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技術人員以精準的操作贏得了老板的贊賞:在一場測試中,為了穩定美國核武器庫,他們收集了8根用钚精心制作而成的棒狀物,并排放在桌子上以便拍出的照片更好看。 對于許多工作而言,這是一種單純的吹噓。但钚是一種不穩定的、放射性的人造核燃料,它不適于炫耀。當太多钚被放在一起時,它會到達“臨界點”,并開始不受控制地分裂,自發引起原子鏈反應,最終釋放出能量和產生致死性輻射暴。 這種名為切倫科夫輻射的藍輝光能引發嚴重后果。因此保證钚彼此遠離是保護軍火庫免出意外的一個基本原則。這是原子科學家的第一堂物理課強調的內容,但在洛斯阿拉莫斯卻被忽略了。 幸運的是,當時一位監督員發現了這一危險舉動,并命令技術人員將棒條分離。但在此期間,她違反了安全規則,要求迅速疏散所有人員,因為身體甚至是手,能夠反射和減緩钚釋放的中子,增加了出現核連鎖反應的可能性。 好在,這里最終沒有出現大災難。但該事件也被該國能源部......閱讀全文
資料圖:日本廣島原爆紀念館是以當年爆心附近剩下的唯一尚且完整的建筑廢墟為基礎建設的。 近日,聯合國大會裁軍及國際軍事委員會提出一項旨在減少核武器的決議草案。不過,當委員會要求日方簽署時,卻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絕。美國軍事專家分析認為,日本此舉是為今后的核武裝鋪路。雖
54年前的10月16日,羅布泊的一聲巨響,伴隨著一團蘑菇云升起,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震驚了世界,因為研制原子彈的技術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難最復雜的技術之一,只有美蘇英法這四個大國掌握,也是它們最高的國際機密。對中國而言,已經不是“卡脖子”的問題了。 但是,在各種嚴密封鎖之下,中國那些年
1991年4月27日,新當選的中國科協主席朱光亞(右)和名譽主席錢學森在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 他扎扎實實地做事,卻有戰略家的眼光;他“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卻是轟轟烈烈的大事。2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杰出的科學家,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
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50年前的10月16日,西北大漠一聲巨響,震撼了世界。這一重大自主創新成就,向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的勇氣、信心和能力,為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保障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
張興鈐,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河北武邑,194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先后獲美國凱斯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博士學位。在美期間,他系統地研究了蠕變過程中多晶純鋁及合金的形變、斷裂機制,先后發表八篇論文,被國際學術界廣泛引用,成為金屬蠕變結構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回國后,在北京鋼鐵工
日本目前“離制造核彈頭只有一個螺絲刀的距離”,加之安倍不斷暴露攻擊性的軍國主義思想和挑釁行為,這使人們不得不對日本保有武器級別钚的用意和威脅保持警惕 近日,日本官員阻撓美國追回331千克武器級別钚的報道讓中國產生了警覺。這些武器級別的钚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英國提供給日本做研究用的。鑒于安倍的種
2013年6月2日,日本民眾參加反核游行,標語內容為“不要核電站”。 “新建核電站絕對無法獲得國民的理解!”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釋放出重啟核電的明確信號,立刻遭致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的公開質疑。在此種情況下,日本政府為何要如此不渝地重啟核電?答案或許令人不寒而栗。 半個世紀的核武夢
專訪:美國更新核武庫有三大趨勢——訪美國核武政策專家漢斯·克里斯滕森 新華社記者劉陽 劉帥 近日,美國國防部稱空軍和軍火供應商雷神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分別達成價值9億美元的合同,以研發可以替換AGM-86B的遠程對峙武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談到向阿富汗增兵時也提到,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
今天,一個十分悲痛的消息傳來。 據光明日報今天下午報道,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1926年出生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4
圖片來源:《原子科學家公報》 本報訊 負責管理《原子科學家公報》(BAS)的一個委員會日前決定,將其象征世界末日的時鐘上的分針向著發生災難的時刻撥快2分鐘。“末日之鐘”如今距離午夜只有3分針,這是因為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以及全世界的核武器儲備越來越多,導致“發生全球性災難的可能性變得非常的高”。
他在舊中國的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中輾轉求學,在新中國的百廢待興、千帆競發中奮發求索,在國防科研的沙場百戰、金戈鐵馬中孜孜追求。他是一個襟懷坦蕩、率真謙遜的學者,一個嚴謹審慎而又富于魄力和決斷的科研領軍人才,一個用非凡才智為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宋家樹(1932~ )宋家樹,著名金屬物理學
英國皇家學會于日前發布《核能復興時代的燃料循環管理》報告指出,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滿足能源供給需求,許多國家正考慮擴大其民用核能項目,有的國家則計劃開始建造第一座核電站。核能復興時代的來臨再次激發民用核能與核武器擴散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他核安全風險的爭論。報告認為,新技術和國際化的管
黃老80壽辰 2013年盛夏,北師大物理樓。陽光透過樹隙鋪灑在教室的講臺上,一位耄耋師者正在整理講義,陸續有年輕的學生走進來,畢恭畢敬地向他打聲招呼:“黃先生好!”——這是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致敬。 時間回溯到1950年。一個身量精干、質樸低調的年輕人拎著行李,毅然從清華園走進了新中國
于敏 2015年1月9日10時,北京人民大會堂。89歲的“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于敏坐著輪椅,緩緩來到主席臺中央,接過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的榮譽證書。這是黨和國家的崇高褒獎,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耀。 這一刻,距離羅布泊沙漠腹地一聲驚天“雷鳴”——1967年6月17日8時我國
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他頒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每人獎金500萬元人民幣,此前已有24位著名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在旁人看來,程開甲的名字上有著太多厚重的東西。 然而,之于程開甲本人,這一切都只是想讓人生無憾。“以前我與陳芳允經常在一起討論存在
盛放著美國核防御計劃核乏料污染物的滾筒被儲存在新墨西哥廢棄物隔離中試工廠(WIPP)。 美國新墨西哥州東南部城市卡爾斯巴德附近600多米深的地下是全球唯一接受超鈾元素——比鈾更重的放射性元素——核乏料的深部地質處置庫。這個名為廢棄物隔離中試工廠(WIPP)的核乏料儲藏庫由美國能源部(DOE)管理,
轉基因生物(GMO)屬非自然生命體,這種人造物未經大自然演化的充分檢驗,蘊藏著多方面的風險。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GMO釋放導致的風險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經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爭論。非科學界人士關注此事是有道理的,道理我在《轉基因作物,該聽誰的?》中已經講清楚了。在那篇文章中我
“我熱切地期盼大家都能懷著忠誠報國的赤子之心,成為秉承‘創新、拼搏、奉獻’精神的國家棟梁,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 這是在10月15日舉辦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八一勛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先進事跡報告會暨《“八一勛章”英模風采錄》贈書儀式上,浙江大學杰出校友程開甲院士寫給學
轉基因生物(GMO)屬非自然生命體,這種人造物未經大自然演化的充分檢驗,蘊藏著多方面的風險。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風險社會,GMO釋放導致的風險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經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爭論。非科學界人士關注此事是有道理的,道理我在《轉基因作物,該聽誰的?》中已經講清楚了。在那篇文章中我
2014年,一篇紀念“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文章悄然流行,題目起得非常動人:《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文中寫道:“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妻子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托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癡情等待。” 然而,這篇“深情款款”的文章卻引發了爭議。與鄧稼先熟識的人,都稱上述說法為“可笑的謬
Richard Garwin是一位物理學家和發明家,曾向美國總統、IBM和秘密機構建言獻策,他的貢獻實在是太多,幾乎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1953年8月,氫彈試驗成功。而作為物理學家和發明家的Richard Lawrence Garwin,其人生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年輕時,
《我們的父親朱光亞》,顧小英、朱明遠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價:40.00元 今年12月25日是朱光亞先生86周歲生日,在《我們的父親朱光亞》的作者顧小英、朱明遠看來,他們之所以用自己的筆去跟隨父親的足跡,記下父親在他們心中的一切,因為這是來自一顆純潔無私的高尚心
由于最初被應用于軍事領域,因此核能后來被用于發電時,人們心中難免會有一定的心理負擔。而歷史上發生的幾起重大核電站事故,更加深了公眾的“恐核”心理。比如,有人認為,即便核電技術是安全的,與常規電廠相比,核電廠還是具有核輻射和核爆炸等潛在危險。事實真如想象中那么可
雖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早已成為歷史,但王方定為其所做的貢獻卻留下永恒的印記——60多年來,這位放射化學家帶著極大的責任心和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無比熱愛,投身到我國核工業創業者的行列,為我國核工業事業上下
長期以來,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國際生物軍控事業取得很大成效。但近年來,受科技變革和國際關系調整等多因素影響,國際生物軍控面臨重大變局,新舊問題進一步發酵,對全球戰略穩定和人類命運塑造造成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 生物軍控涉及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秩序,是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的重要組成。長期以來,在國際
于敏。 一個絕密28年的名字,一段鑄核盾衛和平一甲子的傳奇。 9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于敏頒發獲獎證書,緊握老科學家的手,溫暖赤子報國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輪椅上,華發稀疏
廣島原子彈爆炸讓人觸目驚心,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令人心有余悸。由于核能的特殊性,核電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我國核電站是足夠安全的,完全滿足國際上各安全監管機構對新建反應堆的安全要求。”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侯小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近日,他帶領團隊通過
2月27日,朱光亞院士北京家中設立靈堂,雖是風雪交加天氣,但一大早社會各界人士就專程趕來吊唁,深切緬懷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杰出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院士。朱光亞院士26日因病逝世,享年87歲。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朱光亞主任既是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國防科
12月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和10名“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在大會上受到表彰。 “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100名):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