人工智能(AI)蛋白質設計正在走向“更快、更好、更強”。美國麻省總醫院布萊根分院和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為EVOLVEpro的AI工具,被認為是蛋白質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團隊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