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西寧4月10日電 (記者張蘊 通訊員張衛國)記者10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近期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東昆侖大格勒地區,新發現了與堿性巖—碳酸巖雜巖共生的鈮—稀土礦(大格勒鈮礦床)。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顯示出巨大的礦產資源開發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鈮和稀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礦產資源。鈮依賴進口,稀土則是我國的優勢礦產。目前,我國還沒有可供規模開發利用的鈮—稀土礦山。
據了解,鈮和稀土礦床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且類型多樣,其中與堿性巖—碳酸巖雜巖相關的礦床是鈮與稀土資源最重要的來源。
研究人員介紹,此次在東昆侖大格勒地區新發現的與堿性巖—碳酸巖雜巖共生的鈮—稀土礦,為開展相關雜巖體成因以及成礦機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機遇,這些研究也將為后續礦產勘查工作提供科學指引。
大格勒鈮礦床是我國在青藏高原北緣首次發現的大型碳酸巖型鈮礦資源,初步研究顯示,其粒徑和賦存形式明顯優于白云鄂博等國內主要鈮礦床。大格勒鈮礦床的發現不僅極大地擴展了我國潛在鈮資源區及勘查范圍,還可為突破我國現有鈮資源“提取難、利用難”瓶頸提供契機。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
多年凍土與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全球變暖導致多年凍土融化和退化,引發高寒草地變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同時,高寒草地影響地表和大氣及活動層與多年凍土間的水分和熱量......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以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等著稱。黃牛大約在3700年前遷徙到青藏高原,是最早進入青藏高原的家養動物之一,也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最原始的黃牛種質資源,更是培育我國......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經歷暖濕化和失衡趨勢,高原的水循環過程也相應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特征,青藏高原的蒸散發在這種變化背景下如何響應?青藏高原蒸散發的響應變化由什么因素主導,是當前高原水循環研究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