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汞濕沉降是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重要環節,認知大氣汞濕沉降特征對于準確評估大氣汞沉降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合作,基于TRAP Himalayas(Transport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across the Himalayas)觀測網絡,選擇了以森林生態系統覆蓋為主的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分析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大氣汞濕沉降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特征。
研究結果表明,受藏東南地區降水稀釋作用影響,盡管大氣降水中總汞濃度水平低于青藏高原其它干旱地區(如納木錯站等),但大氣降水中甲基汞濃度和沉降通量遠高于已有報道的全球其它偏遠地區。藏東南地區大氣汞濕沉降過程主要受降水對跨境傳輸的活性氣態汞的“雨洗效應”所控制。與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區降水中總汞以顆粒態汞為主不同,藏東南地區溶解態汞占降水中總汞含量的主導地位,這與森林生態系統過濾作用對大氣中顆粒態汞的大量清除有關。甲基汞濃度的高值主要與森林生態系統大量釋放的DOC密切相關,降水較高的MeHg%表明藏東南地區汞的潛在甲基化速率和甲基汞的生物利用率較高,因而將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構成潛在威脅。此外,通過長期實測的數據表明,大氣降水中汞含量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可能與南亞次大陸地區人類活動釋汞量逐年不斷增加緊密相關。
這一研究成果以Characterizations of wet mercury deposition on a remote high-elevation site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副研究員黃杰為第一作者,研究員康世昌為通訊作者。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科研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明清時期人類干擾加劇喀斯特洼地侵蝕產沙。該研究成果9月14日發表于ScienceChina-EarthS......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科研團隊,研究明確了不同地質背景下植被生長的降水敏感性閾值,相關成果9月4日在線發表于JournalofHydrology上。中國......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和降水等過程在陸地、海......
6月1日,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推介會現場。王昊昊攝今年是中部崛起戰略實施20周年。本屆中部博覽會以“開放創新、中部崛起”為主題,吸引參展企業1000余家,參會客......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揭示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成就與當前面臨新挑戰的基礎上,提出地質背景制約下提升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的社會-生態研究框......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歷史人類擾動及森林演變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4月5日發表在Earth’sFuture上。大規模生態......
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的夏季降水居然會受到大氣污染治理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的團隊,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和中國海洋大學的相關學者,揭......
由于氣溫升高和降水變化,干旱和半干旱生態系統的干旱加劇,給區域環境、水資源和農業都帶來巨大影響。近些年來,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區的蒙古高原(MP)正在經歷著嚴重的干旱,易發生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問題。降水是......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