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3版)在第四屆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高層論壇發布。
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已經連續12年聯合研制發布《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統計國際期刊對中國期刊的引用,客觀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實情。《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3版)采用的統計源包括國際期刊、會議論文、圖書等,其中國際統計源期刊共23572種。該報告統計了6888種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被引。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學術期刊總被引頻次2167841次,同比增長27.1%,連續12年實現正增長。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對中國學術期刊分為社科、科技兩組分別計算影響力指數CI,按CI排序遴選了TOP5%以內的期刊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TOP5%~10%之間的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二者合稱國際影響力TOP期刊。國際影響力TOP期刊品牌已經得到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門的廣泛認可,在助力中國期刊走向國際舞臺、樹立國際學術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TOP5%)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TOP5%~10%)榜單詳見下表。
以Cell Research、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Molecular Plant等為代表的175種科技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等為代表的80種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
以Plant Phenomics、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巖土工程學報》為代表的175種科技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以《農村經濟》《經濟問題探索》《經濟問題》為代表的80種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
2024年12月8日,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與分離科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會議匯聚了眾多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共同見證專委會成立,......
12月7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IAECST2024)上,《中國國際學術會議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藍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國際學術會議數量占......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孫悟空拜菩提祖師為師,成為“齊天大圣”。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師從鬼谷子,在戰國亂世縱橫捭闔名揚天下。獲得自然科學桂冠的諾貝爾獎得主之間,“學術譜系”傳承之力也不可小覷。今......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一路突進,現在人們對于AI工具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元,尤其是在文稿撰寫方面。不少人在網上用AI寫文案、寫評價,也有高校學生把AI用在了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的確,相比線下翻書籍或者線上找資......
一項針對全球數十家機構學者的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的科研人員對可供他們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算力資源有限感到沮喪。據《自然》報道,科研人員接觸不到最先進的計算系統,可能會阻礙他們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和進行其他人工......
延續過往,秉承初心,期刊分區表團隊發布2024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2024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聚焦兩類問題:1)破壞科研生態良性發展的學術不端行為,例如引用操縱和論文工廠;2)影響我國學術成果的......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9月20日在北京舉行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透露,在該所組織開展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普類)首次申報與遴選工作,以及遴選......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