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對醫學的交叉研究萌發了興趣,剛好在2000年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兩校合并之時,王選院士希望我做一件事——推動北大一些學科的交叉研究。在他的鼓勵下,我在校長辦公會上自告奮勇負責組織學科交叉研究。當時的我們滿懷一腔熱血,同仁之間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取得了一些不錯的前沿交叉成果。
當然,交叉學科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期間會有很多困惑,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此我愿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我們在探索交叉學科建設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不確定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我把自己的心得概括為6點,分別是概念、動力、根本、條件、保障和基礎。
韓啟德在武漢大學“珞珈講壇”上做講座。 武漢大學供圖
概念:學科交叉研究與交叉學科
首先,作為一個學科,它要有學術共同體。學術共同體有共同的興趣、研究同一類問題、有一定的建制、有學會和協會。與此同時,學術共同體還要有公認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評定標準,要有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包括教學、教程、教材等。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專門的學術刊物,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
一般來講,一個學科的成立必須有以上條件的支撐,交叉學科也不例外。
其次,學科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以生物學為例,早在生物學學科形成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生理學、動物學以及植物學的相關研究,直到19世紀初才明確這種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相互關系的學科為生物學。19世紀中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則進一步促進了胚胎學、遺傳學、生物統計學的研究。隨著物質科學的不斷進步,實驗胚胎學、分子遺傳學、生物物理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研究扶搖直上。時至今日,當初的“生物學”已經在不斷的學科交叉中融合邊界,成為了我們所熟知的以分子生物學為核心的“生命科學”。
從生物學的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科從來就沒有固定的界線,處于不斷流動之中,在相互交叉與融合過程中發展,分與合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
最后,學科交叉研究和交叉學科建設不可混為一談。學科交叉研究是指研究者借鑒和利用本學科、其他學科、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框架來解決科學問題或者創新技術,可以采用從上至下、從下而上或者兩者結合的方式、方法廣泛動員和組織學科交叉研究。
如果在交叉研究當中不斷取得成功,逐漸突破原有的學科范式,直到形成新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又有了自己固定的學術共同體和人才培養模式,這才形成新的交叉學科。
交叉學科的形成是一個艱巨且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帶有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自組織和“涌現”特性,是水到渠成的事,無法預先設計,更不是由權威部門、機構或者個人說了算的。我們要做的是努力為學科交叉研究搭建平臺,制定積極的鼓勵性政策,千萬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
當前的交叉學科發展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先爭取獲批一個交叉學科,以此取得資源和政策支持,來推動學科交叉研究。這在當前管理體制機制下,有一定合理性。但實踐中看到的結果是拼盤效應、貌合神離,助推浮夸之風,不可持續,對此我們應該保持清醒。
動力:增強原始創新
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動力究竟在哪里?
實際上,動力在于增強科技創新。當原有的學科體系無法解決我們現有的問題時,自然會促使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匯聚一堂,相互借鑒與合作,開展學科交叉研究。其中的關鍵在于,能否提出創新問題?科學問題的提出一般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類推,這是最常見的模式,屬于從已有成果出發,順從既定范式,做出原始創新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種是從物質第一性出發來思考問題,它往往產生重大原始創新,但是難度極大。第三種是從解決重大而困難的實際問題出發,這種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標的研究也比較容易產生原始創新,至少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實際上,強大的原始創新動力會促使研究者采取第二、三種模式,而這兩種問題模式往往倒逼大家開展學科交叉研究,乃至突破原有的學科范式。
根本: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是根本,這是無可爭議的。新的交叉學科真正形成之前,學生的機構歸屬、培養方式和基本要求仍然不能脫離原有學科。這是因為所有的科學研究必須在一定的范式下才可能進行。
庫恩曾經說過:“拒斥一個范式而又不同時用另一個范式去取而代之,也就等于拒斥了科學本身;發現反常現象是創新的前提,而反常只在范式提供的背景下顯現出來。范式越精確,涵蓋面越廣,那么它作為對反常的一個指示器就越靈敏。”
只有在真正掌握好本學科范式的情況下,才可能為原始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有可能、有資格跨入別的學科領域。事實證明,在學科交叉研究中取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在本學科做得最好的學者,或者在本學科領域掌握“一招鮮”技術和方法的學者。
教書育人,尤其是本科教育,與科研不一樣,經不起錯誤與反復,要抱以既積極又謹慎的態度。我主張相對保守一些,如履薄冰、認真小心。
條件:精誠良好的合作關系
“獨木不成林”,學科交叉研究需要團隊同心協力。我們要建立精誠良好的合作關系,善于分享和相互學習,在交流中打造互通的語言,而不是斤斤計較于各自的學科貢獻,非要去一爭高下。
美國華裔生物學家錢煦教授曾主張:“做6分貢獻,要4分所得。”我們應發揚這樣的風格,相互謙讓、多作貢獻、少要所得。當然,如有必要,不妨簽訂必要的合作協議,有時“丑話說在頭里”“親兄弟明算賬”反而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使合作關系更加和諧長久。
保障:建立合理的管理體制與機制
如何使學科交叉研究得到保證?我認為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是根本保障。
第一,建立專門的、獨立的交叉科研機構,并且給予重點扶持;第二,要成立獨立的學術委員會;第三,雙聘和兼聘的選擇,因其間涉及工作量計算、成果歸屬、待遇等問題,需要探索具體的體制機制;第四,交叉開課選課,需要打造適合跨學科培養的專門課程,編寫新的教材;第五,要開設獨立的學科交叉研究生招生渠道,采取雙學科雙導師聯合培養;第六,設立學科交叉研究博士后基金,激勵博士后研究;第七,建立多學科學生組合的學生管理制度,促進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第八,完善適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包括選擇合適的評審專家、延長評審過程、優化申訴機會和渠道、提醒評審專家遵循相應的注意事項等。
基礎:弘揚科學精神和培育良好學術生態
創新的動力來源于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家精神,培養科學家專注、執著、誠實的美好品德;激發科學家的好奇心和研究激情,培育良好的學術生態;推崇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風尚;營造自由探索、平等互利的氛圍;落實學術民主、觀點自由的機制;打造合作交流、共同進步的平臺……誠如此,學科交叉研究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追求真理之旅。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對醫學的交叉研究萌發了興趣,剛好在2000年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兩校合并之時,王選院士希望我做一件事——推動北大一些學科的交叉研究。在他的鼓勵下,我在校長辦公會上自告奮勇負責組......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對醫學的交叉研究萌發了興趣,剛好在2000年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兩校合并之時,王選院士希望我做一件事——推動北大一些學科的交叉研究。在他的鼓勵下,我在校長辦公會上自告奮勇負責組......
時至今日,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王憲還能回憶起,33年前從北京趕到山東曲阜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科學基金)答辯時的一些細節。那時人們還不知道PPT是什么,連投影儀都尚未普及,在......
《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行動的意見》指出,要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為此,必須加強健康管理,而個人是健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題中應有之義。最近一項全球研究顯示,44%的癌癥是由可......
國家納米中心主任趙宇亮院士長期從事納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納米材料安全性問題,創建了我國首個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是國際公認的納米毒理學和納米藥物領域的開拓者。 &nb......
國家納米中心主任趙宇亮院士長期從事納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納米材料安全性問題,創建了我國首個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是國際公認的納米毒理學和納米藥物領域的開拓者。這位曾經的核物理學......
臨床實踐指南是為臨床診療決策提供參考和指導的重要文件,是循證醫學的最高級別的證據,可以系統地指導臨床醫生提升臨床診療水平,改善患者臨床結局,是醫生的“指南針”和“口袋書”。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至......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沒有像往年那樣致開幕辭,而是做了一篇報告,報告中關于普通人體檢有沒有意義的問題,備受關注。韓啟德所做的報告題為《對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和疾病篩......
“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于難以確定成果歸宿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其中折射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深思。”在今天(9月21日)開幕的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中國科協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3月19日針對前兩天搶購食鹽事件指出,這里面不光是科學知識問題,也有科學精神問題。中國科協當天下午在北京啟動“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