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腺癌患者中,“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占比約為65%至70%。記者18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將改變免疫調節治療對該類乳腺癌療效不佳的困境,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帶來全新認知和治療路徑。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余科達教授團隊發現并證實,酪胺飲食可增加“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對免疫治療的響應度。據悉,酪胺是一種微生物代謝物,豆腐、奶酪等食物中富含酪胺。
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臨床研究雜志》(J Clin Invest)在線發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
“腔面型”乳腺癌患者的治療在過去以手術治療和內分泌治療為主,但有30%至40%的“腔面型”乳腺癌患者面臨著內分泌治療耐藥、長期高復發轉移風險的挑戰,因此亟須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升這部分患者的療效。
“一旦發生內分泌治療耐藥或復發轉移,‘腔面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況將受到嚴重影響,5年生存率不足50%。”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余科達教授表示,“免疫治療已經在三陰性乳腺癌中開展研究且證實了臨床價值,但在‘腔面型’乳腺癌研究中很少有免疫治療相關成果。”
據介紹,傳統觀點認為,“腔面型”乳腺癌是免疫狀態相對較“冷”的腫瘤,對免疫治療不敏感,因此很少有針對“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治療研究。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腔面型”乳腺癌具有不同的免疫狀態異質性。已有兩項重要臨床研究證實了免疫治療對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腔面型”乳腺癌的有效性,深入研究并探索相應的干預策略,將幫助更多乳腺癌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獲益。
余科達教授研究團隊基于中國乳腺癌基因組圖譜(CBCGA,351例)隊列,以既往多個大型腫瘤學研究項目作為驗證隊列開展免疫亞型研究。結果發現,“腔面型”乳腺癌主要包含兩個免疫亞組:免疫“熱”型和免疫“冷”型。其中,免疫“熱”型的“腔面型”乳腺癌可以直接嘗試抗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等免疫調節治療療法;但免疫“冷”型因為免疫細胞浸潤低、基質細胞浸潤高,目前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免疫治療。
在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基因MAP3K1體系突變在“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冷”亞群中富集。這是否與“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效果“遇冷”有關?余科達教授解釋,研究發現,基因MAP3K1突變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讓相關分子“信號”減弱,人體免疫細胞無法通過該“信號”識別出腫瘤細胞,讓“危險分子”逃過了免疫細胞的攻擊,導致“免疫逃逸”。
能否找到方法,再度增強這個減弱的“信號”,以便讓免疫細胞更好鎖定腫瘤細胞?針對于此,余科達教授團隊通過體內外實驗證實了酪胺可以顯著提高MAP3K1突變腫瘤的免疫治療療效。臨床前數據顯示,酪胺可讓免疫“冷”型的“腔面型”乳腺癌對傳統免疫治療的有效率提升1倍左右。
這位專家表示,根據研究,通過補給富含酪胺的食物有助于重塑“腔面型”乳腺癌的免疫微環境狀態,并增加現有抗PD-1等免疫調節治療的敏感性。(完)
在乳腺癌患者中,“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占比約為65%至70%。記者18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將改變免疫調節治療對該類乳腺癌療效不佳的困境,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帶來全新認知和治療路徑。復旦大......
在乳腺癌患者中,“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占比約為65%至70%。記者18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將改變免疫調節治療對該類乳腺癌療效不佳的困境,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帶來全新認知和治療路徑。復旦大......
在乳腺癌患者中,“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占比約為65%至70%。記者18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將改變免疫調節治療對該類乳腺癌療效不佳的困境,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帶來全新認知和治療路徑。復旦大......
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了解到,院乳腺外科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紅外熱成像體系(AI-IRT),有望應用于乳腺癌臨床前篩查,為優化乳腺癌篩查策略和提高患者生存率作出貢獻。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外科學著名......
免疫檢查點阻斷(ICB)已成為肝細胞癌(HCC)的一種有希望的治療選擇,但對ICB的耐藥性和患者的反應各不相同。2024年9月10日,中山大學李斌奎,美國德州大學WangGuocan,中山大學元云飛共......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腫瘤中最具侵襲性的亞型。2024年9月17日,中山大學羅曼莉、宋爾衛共同通訊在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LncRNAFAISLInhibitsCalpa......
局部實體腫瘤能夠與機體其他器官“對話”,引發系統性/全身性免疫變化。骨髓造血生態系統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誘導骨髓髓系偏向造血、導致促瘤性髓系細胞積累就是典型案例。然而,盡管B細胞同樣發育自骨髓......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陳敏山/副研究員王鑫團隊與澳門大學教授侯嘉杰團隊合作,研究闡明了肝細胞YTH結構域家族蛋白2(YTHDF2)在肝臟中促進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新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
來自鄭州大學生物細胞治療中心張毅教授研究團隊在Immunity上發表了題為PD-1signalinglimitsexpressionofphospholipidphosphatase1andpromo......
全球包括中國人群的高脂肪攝入量和肥胖率正快速上升。目前,高脂飲?(HFD)和肥胖已被認為是一些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高脂飲食可通過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癌癥惡性發展。然而,與HFD相關腸道菌群在癌癥進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