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生物為研究的“鑰匙”,解開地球生物群落的秘密,全球科學家必須打破研究“碎片化”的現狀。日前出版的《自然》雜志的評論欄目,刊登了一篇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學特聘教授、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營養系統生物學實驗室主任趙立平與德國馬普研究院布萊梅海洋研究所的尼克爾·杜比利艾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太平洋生物科學研究中心瑪格麗特·麥克福爾-蓋恩教授合作的文章。三位科學家建議,搞清楚微生物如何影響人和地球的健康,需要啟動一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
“完整地認識地球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組)在生物圈和人類健康中起到的作用,是解決21世紀人類社會從能源、傳染病到農業等領域面臨的許多難題的關鍵。”趙立平等3位科學家在這篇評論文章中介紹,美國一批處在學科前沿的科學家在近日提出開展“聯合微生物組研究項目(簡稱UMI)”的建議。UMI將科學家和來自政府以及私立機構和基金會的代表組織到一起,一同研究地球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活動。但在3位科學家看來,這仍只是一個美國的項目。而地球生物群落是沒有國界的。眼下,全球科學界必須集結一支多學科背景的國際研究隊伍,在UMI的基礎上,建立《國際微生物組研究計劃》(IMI)。
評論文章介紹,實際上,在2005年巴黎研討會之后,國際科學界開展了至少8項人體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包括美國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加拿大微生物組研究項目、MetaHIT(歐盟和中國參與)以及日本的人體元基因組研究項目。這些研究計劃生成了大量的數據,但是很難對這些數據進行比較和整合。比如,不同的人體微生物研究采用的方法不同,所以不能有效地比較和詮釋這些研究結果。“許多國家的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已經進行得很久了,這些協調和標準制定的努力才開始做起來。這些推動各國項目協調和標準化的努力,都遇到各個國家在數據分享和所有權及產權的政策方面的差異帶來的困擾。”
也正因此,趙立平等科學家呼吁,如果能推行IMI計劃,就可以召集所有相關學科的專家一起工作,使微生物組的研究從目前的編目階段再前進一步。而推進來自不同研究所和國家的數據的整合,這對沒有足夠基金來支持全球性研究項目的國家尤其重要。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種天然產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產物時,大量合成基因仍處于“沉默”狀態。它們的產物被稱為微生物“生命暗物質”。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這些“生命暗物質”?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
四月的青島,宛如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在溫暖的春風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4月11日,備受矚目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CBIFS2024)在青島銀沙灘溫德姆至尊酒店盛大開幕。......
走進豬場和豬近距離接觸、帶著吸奶器取豬奶、從豬奶分離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篩出一株良菌、研究豬奶分泌機制……5年前豬場采樣的場景,尹佳仍記憶猶新。這個湖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原本對動物營養研究“一竅不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設計與合成創新團隊和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現大麗輪枝菌細胞壁降解酶既可作為跨界RNA干擾靶標基因,還可作為效應蛋白調控棉花抗黃萎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日前獲悉,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學家付麟雲主持的項目和研究團隊,從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馬銜山分布的鐵棒錘根際土壤中分離篩選出一株高加索鏈霉菌SS9-1,并通過優化鏈霉菌SS9-1發酵條件,制備出發......
14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成功揭示了植物在遭遇病原菌攻擊時,如何發出“呼救”信號,同時招募根際周圍的益生菌來助戰的神奇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
2024年03月14-15日,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和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檢驗檢定分會主辦,藥檢匯聯合主辦,杭州奇易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廣東省藥學會藥物分析專業委員會、廣東省藥學會制藥工程專業委員......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騰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從理論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廣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動可以幫助競爭性微生物群體突破物種多樣性“極限”,促......
近期,安圖生物先后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河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原檢測試劑盒(磁微粒化學發光法)、抗線粒體M2抗體IgG檢測試劑盒(磁微粒化學發光法)、人CYP2......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春節節日市場食品安全專項監督抽檢,采取現場抽樣和網絡抽樣方式在全國隨機抽取樣品1500批次,檢出14批次樣品不合格。對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食品,有關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已組織開展核查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