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6-09 12:53 原文鏈接: 陳際瑋:航天科研及格線就是100分

    “從事控制系統研制,就好比是為大國重器設計‘最強大腦’。”描述起自己的工作,陳際瑋說:“飛行器從離開地面到再次回到地面,整個過程中所有飛行軌跡、所有動作姿態都由我們來設計。”

    4歲上學、15歲上大學、22歲研究生畢業,陳際瑋的學生時代始終是“少年班”,身邊的同學總比他大兩三歲。小時候最愛看的是一本名為《兵器》的科普雜志,各式各樣的裝備彩圖令人眼花繚亂,但最讓他感興趣“甚至是癡迷”的是航天裝備板塊的內容。

    “深邃的宇宙藍總是能激起我求知探索的欲望。”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也讓奮進航天的種子在陳際瑋心中扎了根。2012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他進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17所,不到30歲就被聘為總師助理,并取得了高級工程師資格。

    入行10年,陳際瑋致力于提升“最強大腦”的感知與識別能力,多次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研制。在他看來,控制系統研制是一項永無止境、不斷攀登的漫長歷程,不僅要滿足用戶的基本指標需求,更要實現技術儲備、加快技術迭代,以應對未來10年到20年世界科技的發展趨勢。

    “航天科研工作的及格線就是100分。”陳際瑋說,航天人必須始終恪守質量“零缺陷”的理念,不能存有一絲一毫的質量隱患。“缺了那一分,就是不及格。99分就有可能帶來任務的失利,試驗不成功,甚至關乎人的性命。”

    開始試驗前,設計師們會演算出預估值,開始試驗后,再用試驗數據與之比對。一旦出現數據不符,設計師們就要不眠不休地進行排查,找出“那一分”究竟丟在哪里。

    某次半實物仿真試驗,由于電腦數據處理和真實設備數據截斷的精度不一致,上百次試驗中的一次試驗結果出現了1毫秒偏差。“這個偏差很小,并不影響最終試驗結果,而且之前也沒有相關的行業標準指導我們該如何處理。”陳際瑋說,但是出于對任務的負責和作為航天人“嚴慎細實”的職業操守,他與團隊在對比分析試驗數據后,還是用了3天的時間消除了數據偏差。

    “航天科研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每次試驗成功背后都凝結著無數航天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陳際瑋說。

    2014年,入所三年的陳際瑋第一次在試驗現場迎來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全場鴉雀無聲的場面令他倍感煎熬。“第一個感覺是有點懵,自己付出了幾個月,對信心是一種打擊。”為了排查問題,科研團隊在試驗基地分班倒,鏖戰了七天七夜。這七天對于陳際瑋而言“是一種釋放,是一個信心重建的過程”。

    更令人震撼的是試驗成功。“飛行的姿態、飛行的航跡都是我設計的,我知道它每一步的動作,跟我預想的都一樣。”每一次近距離看到自己參與設計的飛行器騰空而起時,陳際瑋總會覺得,航天事業給了他一種力量。“這個過程讓我特別驕傲和自信。”

    興奮與喜悅過后,陳際瑋與同事們又投入到新一輪的忘我研發工作中。10年間,他每年休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用他自己的話說,航天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工作”。

    這10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航天防務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涉及領域有所增加,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設計研發體系。而在航天裝備控制系統方面,飛行器的精度與對抗能力也經歷了量級的提升。這背后凝結著無數航天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

    這其中就有陳際瑋進入17所后的師父,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石曉榮。陳際瑋說,師父不僅教會了他專業技術,還教會了他如何為人處世,何為航天精神。“航天報國,青春無悔,不是用嘴說的,是要用行動來證明的。”

    如今的陳際瑋也像當初的石曉榮一樣,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中生代力量。把“航天報國,青春無悔”的精神傳承給更多年輕的中國航天人,這也是陳際瑋的“責任與義務”。

    目前,陳際瑋負責的團隊平均年齡28歲,已走出多名“90后”優秀航天工作者,解決、突破了10余項重大關鍵技術,授權和受理ZL近40項,其中不乏有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獲得者、集團級優秀后備人才。

    相關文章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題”!她為大國重器裝上“中國心”

    近年來,大國重器頻頻“上新”,在“上天入海”的征程中驚艷了世界。大國重器,材料先行,先進可靠的金屬材料是工業發展的“脊梁”。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原所長李依依分享了......

    “冷卻”三峽,守護大國重器

    三峽水電站。2016年5月,顧國彪在三峽大壩前。■本報記者孟凌霄田瑞穎2011年12月15日15時,三峽電站28號機組順利完成72小時試運行。那天,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以下簡......

    蟄伏50年,他們為大國重器創造“降溫神器”

    2011年12月15日15時三峽電站28號機組順利完成72小時試運行那天,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以下簡稱電工所)研究員顧國彪再次俯瞰三峽兩岸50多年蟄伏的情緒如萬波奔騰的江水傾瀉......

    高教大省,擬新建5個大科學裝置!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6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新聞發布會,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表示,“十四五”期間廣東擬新建5個大科學裝置,約占全國的1/3,目前該省建有和在建國家大科學裝置數量達10個,這......

    粵港澳大灣區“大國重器”上新

    從中國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西麗湖論壇”上獲悉,位于深圳光明科學城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兩個大科學裝置當日正式投入使用,有望進一步匯聚全球高......

    聚焦中國航天日,“大國重器”亮相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今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是“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主場活動將在安徽合肥舉辦。近年來,中國“太空之家”遨游蒼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飛躍與突破,刷新著......

    超硬核!大國重器又上新了

    近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建造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傳來好消息!這是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也被稱為“地面空間站”。4月1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常務副總指揮、常務......

    施一公在《最強大腦》上“搶”的他,終入學西湖

     施一公(左)與楊英豪(右)合影西湖大學供圖團隊車輪戰最后一場,水之隊還是零分。所有人屏息凝神,等著壓軸的奇襲賽。14歲的楊英豪被委以重任,寬松的藍色連帽衛衣之下,瘦小的身板躍躍欲試,一出手......

    陳際瑋:為飛行器設計“最強大腦”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都芃思維敏捷、朝氣蓬勃,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這是今年32歲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三江17所(以下簡稱航天三江17所)總師助理、高級工程師陳際瑋給人的第一印象。4歲上小學、15歲上......

    陳際瑋:航天科研及格線就是100分

    “從事控制系統研制,就好比是為大國重器設計‘最強大腦’。”描述起自己的工作,陳際瑋說:“飛行器從離開地面到再次回到地面,整個過程中所有飛行軌跡、所有動作姿態都由我們來設計。”4歲上學、15歲上大學、2......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