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0-15 15:42 原文鏈接: 趙憲庚院士:創新驅動為國防科技再立新功

       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50年前的10月16日,西北大漠一聲巨響,震撼了世界。這一重大自主創新成就,向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的勇氣、信心和能力,為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保障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創建于1958年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是我國唯一國家計劃單列的核武器研制生產單位,在“兩彈”突破中譜寫了輝煌的篇章。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形勢下,中物院將以國家戰略為先導,沿著創新、創新、再創新的方向持續前進,在推進核武器科技事業創新發展進程中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繼承傳統,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

      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道路,就是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協作攻關的自主創新之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內經濟困難、工業基礎和技術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毅然作出發展中國核武器事業的戰略決策。這一重大決策,顯示了黨中央對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偉大擔當,表明了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勇氣。

      為了造出“爭氣彈”,為國家和民族爭氣,全國眾多行業支持、支援核武器研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一批卓有成效的科學家、立志報效祖國的莘莘學子和相關領域的科技人才,自覺投身于核武器研制事業。以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彭桓武等為代表的核武器科技工作者,自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秉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堅定信念,憑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人間奇跡。“兩彈一星”精神是核武器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中物院人共有的精神特質,核武器事業越是發展壯大,就越要繼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核武器研制關乎國家根本安全,一直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和種種限制。為盡快縮短與先進核大國之間的差距,科技工作者在“兩彈”突破過程中都是慎重選擇目標、突出重點,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優選技術路線,確保突破關鍵性技術難關,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同時,加強基礎研究和預先研究,推動原始創新,不斷形成科技創新的集成優勢,奠定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以及后來的一系列重大科技發展中,我們都堅持這條推動核武器科技發展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代、研制一代、裝備一代,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裝備力量,滿足國家安全戰略需求。

      在50多年發展實踐中,中物院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戰略決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小核心、大協作的格局推動自主創新,不斷推進科學技術與工程建設的高效循環,逐漸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化的完整創新價值鏈,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牢記使命,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的正確方向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八大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作為國防尖端科技力量,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體布局下,中物院要始終牢記“推動國防尖端武器及其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確保我國戰略威懾力量始終安全、可靠、有效”的神圣使命,積極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適應核武器科技發展的內在要求,把握創新驅動的正確方向,持續推動中國特色核武器科技事業創新發展。

      首先,確保我國自衛核威懾能力的有效性,為建設與我大國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相適應的戰略核力量提供堅強支撐。戰略核力量,從來都是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們要堅持以“始終滿足國家安全戰略需求”為根本遵循,深入領會中央戰略意圖,一如既往發揮好國家安全戰略基石作用。

      其次,瞄準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領域,積極搶占引領和帶動全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為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重點方向是,發展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起支撐作用的重大科學技術,發展可以幫助國家在新興戰略性產業領域形成競爭優勢的原創性重大科學技術,加強具有重大發展前景的戰略性基礎理論創新與應用研究。核心任務是,在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選準一些基礎性、核心性的重大尖端科研項目,發揮兩彈突破時期形成的優勢,集中力量攻關,加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突破,不斷積累和形成雄厚的科技創新成果。

      總之,中物院要聚焦國家安全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具備整體優勢的領域,保持并不斷提升優勢;在比較優勢顯著又有重大發展前景的領域,突出重點,積蓄力量,實現“彎道超車”和整體“趕超”,形成發展新優勢;中物院要在多個學科領域趕超國際先進水平、領航國內科學技術發展,在若干重大應用領域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最終構建起支撐核武器科技事業的新型科技創新體系。

      深化改革,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創新永無止境,改革未有盡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發展是目的,改革是確保發展的必要手段。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要始終沿著自主創新道路持續發展,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深入推進改革,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抓住體制機制這個關鍵,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圍繞核力量建設的新使命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總體要求,把握新時期階段性特征,中物院要在總體保持核武器研制管理模式穩定的前提下,構建符合國家改革要求、適于創新和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科研結構調整,通過統籌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支撐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加強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完善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深化院屬企業市場化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增強適應市場的能力;建立完善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為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促進開放融合,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面向未來,中物院將積極主動布局開放融合,通過擴大開放、深化融合,加強科技合作,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特別是戰略性高新技術雙向互動,集聚國內外的人才、科技等資源,推動協同創新。加強與國內相關科研單位、大學的合作,推進高性能科學與工程計算、太赫茲科學技術、壓縮科學技術、聚變能源科學技術等兼顧國防科技與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的戰略性前沿科學技術;組織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優化創新環境,形成推進創新的強大合力,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根據基礎前沿研究的開放需要,圍繞打造實現核武器科技與民用科技高端融合的高效轉換器,持續推進北京、成都等開放型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為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通過發展戰略高新裝備和承擔戰略科技任務,拓展具有科技挑戰性又具較高顯示度的科研領域,培養延攬人才;依托開放性任務和科技創新平臺,吸引和培養人才。穩妥地實施人才造就計劃,推進科技骨干海外培養工作;引進高水平科研團隊,積極探索與世界先進科研機構的接軌之路。激發調動科技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熱情,培育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積聚和培養一支世界水平科學家隊伍。

      我們正處在以創新成就夢想的偉大時代。中物院將秉承“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核心價值理念,銳意改革創新,并與全國科技界同行攜手合作,共同譜寫中國科技創新的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文章

    四川省印發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計劃及六個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方案

    為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四川省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進裝備、生物制造、清潔能源和先進材料六個領域,布局實施六個重大科技專項,統籌整合在川科技創新資源,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扎實推動科技......

    44個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通過評估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公布第二批通過評估的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名單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發展改革委: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

    2025年重點任務清單:加力支持“兩重”和“兩新”布局啟動一批科技重大專項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信部等多個部門近日密集開展部署,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開列2025年重點任務清單。記者獲悉,明年,圍繞加力支持“兩重”建設、加力擴圍“兩新”政策、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加......

    我國出臺50條措施促進醫藥科技創新

    近年來,聚焦群眾生命健康需求和關鍵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提升創新能力,圍繞構建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凝練攻關任務、健全專業服務等10個方面,出臺了促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的50條具體措施,打造政產學研......

    世界生命科技大會舉辦創新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2024世界生命科技大會12月7日至12月8日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辦,第十一屆樹蘭醫學獎在大會開幕式上揭曉。同時,大會還舉行了生命科技創新聯合研究中心簽約儀式、抗感染促健康聯盟揭牌儀式、國家呼吸醫學......

    2024年北京質譜沙龍之創新檢驗與開發專家論壇

    2024年12月6日至7日,由北京藥學會主辦,北京藥學會臨床研究與轉化專委會承辦,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中關村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精準檢驗工作委員會、北京醫學獎......

    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兩部門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

    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中心官方公眾號“國資小新”2日消息,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臺政策措施,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早......

    全球生命科學集群創新報告發布:京滬等已成全球創新新興力量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1月28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其近日在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上發布中文版《全球生命科學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24》,通過分析全球生命科學的創新趨勢及發展機遇和挑......

    中國醫藥正轉型為全球創新源頭2024年度醫藥行業創新趨勢回顧

    2024年11月,美國知名風投公司AtlasVenture發布了年度醫藥行業回顧視頻,聚焦行業創新趨勢。他們梳理出2024年度醫藥領域的50個代表性創新趨勢詞匯,并精選其中6個最具代表性的趨勢,包括:......

    157人!大連市科技人才創新項目擬立項公示

    11月4日,大連市科學技術局發布《2024年度大連市科技人才創新、科技人才創業項目擬立項公示》,共有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11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9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39人,青年科技之星99人;支持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