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01 10:55 原文鏈接: 這位“導彈院士”今天90歲,生日快樂!

    他為我國一至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嘔心瀝血;他主導研究的“近快戰法”指揮我國“空天神盾”屢屢擊落侵犯我國領空的外國偵察機;他的學生陸續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領軍者、頂梁柱。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防空導彈專家——于本水。
    今年5月1日,是于本水90周歲生日,2024年也是于本水從事航天事業的第65個年頭。

    “從來沒有想過我能得到什么,一直想的都是還能為國家做些什么。”每談及于此,鮐背之年的于本水眼中閃爍著光芒。

    圖片
    于本水(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供圖)
    “從無到有”開新局
    “導彈行業里,防空導彈研制的確很復雜,但能保衛祖國的領空,護衛國家安全,我愿意為此奮斗一生。”于本水說。
    1960年,于本水以優異的成績從世界航空航天界一流學府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學成歸國,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從此投身到我國防空導彈事業的創建工作。
    當時中央決定,我國第一代防空導彈從仿制“543”導彈開始,走一條從仿制到自主設計的道路。
    該型導彈從蘇聯引進,技術水平很高,“但那時新中國成立才10多年,我國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都很落后,仿制出尖端的防空導彈非常困難。又遇上自然災害,生活上也面臨很大難題”。于本水說。
    于本水知道,無論是仿制“543”,還是研制新型號,“吃透”二字是關鍵。1961年,被任命為導彈總體組副組長的他帶領幾位同事,來到外地的防空導彈總裝廠。
    接下來的一年里,他和同事深入生產一線。到車間觀看重要工藝操作的方法和流程,處理導彈生產過程中的有關技術問題,這讓于本水受益匪淺。
    在歷經無數次的演算、試驗、分析后,1964年,“543”多發實彈打靶成功,完成生產定型;1965年,我國“紅旗一號”防空導彈仿制成功,次年完成生產定型,實現了我國地空導彈從無到有的突破。
    在此之前,于本水所在的總體組已開始了“543”改進方案的論證,提出了“紅旗二號”小改方案和“紅旗三號”大改方案,兩套方案同時進行,于本水主要負責“紅旗三號”導彈的總體方案。

     “紅旗三號”模型遙測彈飛行試驗于1965年取得圓滿成功;1967年5月,獨立回路遙測彈飛行試驗成功。20世紀70年代末,“紅旗三號”定型,成為我國第一型具有攔截SR-71高空偵察機能力的防空導彈。

    “近快戰法”打U-2

    于本水家中珍藏著一本《英華大辭典》,說起它的來歷,于本水頗感自豪。
    1962年1月,敵對勢力企圖獲取我戰略情報,當年9月,我國空軍導彈部隊在華東地區上空首次用防空導彈成功擊落了U-2高空偵察機。但是很快,U-2學會了機動逃逸。制導雷達一開機,它便逃出地空導彈殺傷區。
    空軍司令部要求國防部五院幫助解決這一難題,這項艱巨任務落到了國防部五院二分院。于是,以于本水為課題負責人的研究小組開始了晝夜攻關。
    要想再次擊落U-2,關鍵是精準計算殺傷區和發射區。當時,全國僅有2臺電子管計算機,而人工計算一條彈道最長用時21天。
    “于總對我們說,外國人可以嚼著口香糖對著計算機做,我們就用腦子和心血!”于本水的同事、原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主任張志鴻回憶說,大家日夜沉浸在數字與幾何圖形中,齊心協力完成了仿真計算。
    最終,于本水攻關團隊拿出了一套有效方案。這套方案被空軍指戰員概括為近快戰法。1963年11月1日,地空導彈二營首次采用近快戰法擊落一架敵U-2飛機。此后,近快戰法開始向地空導彈部隊推廣,敵U-2飛機再也不敢輕易對我國進行偵察、騷擾了。

    于本水榮立個人三等功,獎勵的正是這本《英華大辭典》。60多年過去了,于本水對這本辭典視若珍寶。在他看來,這是捍衛國家領空的最佳見證。

    “我們必須學會自己養雞、下雞蛋”

    “防空是永恒的課題,有矛必有盾。絕不能因為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高枕無憂,斗爭永無休止。”于本水說。
    上世紀80年代初,超低空突防成為戰爭新樣態,防空導彈的主戰場從“九天之上”變成“一樹之高”,于本水擔負起第二代防空導彈總體設計的重任。
    超低空防空導彈的研制技術難度大、要求高。
    論證會上,有人提出,技術跨度太大、基礎太弱,不如進口國外導彈。一貫溫潤如玉的于本水突然嚴肅地說:“中國是大國,不能只買外國的‘雞蛋’,我們必須學會自己養雞、下雞蛋,自主研發能力是買不來的。”
    因此,于本水建議研制機動性能好、反應時間快、機動過載大、抗干擾能力強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最終這項建議被采納,并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
    于本水始終重視自主創新,還被同事和后輩稱為“會變帽子戲法”的大設計師。
    1982年,低空、超低空型號在某試驗基地開始導彈飛行試驗。在一次測試試驗中,導彈發生了異常振動,于本水憑借豐富的經驗,推斷故障源于導彈發射筒蓋形變導致的共振。他建議換一換“帽子”。果然,換了“帽子”之后的導彈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基地總工程師豎起大拇指說:“老于,神了!”
    “對于導彈武器系統設計師來說,基礎創新非常重要。”于本水說,武器研制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系統設計師的大腦就像一個創新加工廠,要善于抓住要害,及時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于本水熱愛、執著于他的“創新加工廠”。
    伴隨著中國低空、超低空反反艦導彈研制序幕拉開,現代防空導彈的作戰目標也從以前反飛機為主改變為反精確制導武器為主。于是,于本水又相繼承擔了我國新一代導彈武器系統研制工作。在年屆六旬之際,他先后擔任艦空導彈系統副總師和野戰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
    “陸轉海”“黃牛下水”是富有挑戰性和開創性的工作,涉及的領域之多之廣、戰術技術指標之高前所未有。用于本水的話說,“研制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客觀上要求總體與各分系統協同一致,形成集智攻關的合力” 。
    為了攻克導彈的重大關鍵技術,小到彈上零部件的生產質量控制,大到全彈的試驗,于本水都全程參與。他“嚴慎細實”的作風深深影響到研制團隊的每個人。
    經過多年艱辛努力,于本水帶領艦空導彈研制團隊終于攻克了數項重大關鍵技術,圓滿完成了定型試驗,將產品如期交付用戶。這一項目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面對鮮花和掌聲,于本水說:“航天事業是系統工程,研究所這一級參加單位有十幾家,二級協作單位更是有幾百家。事業的完成靠大家、靠團隊,我頂多是個帶頭的、領班的。”

    “想盡力幫幫年輕人”

    時至今日,于本水依然孜孜不倦地心系航天事業的建設,思考中國防空導彈未來的發展方向,多次牽頭就科研管理、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向上級提出建議,為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遠望、救急、把關、育人。”這是于本水當下最關心的事情。
    他依然喜歡去導彈試驗第一線。2004年5月1日,他70歲生日當天去了試驗基地,幫助年輕科學家分析處理問題。基地里的年輕人買了一個蛋糕,共同慶祝他的70歲生日。
    “想盡力幫幫年輕人,也想確保當時的試驗成功。”回憶起這些場景,于本水笑得很溫暖,“那個生日過得很有意義。”
    于本水曾就“當代航天青年與老一輩航天人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建設航天強國還需要什么”談到了當代青年有“三長一短”。
    “一長”是當代航天青年能熟練利用計算機等科研手段,大大縮減了科研時間;“二長”是當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輩航天人,具備更高的外語水平,能更好地學習掌握世界范圍內各領域的先進技術;“三長”是當代航天青年的整體精神面貌更為朝氣蓬勃、思維更加發散。這“一短”,指的是當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輩航天人,少了些許艱苦奮斗和樸素求學的精神。
    未來,于本水希望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防御技術的發展道路。他囑托年輕一代航天人牢記“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圣使命,傳承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早日建設成為航天強國而不懈努力奮斗! 


    相關文章

    90歲導彈院士于本水:我一直在想還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他為我國一至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嘔心瀝血;他主導研究的“近快戰法”指揮我國“空天神盾”屢屢擊落侵犯我國領空的外國偵察機;他的學生陸續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領軍者、頂梁柱。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

    這位“導彈院士”今天90歲,生日快樂!

    他為我國一至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嘔心瀝血;他主導研究的“近快戰法”指揮我國“空天神盾”屢屢擊落侵犯我國領空的外國偵察機;他的學生陸續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領軍者、頂梁柱。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

    這位“導彈院士”今天90歲,生日快樂!

    他為我國一至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嘔心瀝血;他主導研究的“近快戰法”指揮我國“空天神盾”屢屢擊落侵犯我國領空的外國偵察機;他的學生陸續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領軍者、頂梁柱。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

    這位“導彈院士”今天90歲,生日快樂!

    他為我國一至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嘔心瀝血;他主導研究的“近快戰法”指揮我國“空天神盾”屢屢擊落侵犯我國領空的外國偵察機;他的學生陸續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領軍者、頂梁柱。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

    立陶宛的美制“毒刺”防空導彈將移交給烏克蘭

    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LRT)報道,立陶宛總理因格麗達·希莫尼特周四在訪問烏克蘭期間表示,來自立陶宛的美制“毒刺”防空導彈將在未來幾天內移交給烏克蘭。據此前報道,這批美制武器的轉讓已獲美方批準。“毒......

    于本水院士:“鑄劍”大師人如其名致力幾代防空導彈研制

    于本水院士回答媒體提問(5月26日攝)13歲時,于本水第一次摸到了槍。那是1947年,于本水的家鄉解放。上過三年多小學、識文斷字的他被土改工作隊看中,成為一名小土改工作隊員。種地靠鋤、打仗靠槍,熱火朝......

    于本水院士:“鑄劍”大師人如其名致力幾代防空導彈研制

    于本水院士回答媒體提問(5月26日攝)13歲時,于本水第一次摸到了槍。那是1947年,于本水的家鄉解放。上過三年多小學、識文斷字的他被土改工作隊看中,成為一名小土改工作隊員。種地靠鋤、打仗靠槍,熱火朝......

    印度成功進行反導攔截試驗

    印度26日上午成功進行了新型國產防空導彈攔截模擬彈道導彈的試驗。據印度媒體援引軍方的消息報道,當地時間26日上午10時許,一枚模擬的彈道導彈從東部奧里薩邦北部的巴拉索爾綜合試驗場發射升空。奧里薩邦中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