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身陷“橡膠門”中,似乎難以一時抽身。麥當勞回應稱,在中國麥當勞售賣的麥樂雞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特丁基對苯二酚兩種物質的含量完全符合現行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對消費者的健康無害。這一回應似乎可以入選公關失敗的經典案例。 盡管,麥樂雞中添加的“神秘”佐料有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乃至若干專家的“安全承諾”,但是,對于已成食品安全“驚弓之鳥”的國人來說,懷疑一切權威已經成為習慣。所以,麥當勞抬出“國標”來應對消費者和社會輿論,幾乎是完全忽視了中國國情。因為,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已經通過“人肉實驗”而知道了,所謂的“國標”只是一張白紙。其既在現實中缺乏對不法企業的有效約束,而且內容陳舊而寬松,沒有考慮到當代人敏感的神經。事實上,沒有與時俱進的“國標”已經被民眾看做是不法食品生產商的“幫兇”。盡管,這種看法有失公允,卻是大眾心態的真實反映。 不信任“國標”,不信任食品生產商,不信任知識權威,這是在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屢屢......閱讀全文
“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沒數。”這是一句網絡上流行的話,也曾被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引用。這句貌似夸張的調侃,在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透露出的是公眾的無奈。 站在2010年歲末回望,我們發現,過去一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幾乎出現在生產、加工
最近餐飲業的“新聞事件”不斷。先是麥當勞的“麥樂雞含毒”,隨后就被“烤鴨油致癌”和“真功夫的問題排骨”接力上,一件件涉及到餐飲的負面事件,把所有的餐飲企業都推到風口浪尖上。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看似是餐飲企業的問題,很多都未必應該由餐飲企業一方擔責。 麥當勞的麥樂雞塊涉嫌含有“特丁基對苯二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