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萬年的演化“謎團”——下巴的奧秘
來自遠古的生物總能為人類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提供“蛛絲馬跡”。比如,人類牙齒的形成,或許就與數億年前的一種魚有關。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在重慶秀山縣發現了一條全新完整保存的志留紀有頜魚類“袖珍邊城魚”,為頜與牙齒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實證,重慶市秀山縣也成為目前全球第二個發現較多完整志留紀有頜類的化石點,相關研究成果于6月18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志。 跨越千萬年的演化“謎團” 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即上頜和下巴,被統稱為有頜類。 “頜的出現是生命演化史最重要的躍升之一,在古生物學界非常關注有頜魚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幼安告訴《中國科學報》。 有頜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44億年前的奧陶紀。然而,直到兩千多萬年后的泥盆紀才開始大量出現有頜類化石,而這之間的志留紀有頜魚類化石僅有零散的鱗片和棘刺,這......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朱敏研究員Science解析下巴從何而來
我們的下巴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細思起來并不簡單,因為每個人的下巴都不一樣,在最新的一項報道中,來自中國和瑞典古生物學家將下巴的來源追溯到了滅絕的魚類下頜上,這掃除了科學界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朱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朱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一直以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脊
研究揭示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新框架
1月28日凌晨0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幼安、盧靜、朱敏帶領由中國、澳大利亞、英國和瑞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關于4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盾皮魚類腦腔、內耳和內淋巴系統精細解剖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對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框架的沖擊
跨越千萬年的演化“謎團”——下巴的奧秘
來自遠古的生物總能為人類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提供“蛛絲馬跡”。比如,人類牙齒的形成,或許就與數億年前的一種魚有關。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在重慶秀山縣發現了一條全新完整保存的志留紀有頜魚類“袖珍邊城魚”,為頜與牙齒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實證,重慶市秀山縣也成為目前全球
同期Science發表三篇中國學者成果
最新一期(10月20日)Science雜志公布了三項中國學者的最新成果: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體之一——隱花色素的工作機制、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以及2型Ryanodine受體RyR2門控機制的結構基礎。 首先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體之一——隱花色素的工作機
我國科學家在云南發現初始全頜魚化石
經過掃描獲取數據獲得的還原圖片與古魚化石對比(9月24日攝)。 《自然》雜志9月25日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及其團隊的新發現進行在線報道,朱敏和他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進展,新發現將填補盾皮魚綱和硬骨魚綱兩大類群之間的“缺失環節”。 朱敏等
中國科學家發現重慶化石庫,將影響該領域未來幾十年
導 讀 2022年9月28日,《自然》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四篇古生物學領域的論文,它們都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團隊及其合作者的研究。 雖然四篇文章中研究的對象分別是近年在貴州與重慶兩個地點發掘的化石,但它們之間卻有內在聯系:都是與志留紀早期有頜魚類相關的研
早期魚類游泳速度如何演化?最新研究揭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18.shtm 中新網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早期魚類游泳速度如何演化?傳統的“積極的捕食策略傾向導致有頜類起源”假說是正確答案嗎?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
使用高精度三維打印技術探索4億年前脊椎動物頜部演化
頜的出現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幾次飛躍之一,最早的有頜脊椎動物是身披大塊膜質骨片的盾皮魚類。過去曾經認為,盾皮魚類只是有頜脊椎動物一個特化的旁支,已經在距今3.65億年的泥盆紀末全部絕滅。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頜脊椎動物類群均由盾皮魚類的一個早期支系演化而來。因此,盾皮魚下屬各支
研究佐證了發育生物學有關頜起源的假說
頜的起源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關鍵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據七鰓鰻和有頜類頭部發育遺傳學的對比研究,科學家了提出了頜演化異位理論的假說,即頜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層間質細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發育調控基因的異位表達所導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創新,認為無頜類鼻垂體復合體的分裂是頜發育的最根本的先決
盔甲魚類研究佐證了發育生物學有關頜起源的假說
頜的起源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關鍵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據七鰓鰻和有頜類頭部發育遺傳學的對比研究,科學家了提出了頜演化異位理論的假說,即頜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層間質細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發育調控基因的異位表達所導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創新,認為無頜類鼻垂體復合體的分裂是頜發育的最根本的先決
古脊椎所等揭示硬骨魚式鱗片的起源
201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自然》(Nature)上,報道了一條4.25億年前的古老魚類——初始全頜魚。初始全頜魚具有典型盾皮魚類膜質骨甲及硬骨魚式的頜骨,是堪與始祖鳥等相提并論的、介于盾皮魚類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重要過渡化石。近期,《自然-通訊》(Nature Co
相隔十年,硬骨魚式鱗片起源之謎得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29.shtm2013年,《自然》雜志報道了一條4.25億年前的古老魚類——初始全頜魚,它具有典型盾皮魚類膜質骨甲以及硬骨魚式的頜骨,是堪與始祖鳥等相提并論的、介于盾皮魚類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重要過渡
古脊椎所三項成果入選“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2024年7月1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入選名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云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其
中國科學家應邀赴瑞典皇家科學院作報告
近日,應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在斯德哥爾摩作了題為《中國遠古魚類揭示有頜脊椎動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的阿特迪講座。 朱敏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南方志留紀—早泥盆世發現的系列魚類化石,近些年,這一系列發現成果揭示了脊椎動物演化主線上頜起源、硬骨魚類起源及硬骨魚
化石校正分子鐘揭秘迷鰓魚類演化謎題
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的碰撞與隨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來最重要的地質事件,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亞洲及其周邊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隨著印度板塊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卻、熱帶和亞熱帶低地出現、巨大山系發育近而最終隆升為今天面積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極。伴隨地貌和環
化石校正分子鐘揭秘迷鰓魚類演化謎題
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的碰撞與隨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來最重要的地質事件,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亞洲及其周邊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隨著印度板塊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卻、熱帶和亞熱帶低地出現、巨大山系發育近而最終隆升為今天面積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極。伴隨地貌和環
海洋魚類的恒溫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大志團隊、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Axel Meyer等合作,研究揭示海洋魚類的恒溫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Cell集團旗下國際綜合刊物《創新》(The Innovation)。 在
研究揭示海洋魚類的恒溫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研究員林強團隊和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大志團隊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魚類恒溫與環境適應機制解析的最新研究進展,發表在The Innovation(《創新》)上。 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恒溫物種的出現是一個重大進化轉
4億年前這條魚揭示古魚類游泳速度如何演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03.shtm魚類究竟是如何演化出“頜”這種重要結構的?過去有假說認為,是它們越來越快地游泳速度所導致的。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與英國
古脊椎所等揭示肺魚類食殼性起源與快速演化
最古老的肺魚干群成員先驅楊氏魚是早泥盆世西屯脊椎動物群中原始肉鰭魚類的典型代表之一,1981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命名并采用連續磨片法、制成蠟質模型開展研究以來,這條魚便引起國際上延續至今的對肉鰭魚類系統關系和四足動物起源問題的反思與討論。后續相關研究逐漸證明楊氏魚是肺魚形類的原始代表,與包括
原始胴甲魚揭示有頜脊椎動物祖先鱗列格局
西屯副云南魚鱗列三維重建,基于高精度CT。(王雅婧供圖) A) 右側視圖;B) 左側視圖;C) 前視圖;D) 背視圖;E) 分區模式 ? ?西屯副云南魚生態復原圖。(楊定華繪) ? 6月8日,eLife刊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成果論文。該研究以“有頜脊椎動
中國魚化石首次揭示硬骨魚綱的外骨骼腰帶
中國科學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記述了兩種早期魚類的腰帶,首次揭示了硬骨魚綱的外骨骼腰帶。該研究否定了硬骨魚綱的腰帶與肩帶結構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傳統觀點,為研究有頜類的早期分化并探討腰帶與肩帶在發育上的同源關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這是
研究揭示早志留世軟骨魚類新進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余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人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并逐漸得到發展。志留紀魚類化石不
古脊椎所等揭開北美頜鏟象的演化疑團
1935年,北美長鼻類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巴爾博(E. H. Barbour)與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貝格(G. F. Sternberg)合作發表了一種奇怪的長鼻類化石——索普氏頜鏟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簡稱頜鏟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轟動。當時國際古生物學界的權威奧斯本(
原始胴甲魚揭秘有頜脊椎動物祖先的鱗列格局
魚類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體表覆蓋的鱗片,鱗片承擔了防御、進攻、攝食、過濾、感覺、保護軀體免受磨損和防止寄生蟲等功能。此外,鱗片表面的紋飾和腹側的結構可接收并引導水流、減少阻力。鱗片按照一定的生長模式整齊地排成鱗列,即為成語“鱗次櫛比”的出處。魚類的鱗片是骨質的,屬于外骨骼或膜質骨的一部分。鱗片和鱗
水生所模式魚類基因組大小的演化研究取得進展
基因組大小,是指一個基因組中所擁有的DNA含量,是生物進化中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復雜的遺傳特征之一。例如,生物的復雜度并不與基因組大小有顯著相關,即C值悖論。作為模式物種的紅旗東方鲀和斑點綠河鲀是目前已知的具有最小基因組大小的脊椎動物(
中科院團隊完整呈現4.1億年前玉海翼角魚全貌
中新網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四代古魚類學家薪火相傳、接力研究30年,最新完成對產自云南曲靖“古魚王國”、約4.1億年前盔甲魚類“玉海翼角魚”新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終于使玉海翼角魚的全貌得以完整呈現,并填補了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