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6-21 17:25 原文鏈接: 跨越千萬年的演化“謎團”——下巴的奧秘

      來自遠古的生物總能為人類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提供“蛛絲馬跡”。比如,人類牙齒的形成,或許就與數億年前的一種魚有關。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在重慶秀山縣發現了一條全新完整保存的志留紀有頜魚類“袖珍邊城魚”,為頜與牙齒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實證,重慶市秀山縣也成為目前全球第二個發現較多完整志留紀有頜類的化石點,相關研究成果于6月18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

      跨越千萬年的演化“謎團”

      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即上頜和下巴,被統稱為有頜類。

      “頜的出現是生命演化史最重要的躍升之一,在古生物學界非常關注有頜魚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幼安告訴《中國科學報》。

      有頜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44億年前的奧陶紀。然而,直到兩千多萬年后的泥盆紀才開始大量出現有頜類化石,而這之間的志留紀有頜魚類化石僅有零散的鱗片和棘刺,這使得有頜類在這段長達數千萬年的演化歷史中沒有詳細證據可以解讀,成為了一段“無字天書”。

      朱幼安指出,長期以來,人們不清楚最早期的有頜類到底是什么形態,也就不清楚像硬骨魚類、軟骨魚類這樣流線型靈活的魚類,是如何從“身披甲胄”的無頜甲胄魚,以及雖然已經演化出頜,但身體前半部分仍然覆蓋著外骨骼“盔甲”的盾皮魚類演化而來的。

      自2007年起,朱敏帶領團隊在云南曲靖發現了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其中包括大量完整保存的有頜魚類,這使得中國成為目前唯一發現較多志留紀有頜類完整化石的國家,為全面認識有頜類的早期身體結構提供了關鍵實證資料。過去,團隊已經發現了占據演化關鍵位置的“初始全頜魚”“長吻麒麟魚”。

      “但是,由于世界上就發現了這一個地方有完整保存的志留紀有頜魚類,便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些魚的形態不過是在局限地域里非常特化的結果,那樣的話,這些化石的信息就沒有那么重要了。”朱幼安說。

      為了找到更多的志留紀有頜魚類化石,探究這個問題的真相,多年來,早期脊椎動物研究團隊的足跡踏遍全國范圍志留紀地層,與各地地質調查部門深入合作,終于在重慶市秀山縣有了重大發現。

      尋找第二個“家”

      在4.23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也被稱為羅德洛世,華南古陸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大洋之中,海水沿著曲折凹凸的海岸線侵入陸架,形成若干巨大的海灣或內海,這些淺海成為早期水中生命的“庇護所”。

      那時,處在湘渝之交的重慶秀山地區便位于華南古陸北緣一個比今日渤海還要大的內海之中,河流在這里匯入內海,帶來了大量養分,并孕育了豐富的生命,河口和灘涂的半咸水中生長大量的原始植物,其間生活著無頜的盔甲魚類、海蝎和最早的有頜魚類。它們的遺骸被河流帶來不斷的泥沙覆蓋,并在漫長的地質時間內變成了化石。

      2019年底,團隊成員、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博士后李強在秀山洪安邊城附近沿“川河蓋天路”踏勘志留紀含魚地層,在羅德洛統小溪組中意外發現了一塊完整對半開的有頜魚類化石。

      這正是袖珍邊城魚的正型標本!而這一地層過去還從未報道過完整的有頜魚類。團隊成員們驚喜萬分,李強和朱幼安等人一起迅速對這塊化石展開了詳細的研究。

      “盡管保存非常完整,但對這塊化石的研究并不容易,許多微小結構已經接近粉砂巖粒度保存精度的上限,特別是埋在圍巖內部的骨片形態,經過多次高精度CT掃描,才通過沿骨片裂開的、只有幾微米寬的細微縫隙重建出來。”朱幼安說。

      邊城魚的外骨骼骨甲模式和之前在曲靖瀟湘動物群中發現的麒麟魚接近,顯示它與麒麟魚、全頜魚、志留魚同屬全頜盾皮魚類。證明這個類群在當時的華南包括印支地塊廣泛分布,也因此,它們的一些關鍵解剖結構信息確實在厘清有頜類早期演化,特別是硬骨魚軟骨魚等起源上非常重要。

      重要的袖珍“獵手”

      全頜盾皮魚類是中國特有的一類早期有頜魚類,與現代有頜脊椎動物,即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共同祖先的起源密切相關,近年來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

      研究團隊通過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袖珍邊城魚保存了下頜和下頜齒,它的下頜與全頜魚的邊緣頜骨十分相似,但其內側有發達的口內葉,其上可見五個較大的圓錐狀齒,這些齒的生長和排列型式與其他盾皮魚類,特別是節甲魚類的齒突相似。

      因此,邊城魚的頜骨可能比全頜魚和麒麟魚更為原始,這意味著它是現代魚類頜骨及牙齒與節甲魚類等傳統定義的“盾皮魚類”外的新發現的一個過渡狀態,為現代有頜類,包括我們人類頜骨和牙齒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實證。

      讓研究團隊感到欣喜的是,袖珍邊城魚的化石保存相當完整,這讓他們能挖掘出許多一般保存不下來的信息,比如在整個盾皮魚類中很少發現完整的鰭,邊城魚就保存了這部分結構。邊城魚的鰭有非常發達的鱗片覆蓋的肉質“柄”狀部分,而鰭條部分則只有外側狹窄的一圈,這與人們刻板印象中,常見魚類的透明、折扇狀魚鰭十分不同,進一步證明多數原始魚類的偶鰭都具有發達的肉質部分,而現代輻鰭魚類,特別是鯽魚、鱸魚之類真骨魚類的扇形透明魚鰭是非常特化的。

      “有意思的是邊城魚‘體型很小’,化石只有2厘米長,活著時整條魚可能也只有約4厘米長,但牙齒很大,邊城魚可能是十分兇猛的袖珍‘獵手’,以生活環境內的其他小動物,如米氏海蝎、秀山盾魚、牙形動物等為食。”朱幼安說,他們還要邀請漫畫家燁子作出漫畫作品。

      研究指出,目前,盡管完整的全頜盾皮魚類只在中國有發現,但新發現提供的比較解剖學證據顯示,上世紀末在越南志留紀地層中發現的零星盾皮魚類骨片也應屬于全頜盾皮魚類,指示印支地塊和華南地塊在志留紀有非常密切的古地理聯系。

      朱幼安表示,袖珍邊城魚只是邊城動物群報道的第一條有頜魚類,他們在同一層位還發現了其他一些有頜類和無頜類的化石,并且還在重慶志留紀地層其他地點發現了重要化石,目前正在努力的挖掘研究當中。

      畫家燁子的漫畫作品 課題組提供

      袖珍邊城魚 課題組供圖

       袖珍邊城魚 課題組供圖


    相關文章

    植物生殖細胞演化研究方面獲進展

    有性生殖是生物適應復雜多變環境的重要方式,也是物種延續與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關鍵。生殖細胞即雌、雄配子的產生是生物完成有性生殖的前提。長期以來,植物生殖細胞研究聚焦于孢子體世代占優勢的種子植物類群,但在以......

    科學家重建晚中新世東亞冬季風演化歷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基于西北太平洋深海沉積物,成功重建了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的演化歷史,并結合古氣候模擬,評估了全球氣候變化和構造運動等因素對晚中新世東亞冬季風演化的......

    科學家重建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演化序列

    東亞冬季風是溝通北半球高、低緯氣候系統的紐帶。東亞冬季風的強度波動直接影響東亞地區冬季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冬季風活動增強利于大氣污染物的快速消散,但過強的冬季風活動會引發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并造成社會......

    研究揭示基因重組在復雜器官形成演化中的重要性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胰與肝移植外科劉昌教授、曲凱教授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王文教授、邱強教授、王堃教授團隊合作,在肝臟功能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揭示了基因組重復事件在肝臟再生等復......

    人類演化的一塊重要“拼圖”丹尼索瓦人生存圖譜揭秘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由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關于夏河丹尼索瓦人(以下簡稱為“丹人”)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刷新了青藏高原丹人的最晚生存時間......

    染色體異常引起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阻滯機制獲解析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跨越10萬年他們用“指紋”解鎖中國水稻演化史

    距離杭州約120公里的浙江省浦江縣,藍天白云下,稻田環繞間,上山遺址迎來一個重要發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張健平,與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等1......

    科學家解析猴面包樹屬植物的演化歷史

    5月15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牽頭,聯合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華大基因、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肯尼亞國家博物館、上海辰山植物園等,在《自然》(N......

    殺不死你的讓你更強大

    一篇5月1日發表在《自然》的論文認為,人類社會遭受的頻繁擾動會提高人群抵御傷害和從后續衰退中恢復的能力。這項研究分析了30000年的人類歷史,對未來人口的增長和恢復,以及對當代恢復力的建設都有所啟發。......

    研究發現更多的動物存在意識科學家呼吁重新思考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烏鴉、黑猩猩、大象以及許多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行為方式表明它們可能有“意識”。然而,這份名單并沒有以脊椎動物結束,研究人員正在將對意識的研究擴展至包括章魚,甚至蜜蜂和蒼蠅在內的更廣泛的動物中。據《自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