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名譽校長劉寶珺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正式啟動。
據了解,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由中國科協牽頭負責,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11部委參與,2010年正式啟動。采集工程以老科學家的學術成長經歷為主線,重點采集整理關鍵節點和重要事件的口述、實物及影像資料等,最后將在中國科協修建的國家科學家博物館進行集中展示。
劉寶珺院士作為在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老科學家入選2015年采集對象,采集范圍涵蓋劉寶珺院士從1931年出生到現在,反映其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系、科研活動、學術成就、學術交往中的關鍵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節點的口述歷史資料,以及真實反映其學術思想、觀點和理念產生、形成、發展過程的實物、圖像、影像資料等,最終形成傳記書稿,進而為社會各界深入了解他的學術思想、科研精神,系統掌握其學術成長的規律,為研究我國沉積地質學科學發展史提供資料支撐與參考借鑒。
劉寶珺院士長期致力于泥沙運動力學和沉積構造、巖相古地理和層控礦床方面的研究,在有關沉積構造的水動力解釋、沉積相動力學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巖銅礦形成機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他將沉積成巖、巖相、構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學熱力學結合起來,提出了“沉積期后分異作用與成礦作用”的新理論。20世紀80年代,他發表了關于川南碳酸鹽風暴巖的研究成果,開創了中國風暴巖研究的先河。20世紀90年代,他首次把全球變化的觀念引入中國地學研究領域,提出了“統一地質場”理論。其理論、觀點和方法都被許多部門廣泛引用和傳播,在礦藏勘探方面效果顯著。
10月27日,《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3版)在第四屆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高層論壇發布。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已經連續12年聯合研制發布《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統計國際期刊對中......
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71種,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科技期刊體現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科技期刊的......
——2020-2023杭州質譜學術大會系列報導2023年6月10日,2020-2023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杭州盛大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
閑暇之余看了幾個有關學者給我發來的國內某些專業學術會議信息,發現了一個長期以來帶有共性的見怪不怪的現象。會議安排中參雜了一些非學術因素,例如會議主辦方往往由于某些需求邀請并不處在學術一線的學者、政府官......
昆蟲與脊椎動物的大腦存在巨大的解剖學差距,它們也能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嗎?最近,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譚墾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教授JamesNieh在《當代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
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聯合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的《2020—2023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將于2023年6月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4月11日的通報還涉及一篇中文期刊論文相關的學術不端案件。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通報了2023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第一批次8個案件的處理結果。因涉嫌買賣實驗數......
聆聽院士和知名教授講座報告,參觀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機構,進入華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理)生物采油實驗室科研輪轉,負責“航天育種菌種及代謝產物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科協組織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新地標”建設工作部署,建設學術創新高地,中國科協組織面向科技領域征集高質量學術會議,形成《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3)》(以下簡稱《指南(2......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大學、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中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