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外細胞因子在腫瘤微環境中富集,調節癌癥的各種重要特性,包括自噬。然而,自噬和細胞外細胞因子之間聯系的精確分子機制仍有待闡明。
2021年6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王桂華及胡俊波共同通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L-6 regulates autophagy and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by promoting BECN1 phosphorylation”的研究論文,證明IL-6通過IL-6/JAK2/BECN1途徑激活自噬并促進結直腸癌(CRC)的化療抗性。
癌癥的發展與特定的腫瘤微環境(TME)高度相關,其中包括基質成纖維細胞、浸潤的免疫細胞、血液或淋巴管網和細胞外基質。TME中的正常細胞可以被癌細胞聯合或改造,產生各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和基質降解酶,以增強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
IL-6是TME中常見的一種細胞因子,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粒細胞、成纖維細胞和癌細胞都是IL-6的主要來源。IL-6直接作用于癌細胞,觸發STAT3靶基因的表達,其編碼的蛋白質然后驅動癌細胞的增殖和生存,促進血管生成、侵襲性、轉移和免疫抑制。
此外,IL-6刺激產生更多的促炎癥細胞因子,因為IL-6會招募許多類型的免疫細胞進入TME。在各種不同的癌癥患者中觀察到IL-6水平的上調,如乳腺癌、宮頸癌和結直腸癌。值得注意的是,核因子-κB(NF-κB)是驅動IL-6表達的關鍵轉錄因子,在許多人類癌癥中普遍觀察到NF-κB的過度活化。
此外,循環中的IL-6水平因手術和化療而增加,據報道在復發腫瘤患者中也會增加。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也觀察到血清IL-6水平升高,而且IL-6水平通常與結直腸癌(CRC)患者的腫瘤大小、分期和轉移相關。IL-6水平已被證明是幾種類型癌癥的生存預后指標和對治療反應的預測因素。
自噬是一種細胞內溶酶體依賴性降解系統,通常吞噬和消化受損的細胞器和長壽的蛋白質,為細胞生存提供營養或ATP,以應對細胞外和細胞內壓力。自噬在多個細胞功能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的失調與腫瘤發生、腫瘤-瘤體相互作用和對癌癥治療的抵抗有關。
在癌癥的發生和發展中,大量證據表明自噬具有雙重作用,既是腫瘤抑制劑,又是促癌機制。在正常細胞中,自噬通過清除致癌蛋白底物、有毒的未折疊蛋白和受損的細胞器來維持正常的細胞平衡,這有助于防止慢性細胞損傷和過渡到癌癥引發的細胞。
然而,一旦惡性癌癥建立,在許多類型的癌癥組織和癌癥復發中,自噬的增加使腫瘤細胞生存和化療抵抗,與正常的鄰近組織或原發癌癥相比,自噬是上調的。氨基酸剝奪、缺氧、生長因子剝奪和暴露于各種化學品、壓力條件和其他一些類型的刺激都能夠激活自噬。尤其是細胞外/細胞內信號異常與自噬誘導之間的聯系已被廣泛研究,以闡明與癌癥相關的自噬的精確機制。
作為TME中的一種重要細胞因子,自噬通過NF-κB的激活增強IL-6的釋放,IL-6在許多類型的癌癥中促進自噬。然而,IL-6在自噬中的作用仍有爭議,關于IL-6在調節自噬中的功能的報道相互矛盾,表明IL-6的調節取決于細胞環境。
該研究研究了IL-6如何以自噬依賴的方式調節癌癥化療的抗性,證明了IL-6誘導JAK2和BECN1之間的相互作用。重要的是,JAK2直接在Y333處磷酸化BECN1,導致BECN1-VPS34相互作用增強和自噬,這是IL-6調節癌癥化療抗性的一個機制。并且進一步表明,BECN1 Y333磷酸化水平是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一個預測因素,JAK2抑制劑治療聯合化療對抑制癌細胞生長更有效。
總之,本研究結果為TME通過IL-6/JAK2/BECN1誘導的自噬在癌癥治療中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進一步的見解,并顯示BECN1Y333磷酸化水平可能作為化療耐藥性和包括CRC在內的癌癥的不良結局的預測指標。
10月18日,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研究團隊,揭示直腸癌在新輔助化療下腫瘤微環境的動態變化圖譜和耐藥性影響,并為臨床制定有效治療方案提供新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報道醫學》上......
結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CRC)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威脅人類生命健康。作為治療轉移性CRC的一線藥物,化療藥物卡培他濱(Capecitabine,Cap)具有腫瘤特異性毒性和高響應......
腫瘤的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是有效治療的障礙。結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CRC)作為異質性較高的惡性腫瘤,在所有癌癥中,發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三。大量研究表明,結直腸癌是......
結直腸癌(CRC)是全球第三種最常見的癌癥,也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飲食、遺傳、息肉病變和慢性炎癥都是結直腸癌高發病率的原因。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正在變得越來越年輕。中醫藥以其......
來自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了四種關鍵的跡象和癥狀,表明患早發性結直腸癌的可能性增加。這些警告信號可能在更及時地發現和診斷年輕成年人的這種類型的癌癥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近來,年輕成年人的結......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徐燁聯合精準腫瘤中心教授胡欣,成功繪制出迄今國內最大規模的結直腸癌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中國人群結直腸癌基因組變異特征,并鑒定出其中可精準預測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療......
“作為所有健康服務的基石,健康科普要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這是健康科普未來的發展方向。”近日,在“愛要趁早”腸治久安4.15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科普主題展活動上,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會長郭樹彬指出......
風濕性多肌痛(PMR)是一種炎癥性風濕性疾病,通常最初表現為頸部、肩部和髖部區域疼痛和僵硬,癥狀包括疲勞、低熱和體重減輕等,常見于5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長期以來,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一直是該病的主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737.shtm ......
自噬是指通過形成雙層膜結構的自噬體,包裹部分胞質并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及回收的過程,對抵抗各種應激和維持細胞穩態至關重要。自噬異與老年癡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自噬體形成的關鍵步驟包括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