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醫學期刊》(BMJ)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癌癥篩查可能降低已患某種特定類型癌癥的人群死亡率,但不能降低總體死亡率。這一結論再次掀起了“癌癥篩查究竟能否挽救生命”的討論。
困惑:查出病來徒增煩惱?
“關于肺癌篩查這事兒,我們醫生有時會覺得很糾結、很困惑。”北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趙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如果通過肺癌篩查發現了早期惡性病變,可能為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治療機會。但當篩查的結果是肺部小結節時,情況就變得微妙起來。
有研究證明,大約40%的肺部小結節是良性的。在沒有接受篩查的情況下,很多人就帶著小結節平安地度過了一生。但也有人在得知檢查結果后,要么選擇接受手術治療,要么活在肺癌的陰影之下。
不僅如此,很多小結節根本無法通過手術取出。在這種情況下,向病人解釋為何不能采取治療措施而要留待觀察,就成了一件讓人頭疼的事。
“患者往往心急如焚,要引導他們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是很難的。”趙軍說。
一名醫生告訴記者,癌癥篩查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篩查的最大不同在于,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癌癥也是一種慢性病。“查出‘三高’的人會主動向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整;查出患有癌癥的人恰恰相反,自暴自棄、盲目求醫、恐懼焦慮的不在少數。結果是,篩查反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質量。”他說。
矛盾:宏觀微觀的價值較量?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呂有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癌癥的篩查早診多年來一直都有爭議,支持和反對的數據都不少。
特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型隊列研究結果出現,促使人們進一步反思癌癥篩查的效應和意義。
一個非常有名的案例是:2014年,加拿大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指出,40~59歲女性的每年乳腺鉬靶X線檢查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也并不優于普通體檢的診斷率。
另一項2013年的研究則顯示,對不同種類的癌癥而言,篩查起到的作用大不相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在篩查推廣后,宮頸癌和大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均有所下降;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癌癥的死亡率沒有明顯變化;更引人關注的是,對甲狀腺癌、黑色素瘤進行篩查后,發病率成倍增加,死亡率沒有變化。
“特別是甲狀腺癌,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嚴重的過度診斷問題。”呂有勇說,“很多人的甲狀腺都被毫無意義地切除了。”
除了癌癥的類型差異,統計方法本身也造成了癌癥篩查功過難明的矛盾。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指出,兩種觀點的沖突也是“宏觀與微觀之爭”。從微觀來講,每一個因早篩早檢而獲救的生命都有意義;而從宏觀來看,如果減少的死亡人數與基數相比微不足道的話,癌癥篩查的意義就不會表現在統計結果上。
如果把經濟賬也算進來,問題則變得更為復雜。假定對2000萬人進行癌癥篩查,檢出率在2%左右,這就意味著1960萬人白查了,買單的則是政府。鑒于癌癥篩查的不菲成本,這對像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必然是沉重的負擔。
變遷:意義要依靠技術彰顯?
在采訪過程中,有醫生坦言,他們也常常圍繞癌癥普查問題開會討論,結果卻總是莫衷一是。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指出,以人類當前的醫療技術水平,對早期腫瘤的治療效果遠遠高于晚期。僅憑這一點,癌癥篩查就有著毋庸置疑的意義。
“其實,癌癥篩查面臨的最關鍵問題還是缺少好的方法。”她說。
從傳統的鉬靶、B超、血清PSA標記物,到正在探索中的基因組、蛋白質組檢測方法……癌癥篩查的技術正在不斷推陳出新。
“我們已有的檢測方法都不夠好,即便是已證明能顯著降低死亡率的宮頸癌和大腸癌篩查,也很難稱得上理想。”呂有勇說,“隨著認識的進步、技術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人們對癌癥篩查的價值判斷必然會逐漸變化。”
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是癌癥防控的有效途徑之一。癌癥篩查是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運用快速、簡便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方法,針對常見癌癥進行的身體檢查,通過檢查讓受檢者知曉自身患癌風險,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從......
癌癥的發生總是“悄無聲息”,當真正被醫生確診時,也許患者早已病入膏肓。如果簡單驗個血就能解密癌癥的“個性特點”,早日將癌癥扼殺在萌芽之中,那該有多好!日前,中科院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孫佳姝團隊構建了一套......
5年前發明NIPT技術讓孕婦抽血測胎兒基因目前代替羊水穿刺90多國家數百萬孕婦運用研發液體活檢,下一步用于鼻咽癌、肺癌等癌癥篩查和治療血液里的DNA可篩查出淋巴癌、鼻咽癌,還能監測器官移植的排異和傷者......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EBio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血液中鑒別出了788個生物標志物(Biomarkers),這些生物標志物或可用于開發針對一般人群......
今年年初,BMJ上的報告表明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癌癥篩查可以挽救生命,同時呼吁未來的研究應評估癌癥篩查對總體死亡率的影響,而不是單獨針對特定疾病死亡率的影響。4月28日,《新英格蘭雜志》上的文章講述了篩......
癌癥篩查一直是體檢中大家關注的項目,但近年來一些調查研究卻顯示癌癥篩查并不能有效降低總體死亡率。那么,到底該不該篩查?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王建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我......
近日,《英國醫學期刊》(BMJ)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癌癥篩查可能降低已患某種特定類型癌癥的人群死亡率,但不能降低總體死亡率。這一結論再次掀起了“癌癥篩查究竟能否挽救生命”的討論。困惑:查出病來徒......
在切除惡性腦腫瘤時,醫生既不想留下任何癌細胞,又要保護健康腦組織,將對神經的傷害盡可能降到最低。然而一旦打開了病人顱骨,就沒時間在笨重的顯微鏡下對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析。據美國華盛頓大學最新消息,該校工......
近日,《英國醫學期刊》(BMJ)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癌癥篩查可能降低已患某種特定類型癌癥的人群死亡率,但不能降低總體死亡率。這一結論再次掀起了“癌癥篩查究竟能否挽救生命”的討論。困惑:查出病來徒......
近日,在BMJ雜志上發表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者就癌癥篩查是否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展開了討論;研究者VinayPrasad表示,文章中我們討論了總體死亡率是否應當作為癌癥篩查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