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9-25 00:00 原文鏈接: 973首席科學家PNAS解答研究困惑

      生物通報道: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uraminidase-like molecule N10 derived from bat influenza A virus”的文章,為解開關于蝙蝠流感病毒H17N10所具有的獨特基因組的謎題提供了結構生物學依據,這些研究不僅為解析唾液酸酶超家族的結構和功能提供了依據,而且也有助于揭示蝙蝠流感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國內流感病毒研究知名學者高福研究員,高福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病原微生物跨種間傳播機制與結構免疫學,尤其是有關T細胞識別、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機制、禽流感等動物源性病原跨種間傳遞的機制的研究。在Nature, Science, Lancet雜志上均發表過文章,入選“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禽流感疫情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近年來此種流感病毒的變異也受到了多方關注,9月,廣東湛江還發生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令人不得不對此提高警惕。

      近期研究發現的蝙蝠流感病毒H17N10所具有的獨特基因組,令科學家們對甲型流感病毒的起源和進化產生了極大的困惑,研究也找到了一種神經氨酸酶(NA)樣蛋白:N10,這種蛋白與其它9個完善的血清型甲型流感NA(N1-N9)存在極大差異性。通過對流感病毒NAs的結構鑒定和功能分析,研究人員證明了NA結構的復雜性,從而提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N10是否具有特殊的結構和功能?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源自危地馬拉小黃肩蝙蝠甲型流感病毒的H17N10,獲得了分辨率為2.20的晶體結構。從總體上來說,N10的結構與其它已知流感NA結構類似。

      通過體外酶活測定,研究人員發現N10缺乏典型的NA活性。而且詳細的結構分析也表明出現了極大的保守性活性位點殘基的改變,從而使得末端連接的唾液酸受體不利于結合和裂解。

      此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了一個不尋常的150環(147-152殘基)結構,這一結構參與了N10四聚體中相鄰N10分子之間的極性作用。這些研究數據為解析唾液酸酶超家族的結構和功能提供了依據,也有助于揭示蝙蝠流感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

      作者簡介:

      高福 博士 研究員,英文名:George Fu Gao,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1983 年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1986 年北京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94 年英國牛津大學獲博士 ( DPhil-Oxon )學位。先后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 / 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4年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博士生導師、 研究組長。2004-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牛津大學客座教授。

      研究內容:高福研究員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病原微生物跨種間傳播機制與結構免疫學,尤其是有關T細胞識別、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機制、禽流感等動物源性病原跨種間傳遞的機制的研究。在Nature, Nature Medicine,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Science, Lancet, PNAS-USA, PLoS Medicine, Journal of Immunology, Journal of Virology,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 Exp. Med., JBC等在內的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40余篇。

      承擔課題: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重大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等。

    相關文章

    一粒種子的“持久戰”

    1956年,中國科學院的14名青年背起行囊離開北京,踏上前往陜西的列車。火車開動后,有同行者驚訝地問一位戴眼鏡的瘦高個兒青年:“背包里怎么帶了這么多草根?”他回答說:“西北可能需要。”這些青年是為了響......

    中國天眼已發現超900顆新脈沖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超900顆新脈沖星,其中FAST優先和重大項目之一的銀道面脈沖星巡天項目發現了650余顆脈沖星......

    我國科學家實現二維金屬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備

    4月3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一項關于二維金屬碲化物材料的重要進展。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在二維過渡金屬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備方向取得新進展,......

    人類首次從哺乳動物身上感染禽流感

    4月1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報告了一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病例。該病例出現在得克薩斯州,感染者曾接觸過疑似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奶牛。CDC在確認檢測結果呈陽性后宣布了這一消息......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種愛國方式

    2022年8月1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工作組發布公告,將國際永久編號為19235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大中星”,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后,獲得的又一殊......

    中國科學院一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開始申請

    海洋關鍵材料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由中國科學院于2024年初正式批準,依托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啟動建設的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為共建單位。實驗室面向國家海洋工程與高......

    追憶童第周丨他或許是你知道的第一位生物學家

    童第周,或許是中國孩子知道的第一位生物學家,他“在路燈下學習”“一定要爭氣”的故事,激勵和鼓舞了一代代青少年。童第周不僅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今天是童第周逝世45周年......

    禽流感威脅南極動物研究

    一種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致命禽流感毒株正在擾亂南極洲的研究,并可能導致明年一些研究企鵝、海豹和其他動物的項目取消。“這是我從1996年開始南極研究生涯以來,第一次如此少地接觸動物棲息地。”管理西班牙南極......

    第二屆中國科學院三八紅旗手、三八紅旗集體名單公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表彰第二屆中國科學院三八紅旗手、三八紅旗集體的決定》,公布獲獎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起鶴研究員逝世享年100歲

    據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起鶴,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2月20日9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朱起鶴據公開資料,朱......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