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血友病性關節炎發病機制與滑膜炎、關節軟骨退行性變、骨代謝異常有關。血友病性關節炎的基本病理特征包括自發性關節內出血或微創傷性出血。血友病性關節炎的病理改變過程是:(1)單純積血期:關節內急性出血、關節囊腫脹、滑膜增厚,關節結構未受破壞;(2)全關節炎期:關節內反復長期出血,關節囊和滑膜增生,關節軟骨侵蝕,骨質吸收、囊變,股骨髁間凹增寬、加深,骨質疏松,骨骺生長加速,骺骨生長早閉;(3)修復期:關節內積血逐漸吸收,炎癥逐漸消退,關節囊及滑膜組織纖維變形,軟組織鈣化,重者繼發骨性關節病或關節變形、強直,可伴發廢用性肌萎縮。 也有文獻報道,A型血友病患者凝血因子VⅢ水平高于20%的,無論有無關節出血史,通常不會發展為血友病性關節炎。然而,凝血因子VⅢ水平在6%~20%的患者中,有近1/3患有慢性關節炎。 血友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包括:(1)出血相關臨床表現:關節、肌肉和深部組織出血,胃腸道、泌尿道、中樞......閱讀全文
討論?血友病性關節炎發病機制與滑膜炎、關節軟骨退行性變、骨代謝異常有關。血友病性關節炎的基本病理特征包括自發性關節內出血或微創傷性出血。血友病性關節炎的病理改變過程是:(1)單純積血期:關節內急性出血、關節囊腫脹、滑膜增厚,關節結構未受破壞;(2)全關節炎期:關節內反復長期出血,關節囊和滑膜增生,關
血友病是一種與性別相關的隱形遺傳性出血性疾病,其特點為輕微創傷后或自發性出血。在社會群體中,血友病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5~10人。血友病性關節炎是血友病患者繼發的關節改變,患者常有出血傾向,且出血后凝血不良。未凝固性的血液可導致關節內壓力迅速增加,導致關節突然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影響最嚴重的關
患者男,37歲。發現頭型異常6年,頭暈1月余為主訴入院,自幼患有血友病多年,無特殊治療,近1月來頭暈加重伴沉重感,以晨起為著,曾就診于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未治療,后轉診至我院神經外科,查體發現左側顳頂枕部向外膨出,質地硬,無壓痛。實驗室檢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59.6s。凝血因子Ⅷ:C因子
2.討論?成釉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牙源性上皮腫瘤,占牙源性腫瘤的60%以上,好發于下頜磨牙區、下頜支及下頜角,上下頜骨發生比為1∶4,發生于上頜骨者常累及上頜竇,無性別偏好。該病多發于青壯年,初期常無癥狀,逐步增大可使頜骨膨隆,造成顏面部畸形。累及牙松動、移位;囊壁邊緣不整齊,呈半月形切跡,囊腔內根尖可
1.6矯治?1.6.1矯治目標?抑制上頜骨發育,促進下頜骨發育,建立正常覆牙合覆蓋關系,改善面型。?1.6.2矯治方案?患者處于生長發育高峰前期,下頜骨還有生長潛力,故采取雙期矯治。第一期:功能活動矯治器矯治。頸帶-口外弓抑制上頜骨發育;肌激動器導下頜向前,促進下頜骨發育。第二期:直絲弓固定矯治。內
2.討論?2.1全身癌口腔轉移?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3%。轉移性口腔癌,臨床上較少見。Hirshberg等總結了臨床上673轉移性口腔癌病例,發現轉移至頜骨的病例比轉移至軟組織的更多(2∶1),其中下頜多于上頜;而轉移至軟組織的病例中,發病于附著齦的概率大于其余口腔軟組
梅毒是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性傳播疾病。2000年以來,由于HIV感染率升高,同性戀增加等因素,使梅毒發生率逐年攀升。最近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梅毒的年增長率為16.3%,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傳染病之一。梅毒已成為僅次于乙肝、結核的第三大傳染性疾病。?人群中梅毒
北京市衛生局通報,5月20日,北京市報告1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這是北京市第2例、我國內地第5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 患者,男性,21歲,加拿大籍華人,目前就讀于加拿大多倫多某大學。患者于5月16日下午乘坐AC031航班從加拿大多倫多抵達北京。5月19日10時
顱內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是一種起源于肌纖維母細胞的間質性腫瘤,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25%。本文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2月術后病理證實的8例顱內SFT的臨床資料,并結合文獻進行復習。?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8例中,男6例
牛牙癥常常是一些綜合征的典型臨床表現,如唐氏綜合征(Down?syndrome)、克氏綜合征(Klinefelter?syndrome)、眼腦腎綜合征(Lowe?syndrome)、毛牙骨性綜合征(trichodento-osseous?syndrome)、威廉斯綜合征(Williams?syn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