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園藝學院教授朱曉彪團隊與國內外團隊合作,揭開了馬鈴薯低溫糖化關鍵基因活躍之謎。該項研究成果為研究植物逆境應答相關基因的調控和適應提供了很好的模型系統。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植物學領域期刊《植物細胞》。
馬鈴薯塊莖含水量較高,通常在低溫下貯藏,以減少發芽和病害帶來的嚴重損失。然而,低溫貯藏時因編碼的液泡轉化酶能將蔗糖水解成還原糖,引起“低溫糖化”,進而導致馬鈴薯油炸產品中潛在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含量的顯著增加,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研究人員發現,液泡轉化酶基因在馬鈴薯低溫糖化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其在常溫塊莖中近乎沉默,但在低溫塊莖中變得異常活躍。研究人員從先前構建的馬鈴薯“全基因組超敏感位點圖譜”中發現液泡轉化酶基因的第二個內含子存在一個超敏感位點。通過對該內含子進行剖析,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長度僅為200個堿基的增強子(命名為VInvIn2En)。該增強子在馬鈴薯低溫塊莖中也異常活躍。
與啟動子不同,增強子對基因的調控沒有方向性,且能夠調控距離很遠的基因。那么本研究發現的增強子是否對液泡轉化酶基因自身起調控作用呢?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我們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創造了缺少該增強子的馬鈴薯新材料。有趣的是,馬鈴薯新材料低溫塊莖中的液泡轉化酶基因變得近乎沉默,且油炸薯片顏色也明顯變淺了。這意味著潛在致癌物質也變少了。”朱曉彪說,這一證據有力地證實了該增強子對液泡轉化酶基因自身起調控作用。
目前,研究發現的增強子VInvIn2En已提交申報相關專利。
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園藝學院教授朱曉彪團隊與國內外團隊合作,揭開了馬鈴薯低溫糖化關鍵基因活躍之謎。該項研究成果為研究植物逆境應答相關基因的調控和適應提供了很好的模型系統。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植物學......
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園藝學院教授朱曉彪團隊與國內外團隊合作,揭開了馬鈴薯低溫糖化關鍵基因活躍之謎。該項研究成果為研究植物逆境應答相關基因的調控和適應提供了很好的模型系統。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植物學......
近日,我國首批10800粒航天耐鹽堿馬鈴薯種子進入品種選育階段。本次搭載神舟十六號完成太空旅行的種子,未來將通過催芽、育苗、移栽,持續進行鑒定評價,選育馬鈴薯新品種。值得一提的是,本輪選育將采用基因編......
馬鈴薯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但對育種家來說,培育優質馬鈴薯品種是個難題。北京時間2023年5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
馬鈴薯是最重要的塊莖類糧食作物,也是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全球有13億人以馬鈴薯為主食。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們在快餐店吃的薯條,其實全都來自120年前育成的一個馬鈴薯品種,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馬鈴薯的育......
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在馬鈴薯種業振興上持續發力,取得一批突出成果。內蒙古自治區自主選育的抗旱、高產、抗病、高淀粉馬鈴薯的新品種“蒙烏薯”1到6號已進入登記推廣階段;商都縣“希森薯業”選育的“希森6號......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和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對馬鈴薯單倍型DM的基因組進行了全序列組裝,獲得了包含24個端粒和12個著絲粒完整序列的馬鈴薯單倍型DM的端粒到端粒......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和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對馬鈴薯單倍型DM的基因組進行了全序列組裝,獲得了包含24個端粒和12個著絲粒完整序列的馬鈴薯單倍型DM的端粒到端粒......
馬鈴薯塊莖蛾形態特征和危害癥狀。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供圖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組裝了茄科作物的世界重大害蟲馬鈴薯塊莖蛾的染色體水平......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團隊在《生物技術通報(英文)》(aBIOTECH)雜志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報道了利用雙單倍體技術構建高純度二倍體馬鈴薯自交系的方法體系,為二倍體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