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科學界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幾乎都建立在一個名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的假說上。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基于這一假說的論文被視為該領域的奠基性研究。這一假說也以其深遠影響力指導著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新藥開發。
但如果這篇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涉及學術造假呢?
當地時間6月5日,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宣布,這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領域的基礎研究涉嫌對圖像進行處理,論文通訊作者承認論文包含篡改的圖像,同意撤稿。
這一結論,經歷了兩年的爭辯才算出爐。但這篇研究論文已發布18年,其在領域內巨大的影響力已經產生。18年來有大量研究在此基礎上展開,這些研究會不會已被誤導?多家頂尖藥企的相關項目是否還能繼續?研究團隊的心血會不會付之東流?
爭辯兩年,確有篡改
“β淀粉樣蛋白沉積”假說,描述的是人腦部β淀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會引發蛋白過度磷酸化、神經遞質紊亂以及氧化應激等系列反應,出現神經元受損,繼而引發癡呆。
這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核心理論。
而對這篇描述發病機制論文的質疑始于2022年。
2022年7月,《科學》發表了一篇深度調查報告,指控2006年刊登在《自然》雜志上該論文存在學術造假問題。調查報告稱,該論文中的實驗圖像可能經過篡改,部分數據可能被捏造,從而對研究結果的真實性提出了嚴重質疑。
這一消息迅速在生物醫藥領域內引發了廣泛討論和震動,因為如果指控屬實,意味著過去十幾年基于該論文成果的眾多研究方向和巨額研發投資,可能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
數據造假,結論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大多數針對β淀粉樣蛋白的臨床試驗,并沒有達到預期的主要臨床終點,尤其是在減緩或逆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衰退方面。
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研發也艱難異常,美國制藥行業協會統計其20年研發成功率僅2.7%。
十多年來試驗一次次失敗,用于治療該病癥的開支卻在翻倍增長。據2018年一項不完全統計,全球用在阿爾茨海默病上的醫療花費當年就高達1萬億美元。
這一切,是否意味著β淀粉樣蛋白并非“罪魁”?其中一部分失敗,是否和奠基性論文的誤導相關?
《科學》報告認為,造假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一些聲音認為,既然有學術造假,相關結論就該推倒重來;但另一些聲音則表示,即使這篇論文存在重大問題,但淀粉樣蛋白作為病因的結論依然可信。
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家凱倫·艾什這樣說:“圖片操縱并沒有改變實驗的結論。”
破壞范圍尚待明確
在學術影響上,據不同的統計來源,這篇文章被引用至少2300—2500次,其撤稿后預計會成為有史以來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撤稿論文”。
在資金投入上,據《科學》報告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對涉及淀粉樣蛋白的項目投入約16億美元(約108億元人民幣),約占所有阿爾茨海默病項目投資總額的一半。
更嚴重的是,這場風波不僅動搖了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某些基礎理論,特別是關于β淀粉樣蛋白沉積作為主要致病因素的主流理論,還可能迫使大量相關研究團隊,重新評估他們的研究路徑;多家藥企的研發項目都可能因此面臨挑戰,對新藥研發進程造成重大影響。
盡管此事件引起了巨大反響,許多相關研究也一直未能展示顯著的臨床效益,但科學界目前還沒有完全放棄β淀粉樣蛋白假說。也有其他報道指出,一些與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相關的其他方向研究仍有希望。這或表明,由該風波造成的直接影響范圍尚待明確。
風波平息仍需時日
人們把阿爾茨海默病叫作“腦海中的橡皮擦”,有時也叫作“最沒有尊嚴的疾病”。它對患者本人和親屬都是嚴重的折磨,給醫療系統和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
更重要的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普遍存在,加劇了社會對于衰老的恐懼和對疾病無能為力的感覺。科學界希望攻克它,拾起公眾對醫療科技的信心。
但這起奠基性論文的造假爭端,卻持續影響著阿爾茨海默病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和公眾對該疾病研究的信任度。
至今年6月,這一風波最新進展包括有關研究人員計劃撤回涉事論文,以及該研究團隊對《科學》雜志調查報告的回應。印第安納大學神經科學家、《阿爾茨海默病與癡呆癥》雜志編輯唐娜·威爾科克說:“很不幸,花了兩年時間才做出撤回的決定。”
這一事件再次凸顯了科學研究誠信的重要性,同時也提示科學界還需加強監督和驗證機制。它帶來的影響,仍需漫長的時日才能平息。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孫自法)針對研究造假情況日益增多、對學術出版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的問題,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6月13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在經過成功試點之后,其新推出兩款定制的AI......
多年來,科學界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幾乎都建立在一個名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的假說上。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基于這一假說的論文被視為該領域的奠基性研究。這一假說也以其深遠影響力指導著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新......
2023年12月15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IF=16)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MarkJSmyth等人于2013年2月1日發表題為“Host......
斯坦福大學校長恐怕要栽在《斯坦福日報》手里了。當地時間11月29日,《斯坦福日報》發表報道稱,神經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校長MarcTessier-Lavigne在多年前的多篇研究論文涉嫌圖片作假,正接......
提到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MatthewSchrag,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但就在4個月前,他干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震撼學術界。在Science的一篇歷時6個月的調查報告里,他揭露出阿爾茨海默病(......
美國心理學家拉塞爾•沃恩(RussellWarne)于2022年1月在他的博客中披露了一件令他震驚的科學“發現”。他寫道,“盡管我很熟悉這個領域的歷史,但我此前從未聽說過這個案例。”......
說起PubMed,很多小伙伴都非常熟悉,這應該算是國內最常用的生物醫學相關SCI文獻檢索數據庫,實驗室的小白們一開始用的基本都是它。最近,Nature的一篇報道文章稱,就是這樣一個廣受好評的文獻檢索集......
被稱為“腦海中橡皮擦”的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發病機理不清且無法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美國《科學》雜志近期發布調查報道指出,阿爾茨海默病領域一篇16年前的重要奠基性研究論文涉嫌造假,威脅到主流理論“β淀......
董晨教授是杰出的免疫學家,1989年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曾任美國得克薩斯大學MDAnderson癌癥中心免疫學系終身講席教授、炎癥與腫瘤中心主任。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20......
近日,發現8篇結果一樣的SCI論文,針對不同的患者研究了不同疾病、不同蛋白,結果卻一樣,而且這些研究還是由不同作者完成的。如此喪心病狂的造假,簡直讓人看得窒息。。。從文章署名來看,從一線醫生到主任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