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宗
1978年,楊承宗和中國科大少年班學生在一起。
一九七八年,楊承宗先生(右一)與嚴濟慈、馬大猷、吳文俊在一起
●他的同事、學生有的當選院士,有的成為兩彈元勛。論學識、論貢獻、論資歷,楊承宗都超越了院士的標準,但他既不是院士,也沒有佩戴上共和國的勛章。對于榮譽得失,他的心總是平靜:“事情做出來就好,別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2010年9月,人們為楊承宗隆重舉行了百歲華誕慶賀會,溫家寶總理親筆寫來賀信。百歲老人一生所持的是寬容大度默默奉獻的君子風范,他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為原子彈煉出了所需要的鈾,還有就是在中國科大辦了一個專業。”
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蘇省吳江縣。
1932年畢業于上海大同大學。
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從事放射化學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47—1951年,在法國巴黎大學鐳研究所隨伊萊娜·約里奧-居里夫人從事放射化學研究,獲博士學位。
1951年秋回國,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學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研究室兩個研究室主任。
2011年5月27日,新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大建校元勛、原副校長、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聯合大學首任校長,合肥學院名譽校長楊承宗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1911年9月,楊承宗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八坼鎮,父親楊藹如是一位具有愛國思想和實干精神的民族實業家。楊承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32年7月,他以7門功課全是“最優”的成績畢業于上海大同大學理科。
畢業后,楊承宗經大同大學校長曹惠群先生推薦,到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鐳學研究所工作。所長嚴濟慈先生讓楊承宗跟隨鄭大章學習放射化學,這為他奠定了一生學術事業的方向。鄭大章先生是師從居里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第一位中國研究生,也是中國早期放射化學的奠基人。鄭大章治學嚴謹,為人正直,非常賞識和喜愛善于思考、勤于鉆研的楊承宗。師生二人情投意合,迅速投入到鈾、釙、鐳、氡等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之中。
1947年初,經嚴濟慈先生推薦,楊承宗進入居里實驗室,師承居里夫人的長女伊萊娜·約里奧-居里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前沿理論。他系統研究了元素周期表的第Ⅲ、Ⅳ、Ⅴ、Ⅵ族較難分離的一些化學載體元素,成功研究出用離子交換法從大量載體中分離出極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的方法。不久,此法得到廣泛應用,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從礦石中提取鈾工藝的普遍方法。
1951年6月15日,楊承宗順利通過了約里奧-居里夫人主持的論文答辯,獲巴黎大學理學院科學博士學位,其論文被評為最優秀級。在為他舉行的祝賀酒會上,居里實驗室的學者們按照慣例,用平底燒杯盛滿香檳互相碰杯。1951年6月21日,楊承宗收到了錢三強從北京發來的電報,告訴他要用組織給的3000美元買原子能相關的書籍、儀器、藥品,以及一種計數進位器并及早回國。楊承宗當即決定放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為他提供的“年薪為555350法郎另加補貼”的高薪續聘意向書。
約里奧-居里先生聽說楊承宗要回國,提前約見了他,慷慨激昂地大聲說:“你回去轉告毛澤東,你們要保衛世界和平,要反對原子彈,就要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你們有自己的科學家,錢(三強)呀、你呀、錢的夫人(何澤慧)呀,汪(汪德昭)呀。”
回國前夕,楊承宗按照錢三強的委托,用組織輾轉捎來的3000美元在法國開始了“瘋狂大采購”。同時,他毫不猶豫地墊上了自己在法國省吃儉用存下的全部積蓄。楊承宗的回國行裝是整整13個大木箱、鐵皮箱,滿載的全是國內緊缺的實驗器材與資料。
楊承宗回國后,錢三強所長請他擔任近代物理所第二研究大組的主任。當時該所的科研工作分為四個大組,第一大組的主任是趙忠堯,第三大組的主任是王淦昌,第四大組的主任是彭桓武。在楊承宗之后,從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歸來的實驗核物理學家楊澄中也來到近代物理所。由于他們名字發音近似,為了區分兩人,由彭桓武提議,大家分別尊稱他們為“法楊公”“英楊公”。
那時的近代物理所核物理人才不少,但精于放射化學的唯有楊承宗一人。近代物理所于1952年10月制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確了以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為中心,充分發展放射化學,為原子能應用準備條件的方向。其中,放射化學部分的規劃就是由楊承宗親自主持制訂的。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楊承宗親自編寫放射化學方面的教材,在所里開設“放射化學”和“鈾化學”等專業課,為那些從來沒有接觸過放射化學的大學畢業生們系統講授放射化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后來又在核工業部技術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授課,精心培育了我國第一代放射化學中堅骨干。他親自主持設計并籌建起新中國第一個放射化學實驗室,該實驗室所在的建筑被稱作放射化學小樓,是當時國內唯一能進行放射化學操作的實驗室。
為了普及同位素應用,配合全民辦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從1956年下半年起,物理所開辦放射性同位素應用講習班,楊承宗擔任第一期講習班班長。此班連續開辦了8期,共培養了五百多名應用核技術人員,為全國各地開展放射性核素的應用建立了良好的基礎。1958年,他又被請到剛剛組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主任。楊承宗親自主持制定了相關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為該系的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當黨中央確定研制“兩彈一星”的目標后,中國科學院動員了當時幾乎全部相關科研力量的精華,承擔“兩彈一星”的前期基礎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任務。楊承宗和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一起,從此踏上“秘密征程”。
1961年4月,二機部部長劉杰親自把楊承宗安排到二機部五所(鈾礦選冶研究所)任副所長,主持業務工作,以頂替剛剛撤走的蘇聯專家的工作。在了解了五所的一些真實情況后,楊承宗沒接到正式調令、任命,便在五所工作。
從1961年到1964年間,楊承宗帶領五所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科技隊伍,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創造了中國核工業生產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五所自己動手,建成一個鈾冶煉生產實驗廠,在我國第一批鈾水冶工廠尚未建成的情況下,經過三年多的日夜苦戰,純化處理了數百噸重鈾酸銨,生產出足夠數量的核素純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數十項。其中一項,可把鈾的化學流程縮減四分之一,生產中可節省資金上億元。這一階段是五所取得科研成果的鼎盛時期,但這些成果由于保密原因而不能發表。楊承宗帶領五所科技人員提前三個月完成了核鈾原料的制備任務,為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今,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前身即為五所)宣傳手冊的第一頁寫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核化冶院完成了核純二氧化鈾的簡法生產,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貢獻。開創我國鈾、釷、鐳三大放射元素濕法冶金技術、研制了我國第一塊鈾錠、研制了我國第一克鐳、研制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材料、研制和生產了我國第一批頓級核金屬釷……至今,核化冶院的老一代科技人員還深有感觸地說:“楊先生領導的五所是我院最輝煌的黃金時期。”“一個科研院所,沒有楊先生那樣的真正學者領導是不行的!”“楊所長制定并認真推行的一套科技成果評價管理制度,即便是國家已明確提出了‘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要求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先導意義的典范之作。”
文革中,楊承宗被貼大字報批判,指其“業務掛帥”“崇洋媚外”,想把五所帶向“背離毛澤東思想的科研道路”。他提倡的兩步沉淀法和電滲析法從浸出液中提取鈾,被說成是“電解地球”的工藝流程。然而30多年后,我國采用的主要提取鈾的方法就是地浸、堆浸法。
1979年4月,中國化學會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專業委員會成立,楊承宗被選為首任主任,吳征鎧和汪德熙為副主任,并制定了《放射化學學科規劃(草案)》。同年11月,楊承宗兼任中國核學會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學會理事長和中國計量學會電離輻射計量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楊承宗的多方呼吁下,1980年10月,新中國第一所自費走讀大學——合肥聯合大學正式成立。楊承宗被任命為首任校長。建校30多年來,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20多個院、系,在校生15000多人的頗具影響和實力的特色院校,正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各類專門人才。合肥聯合大學現已更名為合肥學院。
2010年9月,大家為楊承宗隆重舉行了百歲華誕慶賀會,溫家寶總理親筆寫來賀信。百歲老人一生所持的是寬容大度默默奉獻的君子風范,他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為原子彈煉出了所需要的鈾,還有就是在中國科大辦了一個專業。”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中央專委和國防工辦下令嘉獎原子彈研制有功人員,二機部為全體受獎人員晉升一級工資,但楊承宗卻因行政關系隸屬于中國科大而未能享受。他的同事、學生有的當選院士,有的成為兩彈元勛。論學識、論貢獻、論資歷,楊承宗都超越了院士的標準,但他既不是院士,也沒有佩戴上共和國的勛章。對于榮譽得失,他的心總是平靜:“事情做出來就好,別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然而,歷史不會忘記,楊承宗被公認為是沒有勛章的功臣。張勁夫為他題詞:新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的老領導二機部原部長劉杰為他題詞:楊承宗傳約里奧-居里忠言,為培養放射化學奠基,為發展核彈原料勝利攻關,并為核事業培養了眾多英才骨干,功德無量。
楊承宗的功勞,用王方定院士的話說:“先生為我國核燃料化學的建立、發展和培養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高。”他的人格,用李虎侯教授的話說:“先生心態之淡泊而明志,不要說在當今社會,就算是歷史上的先賢也屬難能可貴。”
2011年5月27日,楊承宗先生駕鶴西歸,離開了他鐘愛一生的放射化學事業。他對我國核科技事業的發展和高素質人才的造就作出的許多開拓性、創新性的貢獻,已牢牢銘記在共和國的史冊上。他的淡泊名利和愛國情操,也為我國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慢,書信遠,寫信、寄信、等信、讀信,人們用十天半個月來完成一個回合的思念。如今,書信早已不再是通訊首選,而是成為了見證歷史的溫暖印記。展開一張張泛黃的信紙,凝視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思念有了形狀,情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056.shtm這顆成功爆炸的氫彈,不僅“炸”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極端困難情......
1964年在新疆羅布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人們記住了錢學森、鄧稼先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聽過這背后還有這樣一位奇女子一次次從零開始為國家隱姓埋名30多年用“我愿意”肩負起祖國的重托她是王承書參與研制......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離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預定時間已不足24小時。此時,一封來自羅布泊試驗廠的急電對原子彈的設計提出了疑慮。上級希望負責核武器理論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個認真的估算——中......
54年前的10月16日,羅布泊的一聲巨響,伴隨著一團蘑菇云升起,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這震驚了世界,因為研制原子彈的技術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難最復雜的技術之一,只有美蘇英法這四個大國掌握,也是它們......
——596工程對我國科技創新工作的啟示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要牢記歷史經驗,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工程(596工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組織的......
楊承宗1978年,楊承宗和中國科大少年班學生在一起。一九七八年,楊承宗先生(右一)與嚴濟慈、馬大猷、吳文俊在一起●他的同事、學生有的當選院士,有的成為兩彈元勛。論學識、論貢獻、論資歷,楊承宗都超越了院......
楊承宗1978年,楊承宗和中國科大少年班學生在一起。一九七八年,楊承宗先生(右一)與嚴濟慈、馬大猷、吳文俊在一起●他的同事、學生有的當選院士,有的成為兩彈元勛。論學識、論貢獻、論資歷,楊承宗都超越了院......
“先生”——今天的一個極其平常的稱呼,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學,往往是對于那些德高望重的老知識分子的尊稱。幾十年來,“楊先生”這個稱呼,在我和同學心里,就是偉大、崇高而又親切的象征。我們所說的“楊先生......
2011年5月27日上午8點45分,新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大建校元勛、原副校長、中國科大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首任系主任楊承宗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楊承宗先生19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