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秦建華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1807組)在利用微流控技術仿生合成功能化微米纖維生物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最新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2494–2499 )上。 自然界中的竹子形態結構堅韌挺拔,錯落有致,稱謂“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該研究工作巧妙利用液滴微流控技術和濕法紡絲原理,首次仿生設計制備出一種具有纖維-微球間隔有序排列,呈現精致“竹子”樣形態的新型仿生混合纖維材料,并探索其生物功能的潛在應用。該工作所制備的纖維材料直徑約 100-200um,長度可達幾十米,它以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天然水凝膠作為“竹桿”,內部有序排列的球形材料經脫水而形成“竹節”,其中球形結構材料可以是高分子聚合物、微液滴、甚至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微球。該制備方法的顯著特點是,球形材料在微纖維內部排列可通過數字化微流控系統進行可控編碼,并賦予這種纖維材料極其靈活的生物功能特性......閱讀全文
2012年12月29日,國務院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2〕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2
11月20日,第九屆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在東華大學舉行。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艾爾莎·瑞秋曼妮斯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吉林大學校長張希教授共同擔任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主任朱
生物基化學纖維是指原料來源于可再生物質的一類纖維,包括天然動植物纖維、再生纖維及來源于生物質的合成纖維,被視為工業時代下天然纖維的延續。 生物基纖維在紡織領域的應用已是一個成熟市場,如果將原料問題解決,同時優化紡絲的技術工藝,生物基纖維將成化纖業的最大亮點 只有建立一批創新型生物基化學纖維及
關于印發十二五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計〔2011〕5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加
身為化學纖維制造大國,全世界每兩件服裝中就有一件為中國制造。然而,原料的制約卻一直是化學纖維產業發展的瓶頸。 在此情形下,帶有生物“基因”的化學纖維越來越受到紡織業的關注。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日前在第八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發布會上表示,化學纖維從生物質途徑取得原料的趨勢在全
身為化學纖維制造大國,全世界每兩件服裝中就有一件為中國制造。然而,原料的制約卻一直是化學纖維產業發展的瓶頸。 在此情形下,帶有生物“基因”的化學纖維越來越受到紡織業的關注。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日前在第八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發布會上表示,化學纖維從生物質途徑取得原料的趨勢在全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1月我國化纖產量397.89萬噸,同比增加7.63%,2014年1—11月我國化纖產量累計4007.04萬噸,較2013年同期增加231.13萬噸,同比增加6.12%。2013年,我國的化纖生產總量依舊處于世界第一位,全年共實現中國化學纖維產量4121.
發改委網站2011年10月20日刊文,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研究審議的 《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現予以發布。《指南》確定了當前優先發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進能源、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海洋、高技
材料是人類一切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歷來是生產力的標志,對材料的認識和利用的能力,決定社會形態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新材料則是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新材料種類 一、我國新材料產業現狀我國新材料生產情況 幾乎所有的新材料我國都能夠生產并且正在生產,包括: 高性能工程材料 POK聚酮、PPO聚
基于生物質來源的高性能納米復合材料正逐漸發展成為未來結構和功能應用的理想材料。由植物組織分離或細菌發酵得到的納米尺度纖維素,可以說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納米級原材料,其密度低、熱穩定性好、力學性能出色,同時可降解、可再生、可持續,因而受到諸多關注。研究人員希望利用其研制出宏觀尺度的高性能纖維素基纖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專業委員會成立。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王偉出席了當天舉辦的“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專項實施方案座談會”。他說,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專業委員會的成立,為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的發展搭建了交流的平臺,同時有助于該產業形成整體與合力。該專委會的成立,將
微流控技術仿生合成新型微米纖維生物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微流控技術仿生合成功能化微米纖維生物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最新的Advanced Materials
專家指出,2014年紡織經濟內在規律和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整個行業處于新舊增長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差異化產品和新興產品更受客戶青睞,生物基纖維的發展將給紡織面料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自從國內棉價經歷“過山車”之后,國內的棉花價格便一直居高不下,而高棉價給國內紡織業帶來的是高成本和低利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王玉萍稱,生物基纖維將成2014年化纖業大亮點。 王玉萍告訴媒體,宏觀層面,國家會積極推動生物基纖維發展,有專項資金扶持。企業層面則處于產業化階段,由于生物基纖維在紡織領域的應用已經是一個成熟市場,加上早前積累的技術儲備,只要把原料問題解決,紡絲的技術工藝優化好,
各種致病因素如創傷、先天畸形、感染、腫瘤等都可導致頜面部骨組織缺損及缺失,繼而引起嚴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礙,在生理和心理上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骨缺損的修復治療大致可分為3類,即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和組織工程骨移植。自體骨的骨源有限且會對機體造成二次創傷,異體骨會引起機體對其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同
一種用于浸沒式膜生物反應器(MBR)的新型膜材料一、前言 隨著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環保部聯合頒布的關于《“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出臺,東部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將普遍提高標準,排放水質要求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城
一、2006年生物產業發展呈現“四快”特征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06年醫藥工業實現總產值5536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生物制品制造業實現總產值418億元,增長21.7%;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業產值448億元,增長27.42%。隨著國家對生物農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轉基因
近日,我所秦建華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1807組)在利用微流控技術可控制備多腔復合纖維生物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1601504)上。 該研究工作巧妙利用流體在微米尺寸下的層流特性,通過自主開發的微
華南理工大學校訓石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三會”吹響了把我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穿行于64載風雨鐫刻的時光隧道,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的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南理工”),始終著眼于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始終著眼于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揚帆致遠,打造
2014/2015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日前正式發布,此次發布以“和諧與品質”為主題,推出纖之盾——健康防護篇、纖之韻——精致生活篇、纖之源—— 綠色低碳篇、纖之魅——絢麗色彩篇四大篇章,包括PM2.5工業防護纖維、阻燃纖維、仿棉纖維、仿毛纖維、保暖纖維、涼感纖維、生物基纖維、循環再生纖維、無染纖
4月22日,2015第二屆國際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論壇在山東省蘭陵縣召開。論壇以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為主題,議題涵蓋生物基塑料、生物基纖維、生物基彈性體等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各個領域。本次論壇共邀請到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位科學家和企業家代表,共同探討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最
生物打印技術是利用三維打印技術解決醫學問題,能在器官或組織發育過程中,在空間上精確地排列細胞、蛋白質、基因、藥物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這一技術是醫學領域具有革命意義的重大突破,已經受到全世界科學家和普通大眾的廣泛關注。 生物打印技術:應用潛力巨大的醫學革命 生物打印技術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
生物打印技術是利用三維打印技術解決醫學問題,能在器官或組織發育過程中,在空間上精確地排列細胞、蛋白質、基因、藥物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這一技術是醫學領域具有革命意義的重大突破,已經受到全世界科學家和普通大眾的廣泛關注。 生物打印技術:應用潛力巨大的醫學革命 生物打印技術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
為了利用這些能從自然界中大量獲得的生物大分子納米組裝體,最近三十年來,一系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已經被開發,從木材、蝦蟹殼和蠶絲等生物材料中獲得的生物大分子納米微纖,已被制成各式各樣的結構和功能材料。 自然界中生物大分子納米微纖的“普適性”材料構筑策略 上海科技大學凌盛杰教授與塔
目前,使用in-tube SPME 技術研究的樣品及化合物有:水樣中的氨基甲酸酯類農藥[10 ,11] 、苯基脲類農藥[4]、幾種常見的易揮發芳香烴[14] 、尿樣及血清樣中的β阻滯劑[8] 、尿樣及藥片中的雷尼替丁[61] 、尿樣中的苯異丙胺、脫氧麻黃堿及其衍生物、尿樣中的抗抑郁劑等[49
(三)先進高分子材料 特種橡膠。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并舉,走精細化、系列化路線,大力開發新產品、新牌號,改善產品質量,努力擴大規模,力爭到2015年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70%。擴大丁基橡膠(IIR)、丁腈橡膠(NBR)、乙丙橡膠(EPR)、異戊橡膠(IR)、聚氨酯橡膠、氟橡膠及相關彈性體等生產
“十二五”以來,我國生物基塑料及降解制品快速增長,聚羥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及其共聚物(PBS)、二氧化碳共聚物(PPC)、聚對苯二甲酸1,3-丙二酯 (PTT)、生物基聚乙烯(Bio-PE)和淀粉基塑料等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我國生物基塑料產業已具備一定規模
由于石油和汽油價格低廉,許多公司會選擇通過降低成本來提升利潤,而棄用實際上更加環保的創新技術,這樣的現狀不利于生物基和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發展。盡管如此,生物塑料的市場需求仍在增長,投資也在繼續涌入。這是因為,該材料符合企業發展的愿景,并且在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背景下,具有功能多元化、論據正確性和方案
對于化纖和紡織這一傳統領域而言,生物基化學纖維的誕生無疑是一劑良方。我國實現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是作為新興產業,除了國家要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之外,還亟待建立上、中、下游合作機制與平臺。 生物基化學纖維是來源于可再生生物質的一類纖維,特指除天然纖維(棉、毛、絲、麻)以外
我國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T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及改性PTT纖維關鍵裝備及成套工藝技術,打通了生物基PTT纖維生產的技術鏈條,生物基PTT纖維有望實現規模化生產。這是記者在6月19日于天津舉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生物基纖維材料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的。 PTT纖維被看做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