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藥監局、公安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將含羥考酮復方制劑等品種列入精神藥品管理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根據《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有關規定,3部門決定2019年9月1日起,將含羥考酮復方制劑等品種列入精神藥品管理。 《公告》指出,口服固體制劑每劑量單位含羥考酮堿大于5毫克,且不含其他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或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的復方制劑列入第一類精神藥品管理;口服固體制劑每劑量單位含羥考酮堿不超過5毫克,且不含其他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或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的復方制劑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管理;丁丙諾啡與納洛酮的復方口服固體制劑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管理。......閱讀全文
國家藥監局 公安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將含羥考酮復方制劑等品種列入精神藥品管理的公告(2019年 第63號)根據《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安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決定將含羥考酮復方制劑等品種列入精神藥品管理。現公告如下: 一、口服固體制劑每劑量單位含羥考酮堿大于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未通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認證企業停止生產和下放無菌藥品認證有關事宜的公告》(2015年第285號,以下簡稱《公告》),為保證《公告》要求落到實處,
畢井泉在河北調研時強調: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 2016年07月06日 發布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提出的意見建議,按照國務院的要求,近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會同中央編辦等9個部門組成調研組
幾個月前,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發布了一則令人驚悚的數據:2014年用藥過量的死亡人數高達47055人。從2000年到2014年,有近100萬人死于用藥過量;自2000年以來,死于用藥過量增長率高達137%,超過一倍。 越來越多的公共衛生機構重視藥物濫用,且阿片類藥物的泛濫(Opioi
幾個月前,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發布了一則令人驚悚的數據:2014年用藥過量的死亡人數高達47055人。從2000年到2014年,有近100萬人死于用藥過量;自2000年以來,死于用藥過量增長率高達137%,超過一倍。 越來越多的公共衛生機構重視藥物濫用,且阿片類藥物的泛濫(Opioi
近期發生在陜西富平的醫生販嬰案讓白衣天使形象蒙羞。中國醫師協會建議,對醫德醫風問題嚴重的醫生,在《執業醫師法》中應增加“終身禁醫”法條。 國際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和賽諾菲相繼在華曝出“賄賂門”的同時,陜西富平婦幼保健院醫生涉嫌賣嬰案也在持續發酵,關于醫生的負面報道頻見報端。昨天,中
“我相信,永遠不可能杜絕有人惡性造假,但通過教育,大部分人都會遵循基本原則。”——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 與中國科學院一樣,美國國家科學院每年也要舉行一次院士大會。但在今年4月舉行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上,卻有一個特別舉措:一批美國科學院院士聚集在一起專門召開半天會議,
8月7日《南方周末》刊登了對中國反興奮劑中心副主任趙健的訪談錄,主要內容如下: 國際奧委會認為:中國有歷史上最好的反興奮劑團隊 奧運會是否“干凈”,評價在公眾,在運動員,在國際同行和國際奧委會 南方周末:中國提出要舉辦奧運會歷史上最干凈的奧運會,在反興奮劑檢驗和檢查方面,我們都做了哪些準備?
年大概都會有幾項新的研究關注酒精的風險與效益,這么多的研究讓酒精的害處和好處更加充滿爭議。比如,每天一杯葡萄酒一直被認為對我們的心臟有好處,但是還是有科學家會認為這會提高患上肝癌的風險。再例如喝啤酒會降低血壓,還是提高血壓?飲酒,還是不飲酒?關于酒精攝入量的“恰好”和“太多”之間的如何界定?
2019年8月20日上午10時,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保健食品標注警示用語指南》和《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與保健功能目錄管理辦法》總體情況。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 于軍: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今天的發布會。保健食品關系廣大消費者特別是老年消費者的健康權益
分子靶向藥,真的能命中癌癥的靶心嗎?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寫下這個題目,我的心情頗為沉重、復雜。原因在于將時下癌癥診療領域的一些隱
實驗室資質認定現場評審活動是評審方與被評審方雙方協作配合的全過程,在短時間內達到真實反映和客觀評價的效果,技術性很強,工作量很大。要求雙方在現場評審整個過程當中嚴密周全地策劃,科學合理地安排,密切坦誠地配合,提高辦事效率。 實驗室資質認定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質量體系和技術層面上探討、改進和完善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人非圣物,自然有天敵,癌或許就是。面對琢磨不透的癌,我們人類還是顯得相當無奈,只得把希望寄于未來。于是就有人預言,再
王志珍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曾在德國、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做過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一直以來,她對中國的學術和教育環境比較關注,進行過較多的思考探討。因此,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組織“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專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