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58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他也感慨科技界的“內卷”,“很多大學和研究單位沒有按照科研的規律招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學術帶頭人、首席研究員),實際上相對于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每個大學的PI都是超員的。”
這就導致了嚴重的內卷,很多年輕科研工作者在面臨這些壓力時,首先想到的是生存。“他就做一些短平快的研究。有些問題可能10年8年也不一定能解決出來,盡管這些問題是非常重大的,但他覺得如果這樣做很有可能研究沒做出來,人已經被非升即走的制度給趕走了。”
馬大為表示,與國外高校相比,國內高校的科研人員數量是國外的幾倍,“一些大學的初衷可能就是想多點人可以多發點文章,數字上好看一點,大學排名高一點。它并不是要為在哪一個領域做出更重要的發現而設計這個位置去招人的。”
目前國內科研的現狀是,只要文章論文發表的多,觀點新穎,那么你馬上就名利雙收了。這樣造就了很多人不好好研究,而想盡了辦法去沽名釣譽,很多長期的項目沒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而是選擇一些比較容易出成績的短平快項目。
而短平快的研究很難產生重大影響,也難以將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真正有影響力的科研,要么在創新上是源頭,要么將研究工作做到極致最后實現轉化。無論是做領域里的“第一人”,還是“最后一人”,都需要大量積累和投入。而現實的情況是,“基本上大家都不去著邊,都在中間擠來擠去。”
科研人也得養家
不得不放棄遠大的理想
因為科研人員也需要養家,需要買房,需要社會地位和認可,讓他們潛下心來去搞科研是可以,但是薪資待遇也得養家,于是現實讓他們不得不放棄遠大的理想,先去抓住一些見效快的小項目,可見科研環境是多么的浮躁。
這也是為什么國內高校人才往往外流的原因之一,學術之風還是有欠端正,攀比風浮夸風比較嚴重,要應付人情世故,還要維護表面文章,如果不這么做,就賺不到錢,獲取不了尊重。
而現在在很多重大的研究項目上,需要的就是不甘寂寞,沒有二心,長期鉆研探索的人才,可惜這樣的人才太少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誰沒有私心呢?其實我們國家的科研人員數量也不少,質量也不差,只是大環境的問題消耗了很多人的斗志,讓很多人無法潛心鉆研。
不像之前研究原子彈、核潛艇的年代,十幾塊錢的工資,就能讓他們隱姓埋名幾十年,那時候的物質很缺乏,可是精神卻很寶貴,而如今物質很富饒,卻總是人心不足。
身處科研圈的內卷中
勿簡單“抬轎子”
在馬大為看來,科研“內卷”的破局方法是分類改革,把基礎研究交給精英,把應用研究交給市場。
“國家應該滿足一部分精干人員從事基礎研究所需要的經費,假如他們基本上不為生活和科研經費發愁,他們的研究品位自然會高一點,就可以靜下心來做一些更有價值,更有探索性的基礎研究。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有很多科研人員號稱在做應用研究,但實際上他的應用研究很難跟市場接軌。”因此需要把應用研究交給市場去引導,讓市場檢驗創新和實用的程度。
同樣,高等教育應該把培養不同種類的人才放在中心位置,并非每個高校都適合進行基礎研究。“有的大學可能連研究條件都沒有,但想著我們招了一批博士做教師,就要創造條件去做基礎研究,又開始買設備,然后再去招研究生,去申請新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相當于又攤了一個新大餅。”
對于年輕科研工作者,馬大為告誡,科研不應扎堆湊熱鬧。即使扎堆湊熱鬧,也不要“簡單地抬轎子”,而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一定的深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和解決重大問題。
另一個很多人缺乏勇氣去挑戰的科研方向是“完全獨辟蹊徑”,“要想哪些領域是重要的,哪些問題還沒解決,通過自己的努力,有可能在5年10年后開辟一個新領域。”
“做科研,可以說95%以上的時間是失敗的。”但馬大為認為,失敗是一個好機會,能讓人了解失敗的原因,分析并解決問題。“我們要鼓勵大家去探索無人區。現在很多科研人員就做一些相對比較簡單、容易做出來的東西,但現在國家已經到了一定要做原創、探索無人區的時候了。”
人物簡介
馬大為,男,1963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社旗縣。1984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中國理學博士學位。1990年到1994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后研究。
1994年回到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現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紀委書記。1997年被復旦大學聘為長期兼職教授,并招收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大為教授系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入選者。馬大為同志十幾年來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 的應用以及一些作用于信號傳導系統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設計和合成工作,馬大為教授是為我們理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我可以很誠實地告訴你,當時我對化學沒興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毫不掩飾求學時對數學的熱愛。
曾經“對化學沒興趣”,一直想“混到數學系”。35歲因偶然發現一類可以提高烏爾曼反應效率的氨基酸分子而“一戰成名”,最終因有機化學研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在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已經成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了,高校要引起重視,想辦法去破解。”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校長蔡榮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出,高校教學工作事關......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關于做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2025年度中新(加坡)、中泰(國)和中南(非)青年科研人員交流計劃項目申報的通知各市科技局,有關高校院所、企業:現將《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關于發......
湖南省近日發布通知,決定開展2025年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工作。此次考核旨在貫徹落實國家和湖南省相關政策精神,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服務科技創新和......
關于2025年青年優秀科研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專項資金安排方案的公示為增強我省高校博士生和博士學位青年教師的國際化水平,提升交流合作水平,加快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結合高校實際,我廳研究制定了2025年省財......
2025年伊始,DeepSeek橫空出世,在全球人工智能行業掀起了驚濤駭浪。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滲透到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2月19日,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專委會,召開了“人工智能賦......
2月4日,全球出版商Wiley對70多個國家近5000名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未來兩年內,在準備論文、撰寫資助申請和同行評議等過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將被廣泛接受。該調查詢問了研究人員目前如何使......
葉酸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維生素。由于不能自身合成,人們主要通過飲食攝入葉酸。有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準調控作物葉酸代謝通路,是農業前沿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2024年9月,我國科研團隊在上述問題上取得突......
“盾構機”是隧道挖掘的關鍵設備,曾被國外壟斷多年,每臺的美元售價曾達到以“億”為單位計算的級別。多年來,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持續攻關,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術,成功造出了國產盾構機,售價也降到了每臺不到......
2024年12月20日上午,中山大學2024年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工作會議在南校園生命科學樓1號樓124國際廳召開。邰忠智副校長,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赫運濤處長,學校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