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國內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為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擘畫了道路,特別是其中針對“雙一流”建設,提出“完善質量、特色、貢獻導向的監測評價體系,健全動態調整和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資源配置力度”,為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雙一流”評價體系確立了基本架構。
然而,在實踐中如何使質量、特色、貢獻真正成為“雙一流”評價的關鍵因素,仍值得我們深思。
三大要素抓住了“雙一流”建設關鍵
“雙一流”建設作為我國面向教育強國建設實施的戰略性工程,有其自身的起始時間與建設目標,但一流大學以及一流學科的建設復雜且涉及多要素,以何種評價標準衡量其成效,就成了問題。
在我看來,《規劃綱要》提出從質量、特色和貢獻角度進行考量,確實抓住了“雙一流”建設的關鍵。不過,“質量、特色、貢獻”本身的含義豐富,我們需要從“雙一流”建設的目的出發,對其進行進一步明晰。
就質量而言,我認為此處的“質量”主要指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即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能否真正達到一流標準。具體而言,世界一流大學在培養一流人才上的貢獻如何,一流學科在培養一流學科人才方面的貢獻怎樣,這是需要重點考慮的核心問題。
就特色而言,我們要更多地思考在“雙一流”建設中,具有中國特色的辦學要素是否受到足夠的重視、有沒有鮮明的體現。
何謂一流大學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根本性在于高校要扎根中國大地,吸收中國文化元素,真正讓中國文化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發揚光大。
具體而言,在管理和運行機制方面,高校要從國情出發,建立基于中國文化的管理和運行機制,而非簡單移植歐美國家的管理制度和辦學方式。
這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學科建設層面。高校的每個學科都有著復雜的辦學體系和辦學體制,絕非線性的“招生—培養”這樣簡單的單向度聯系。這其中,中國特色如何體現這個問題在我們的辦學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雙一流”建設是一個引領性工程,其探索經驗應該是可以推廣的,要能對全國其他高校發揮引領和典范性作用。如果“雙一流”高校在中國特色辦學上的經驗只局限在“圈內”,而不能擴展到國內約2700所“雙非”高校,其價值是會大打折扣的。
至于貢獻層面,可以分為兩個角度——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角度,以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效果的角度。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后者,因為前者更多體現在“質量”層面。從貢獻角度講,需要特別強調在“雙一流”的建設周期中,高校如何服務于學科的世界性、原創性貢獻,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以及國家經濟產業發展的戰略性需要。
比例調整應“因校制宜”
對于未來的“雙一流”建設來說,上述三個要素是所有高校都必須關注的。盡管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以及不同學科特點的高校有著很大差異,但在質量、特色和貢獻上都應該做出成績,這是對于“雙一流”高校共同的要求。
同時,我們也要正視“雙一流”高校群體中不同成員間的差別,不能對其提出完全相同的要求,質量、特色、貢獻這三大要素更不是簡單的等分關系,而是需要根據高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和辦學定位,進行適度調整。
以傳統的綜合類大學和醫科院校為例,這就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高校。綜合類大學往往以文理基礎學科為優勢學科,此類高校應更多在學科原創性上做出成績。換言之,要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未來科學家,作出原創性的知識發現、學科創新。這是綜合性大學不能忽視的,也是其質量、特色和貢獻的關鍵焦點。
相比之下,醫科院校的關鍵焦點則在于培養高水平醫師和醫學大家,要能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服務民眾健康,支撐健康中國事業。這樣的目標導向一定會反向要求我們在構建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時,著重考慮“貢獻”的比重。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對地方院校予以更多關注。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以及未來“雙一流”建設擴容的主要力量,地方院校的基本生存邏輯就是“服務地方”。這要求地方院校必須真正研究透徹地方的需要在哪里、地方的戰略需要是什么,據此在學科和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乃至學校的科研和產業服務方向等關鍵問題上作出明晰判斷,并落實到實際辦學與發展中,從而使學校的整體辦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只有如此,地方高校才能憑借其貢獻,成為地方現代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策源地。只有做到這一點,地方高校才能名副其實成為“某個地方的高校”,而不僅僅是“在某個地方辦學的高校”。
總之,在對“雙一流”建設進行監測評價時,需要按照質量、特色、貢獻的導向要求,通過制度設計引導,激勵和推動地方高校向著服務地方戰略進行布局調整和開拓發展。
不同類型、層次和隸屬關系的高校,其“雙一流”建設的要求需有所區別,建設與評價也應保持一致,只有這樣的評價才能發揮積極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關聯外部政策措施
除了各要素間的關聯外,“雙一流”建設的評價還需注意與其他外部政策和措施的關聯。這一點在《規劃綱要》的文本中已經有所體現。
在《規劃綱要》中,對于“雙一流”監測評價體系的表述是與“健全動態調整和多元投入機制”,以及“加大資源配置力度”放在一起的。這幾項內容看似分屬不同領域,實則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具體而言,監測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服務于對“雙一流”動態調整,后者能從監測評價中獲得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但動態調整也可以不依賴監測評價結果,而是根據國家戰略需要進行調整,這就涉及資源配置的問題。
目前,我國針對“雙一流”建設并未建立起完全意義上的多元投入機制,這主要體現在地方財政的投入機制不健全。具體而言,有的地方財政資金充裕,投入也比較多,且承諾基本到位;有的地方只是在政策、文件上有投入,實際投入卻很少,或者投入不到位;還有些地方很少考慮對于“雙一流”建設的投入。這也是《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的大背景。
至于如何能達到理想中的目標,除了政府自身的行政措施外,相關的監督評價也必不可少。從這個角度上說,評價機制的建立并非僅僅針對高校。
至于資源配置,其背后也有一個通過匹配投入達成某種導向性的問題。這并不難理解,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為例,作為一項涉及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從“雙一流”建設的資源配置角度看,與人工智能發展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一定是需要加大投入的。在這一大背景下,如何針對此類學科,從“質量、特色、貢獻”等角度設立相應的監測評價標準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本報記者陳彬采訪整理)
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國內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為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擘畫了道路,特別是其中針對“雙一流......
張端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虹。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即將過去的2024年,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別是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更是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增設交叉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碳儲科學與工程、密碼科學與技術、生物育種科學等84種新本科專業;突出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探索代表性成果評價,落實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政......
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務院關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2016年以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培養了全國超過......
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今日發布"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單包括94個一級學科,各個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截止到2023年......
從福建省教育廳獲悉,福建近日啟動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計劃,將10所省“雙一流”高校22個學科納入計劃,包括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集美大學、......
近一周以來,蘭州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三所“雙一流”高校分別迎來新校長。值得一提的是,三名新任校長均由外校調入。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升任蘭州大學校長,大連理工大學......
8月28日上午,南京師范大學靈巖融創區首批項目簽約暨揭牌儀式在六合科創中心舉行。六合區委書記周勇,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孔毅遠,副區長王穎娟、魯志全,中石化碳產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陳軍,......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提出,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支持師范院校建設,全面提升師范教育水平。堅持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第一職責,強化部屬師......
5月以來,多所“雙一流”高校相繼召開2023年度“雙一流”建設監測數據集中填報工作部署會。根據工作要求,這些監測數據已于5月26號上報教育部,相關數據將作為第二輪“雙一流”建設評估驗收的重要依據。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