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9日, 為期兩天的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在上海復旦大學復宣大酒店圓滿閉幕。大會閉幕前,多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做了大會報告,同大家一起探討了微全分析領域當前的發展趨勢和最新研究成果。以下是大會報告詳細內容。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陳洪淵院士 來自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陳洪淵院士,為大家作了題為《PDMS表面功能化及其應用研究》的報告。 陳院士首先介紹了PDMS的相關情況。PDMS就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微流體等領域的聚合物材料。PDMS具有透明、彈性佳、低毒、生物相容性、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好的優點,因而廣泛用于光學膜、醫藥器材、微膜板和微流控芯片等的加工領域。但是PDMS表面呈惰性,沒有可以進一步接枝的官能團,不利于PDMS芯片上生物分子如酶、......閱讀全文
微流控芯片的發展 微全分析系統的概念是在1990年首欠由瑞士Ciba2Geigy公司的Manz與Widmer提出的,當時主要強調了分析系統的“微”與“全”,及微管道網絡的MEMS加工方法,而并未明確其外型特征。次年Manz等即在平板微芯片上實現了毛細管電泳與流動。微型全分析系統當前的發展前沿。
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簡單、快速、靈敏、便攜的環境監測技術倍受青睞。傳統的監測方法需經采樣-儲運-測定等過程,監測成本高,操作者需具備較高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現有的傳感器監測分析的樣品范圍相對較小,干擾因素較多,使其遠不能滿足現代環境監測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瑞士Ciba-Geigy分析實驗室的
微流控芯片技術是生物芯片的基石,它通過多學科交叉將化學、生物學、醫學等領域所涉及的樣品預處理、生化反應、分選及檢測等過程集成到幾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從而實現從樣品前處理到后續分析的微型化、自動化、集成化和便攜化的技術。早在2003年,微流控技術就被福布斯(Forbes)雜志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
微流控技術最初源自于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在微量流體操控方面的研究,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最近十年來,伴隨著分析化學和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由于微流芯片系統具有試劑和能量消耗少、檢測和分析靈敏度高、檢測時間短、可將多種功能集成化程度高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研究技術的進步和CTC臨床應用價值凸顯,許多研究機構和研發團隊都在推出不同的CTC檢測技術。由于血液中CTC的含量極低,目前主流的檢測方法是先捕獲(富集)后檢測,少量方法是不捕獲(富集)直接檢測。CTC檢測技術包括CTC的富集(分離)和CTC的分析鑒定(識別)。本篇文章將介紹C
近年來,人們對經濟發展和醫療健康的日益需求推動了微流控芯片技術,高通量技術,CTC循環腫瘤細胞,納米醫學,3D打印技術,單分子免疫陣列技術(SiMoA),CAR-T技術,基因療法,AI技術等不斷創新和更迭,各種最新技術成果與應用案例層出不窮。其中微流控技術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以來,經過&nbs
微流控芯片的結構由具體研究和分析目的決定,設計和加工微流控芯片片基開展微流控芯片研究的基礎。 微流控芯片的主體結構由上下兩層片基組成(PMMA、PDMS、玻璃等材料),包括微通道,微結構、進樣口,檢測窗等結構單元構成。外圍設備有蠕動泵、微量注射泵、溫控系統、以及紫外、熒光、電化學、色譜等檢測部
從Manz和Widmer等人采用芯片實現了此前一直在毛細管內完成的電泳分離,于1990年首次提出微型全分析系統(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μTAS)的概念,到1995年首家從事微流控芯片技術的Caliper Life Sciences公司成立,90年代中
去年受Electroanalysis雜志副主編José MPingarrón教授的約稿,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對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結合了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理解,寫了這篇綜述“Developments of 3D Printing Microfluidics and Appli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總是要留一點東西給社會的,對于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來說更是如此。在他們看來,勇于擔當,富有為國家和社會需求服務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基本素質。 上世紀70~80年代,由于石油工業的推動,我國對色譜學科的需求空前旺盛,色譜因而獲得了大規模的發展。有這樣一位中國科
一)微流控芯片簡介:1.1 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已由當年的“龐然大物”演變成由一個個微小的電路集成芯片組成的便攜系統,甚至是一部微型的智能手機。與之發展類似,今天我們介紹的微流控芯片,又稱芯片實驗室(Lab-on
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尤其特指亞微米結構的技術,又稱其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技術。其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由于在生物、化
1.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剛性材料——單晶硅、無定性硅、玻璃、石英等;剛性有機聚合物材料如環氧、聚脲、聚氨、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彈性材料——二甲基硅氧烷( PDMS) 。2. 微流控分析芯片材料的特點有機聚合物芯片材料的基本要求:①材料應易被加工;②有良好的光學透明性;③在分析條件下材料應是惰
微流控技術的誕生,是研發人員對自動化以及效率的最大化追求。 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教授預見未來的制造技術將沿著從大到小的途徑發展,他在1959年使用半導體材料將實驗用的機械系統微型化,從而造就了世界上首個微型電子機械系統(Micro-electr
(六)X射線儀器 1. X射線衍射儀 國外在X射線衍射儀方面的的技術發展很快。主要表現在新型探測器、模塊化、分析軟件的功能強化、先進的X射線光學器件等方面。 目前國外各衍射儀生產廠家紛紛研發配備新型高性能探測器,以確保高檔儀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有的公司每不到兩年就推出一種新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5月7日,2016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ICMSB)(蘭州)、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 (MicroTAS)、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MSB)
——訪復旦大學張祥民教授 不久前,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委員會主辦,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在上海復旦大學隆重召開。大會間隙,本
【導語】微全分析系統自90年代提出以來,目前已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領域之一。憑借其高通量、低消耗的技術優勢,將為生物醫藥、新藥合成篩選、臨床診斷等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打開一扇通往美好明天的大門。在第六屆微全分析學術會議期間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林炳承教授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教授與大家分享了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實驗室的構建設想。 林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一系列主要的分析化學操作模式已經在微流控芯片上實現,原則上講,幾乎所有的分析化學操作模式均可以在微流控芯片及其周邊完成。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學實
微流控,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尤其特指亞微米結構的技術。通過在微尺度下流體的控制,在20世紀80年代,微流控技術開始興起,并在DNA芯片,芯片實驗室,微進樣技術,微熱力學技術等方向得到了發展。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在美國被稱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
2.微流控技術與儀器 (1)近兩年該領域國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與進展 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術是當前正在急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和科技前沿領域之一,是未來生命科學、化學科學與信息科學發展的重要技術平臺,受到高度重視。微流控技術是在微米尺度結構中操控納升至皮升體積流體的技術與
微流控芯片是一種把整個化驗室的功能,包括采樣、稀釋、加試劑、反應、分離、檢測等集成在微芯片上,且可以多次使用的裝置。微流控芯片常以硅、玻璃、石英、熱塑性塑料為材料。微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念 微流控芯片實驗室,又稱其為芯片實驗室或微流控芯片技術,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
從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統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雜志將微流控技術評委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微流控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中的微流控芯片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生物、化學、醫藥等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科學家手中流動的"芯"。 微流
微全分析系統的概念是在1990年首欠由瑞士Ciba2Geigy公司的Manz與Widmer提出的,當時主要強調了分析系統的“微”與“全”,及微管道網絡的MEMS加工方法,而并未明確其外型特征。次年Manz等即在平板微芯片上實現了毛細管電泳與流動。微型全分析系統當前的發展前沿。微流控分析系統從以毛細管
1990年,Manz和Widmer等[1]首先提出微流控芯片的概念,自此微流控芯片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它具有有效降低試劑和樣品消耗、加快分析速度、提高檢測靈敏度、顯著降低分析成本等優點[2],使得其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包括基因分析、蛋白分析、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篩選、食品安全分析等。本文主要就
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尤其特指亞微米結構的技術,又稱其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技術。其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由于在生物、化
微流控技術被Forbes雜志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直至今日,各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做出更加顯著地成績。微流控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研究與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從Manz和Widmer等人1990年
前景目前媒體普遍認為的生物芯片(micro-arrays),如,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等只是微流量為零的點陣列型雜交芯片,功能非常有限,屬于微流控芯片(micro-chip)的特殊類型,微流控芯片具有更廣泛的類型、功能與用途,可以開發出生物計算機、基因與蛋白質測序、質譜和色譜等分析系統,成為系統生物學
從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統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雜志將微流控技術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微流控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中的微流控芯片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生物、化學、醫藥等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科學家手中流動的“芯”。微流控芯片技
【導語】提起中國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就會想到方肇倫院士創建的浙江大學微分析系統研究所,這是國內最早從事微流控芯片研究的單位之一。十年來,該所歷經艱辛取得了很多成果,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微流控分析自主研發之路。在第六屆微全分析大會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