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武漢舉辦院士報告會暨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大會。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中科院大氣物理所曾慶存院士、測地所許厚澤院士、中國地質大學金振民院士、總參測繪局楊元喜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羅俊院士,以及來自行業主管部門、大陸及香港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共150余人出席大會。測地所所長孫和平、副所長熊熊分階段主持大會。 揭牌儀式上,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宣讀了科技部關于批準建設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有關文件。隨后,徐冠華、郭生練、中科院資環局副局長常旭、杜耘、許厚澤、楊元喜、孫和平以及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倪四道共同為重點實驗室揭牌。 孫和平代表依托單位致辭,他對出席大會的各位領導及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回顧了老一輩科學家、院士結合國際學科發展態......閱讀全文
基礎研究作為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科技進步的先導,是自主創新的源泉。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礎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后勁。”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科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部署。 《意見》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充分發揮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制定了《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要求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并從5大方面提出了10項重點舉措。其中提到,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實行年薪制和學術休假制度,對科研骨干在內部績效工資分配時予以傾斜。新形勢下加強基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仍存在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競爭性支持比例偏高、企業基礎研究投入普遍偏低等現象,課題組建議要進一步厘清基礎研究活動范疇和主要載體,明確大學與國立科研機構的使命和定位,客觀認識當前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動力與實力、基礎研究投入的政府聯合治理等關鍵問題。 ■郭雯 康小明 呂秋培
戰略研究對于科學編制發展規劃至關重要。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關鍵節點。為科學制定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自2014年年初即根據黨組關于開展科學基金“十三五”宏觀發展戰略研究的要求部署了系列課題,旨在通過系統深入研究基礎研究的發
戰略研究對于科學編制發展規劃至關重要。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關鍵節點。為科學制定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自2014年年初即根據黨組關于開展科學基金“十三五”宏觀發展戰略研究的要求部署了系列課題,旨在通過系統深入研究基礎研究的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從科技部網站獲悉,近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指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推進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向統籌規劃、系統布局、分類管理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體系建設轉變,推進科技基礎
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近10年增長了近6倍,2009年已達270.3億元,但其占R&D(研究與開發)總經費的比重不足5%,遠低于一些發展中大國;中央財政科技撥款是基礎研究經費的主要來源,但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不足15%;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財政科技支出下的基礎研究科目經費有向研發活動下
科技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2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發展改革委、財務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
關于印發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醫學科技工作發展,科學技術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
“一個30歲的人,如果是學藝術的,也許他已經成名,家財萬貫;而一個30歲的研究人員,還處在知識的積累中。科學家都是‘苦行僧’,有信仰、有毅力方能成功。而成功的時候也許已經一把年紀了。所以不是還有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快速成名,抄襲、剽竊嗎?” 去年12月26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孫萬儒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在高等學校建成一批引領世界學術發展的創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領域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學科,培養出一批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為建成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其實,早在2009年,直面“錢學森之問”,教
第三篇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前沿發展方向,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多貢獻。第八章 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從現在到2017年是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項目的調整期,政府應該想辦法在過渡期保障對現有項目的經費支持。”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道出了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心聲。 2014年,科技體制改革重拳頻出,特別是《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簡稱改革方案)的出臺,被稱為近年來科技改
“從現在到2017年是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項目的調整期,政府應該想辦法在過渡期保障對現有項目的經費支持。”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道出了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心聲。 2014年,科技體制改革重拳頻出,特別是《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簡稱改革方案)的出臺,被稱為近年來科技改革
關鍵詞:第一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創新地位更重要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十九大報告把創新放在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樣一個定位,是對創新作用的進一步肯定和強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
今天,世界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適應這樣的時代、引領這樣的時代,是每一個科學領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基礎科學的進展依賴于數據的獲取與分析。今天,數據量爆炸式增長、數據處理工具不斷改進,給基礎科學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 1 大數據賦予基礎研究新特征 面對大數據時代空前的數據爆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7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 此次,一共有186個項目通過驗收,56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藥性形成、傳播與控制的基礎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曹雪濤“免疫識別
“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
近日,科技部網站發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178個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將于今年8月底實施期滿,進行結題驗收。通知全文如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對于迅速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有極其密切的關系。”【1】 自此,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技體制改革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一、《國家基礎研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頒布實施有何重要意義? “十二五”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攻堅階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更加重視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作用。只有扎實搞好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互動
在當今科技全球化時代,我們關心國際科技的進展,國際也隨時注視著我國科技的動向。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同我國科技進展相關的兩項指標在國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發表文章強調“中國研發強度超越歐洲”,隨后美國兩年一度的《科學與工程學指標——2014》報告在“學術性科學與工程學研究的產出”一節中重點指出,
編者按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源頭供給。開創基礎研究新格局,需要科學共同體的努力,需要創新企業和政府部門更加重視,需要科技與教育、人才、經濟、國防等方面系統推進,需要全社會強有力支持。從今天起,本報開設“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欄目,聚焦各地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的探索與得失,以期納百家之長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作為“十三五”時期必須牢固樹立的五大發展理念之首,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怎樣在全面創新中發揮引領
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創新重大改革發展任務,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