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駱駝生存基因魔方,可造福人類
在“生命禁區”尋蹤“沙漠之王” 在我國的西北部邊緣,分布著以“生命禁區”著稱的阿爾金山脈及其周邊綿延數百公里的茫茫戈壁。著名的無人區羅布荒原和毗鄰相接的庫姆塔格沙漠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這片極端貧瘠寒苦的地帶,有一種神秘的野生動物野駱駝,數以百萬年生活在這里,并沿著祖輩的遷徙路線循環往復,代代繁衍。 它們以極限生存的強大能力而被稱為“沙漠之王”,同時,也因受到多方面的威脅而瀕臨滅絕,全球數量只剩下不足1000峰。一直以來,野駱駝被稱為戈壁沙漠的秘密和傳說,這一次,我們的總臺央視記者跟隨保護區人員深入無人區,一探這個神秘傳說的真實面目。 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庫姆塔格沙漠和阿爾金山之間。這里荒野千里,萬年寂靜,卻是野駱駝的家園樂土。每年從11月份到來年3月份,大批的野駱駝從對面幾十公里外的羅布泊陸續趕來這里,開始籌備繁衍子嗣的大業。 甘肅省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副高級工程師 周多良:(每......閱讀全文
野駱駝生存基因魔方,可造福人類
在“生命禁區”尋蹤“沙漠之王” 在我國的西北部邊緣,分布著以“生命禁區”著稱的阿爾金山脈及其周邊綿延數百公里的茫茫戈壁。著名的無人區羅布荒原和毗鄰相接的庫姆塔格沙漠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這片極端貧瘠寒苦的地帶,有一種神秘的野生動物野駱駝,數以百萬年生活在這里,并沿著祖輩的遷徙路線循環往復,代代繁衍
各物種的Hox基因
果蠅果蠅(這里指黑腹果蠅)的Hox基因皆位在其3號染色體右臂上,可分為兩個群集。一群稱作雙胸復合群(Bithorax complex,BX-C),此群集中的Ubx基因若突變,會使第3胸節(T3)變成第2胸節(T2),而且由于正常狀態下的翅膀是長在T2之上,因此這樣的突變同時會使果蠅長出兩對翅膀,并使
解開駱駝生存基因魔方
2012年,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單位的研究者完成世界首例雙峰駝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成果在世界頂級科學雜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有科學家指出,雙峰駝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為人類提供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增強免疫力的另外
清潔能源“入駐”甘肅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以風能、太陽能為主的清潔能源現在已“入駐”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無人區,這為常年值守于此的護林人員帶來了便利。 在保護區冬格列克保護站,記者看到,荒漠大風吹拂3臺風力發電機組的葉輪飛速旋轉,與之配套的8組太陽能光伏板在烈日下熠熠生輝,共同構成了保護站所需的風光互補清潔能源。
基因庫的物種形成機制介紹
遺傳系統和基因組本身被認為是一種關系整體,是適應和各種調節的中心:遺傳單位與其說是基因組本身,毋寧說是某一“種群”的“基因庫”或基因組聚合的相互作用;反過來,基因庫也要適應和整合,并成為全部調節和不斷再平衡的源泉,因此,它構成(或如某些著名理論家所說)個體與物種之間結合的中間水平(皮亞杰1989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增加100倍
???????? 報道: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日前發布報告稱,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18年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100倍以上,2013年達到1.75億公頃。 目前,美國仍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的領先生產者,種植面積達到7010萬公頃,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首次下降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2015年出現首次下滑。跟蹤轉基因作物的非營利生物技術產業團體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報告稱,這是該技術在全球商業化推廣20年以來,種植面積首次出現1%的減少,其原因可能是市場價格低廉導致轉基因作物和非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同時下降。 但是ISAAA在其報
歐洲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減少
在歐洲除了西班牙有大公司開展一系列轉基因作物的田間試驗外,轉基因作物的田間試驗面積越來越少。植物研發項目釋放的具有新性狀或改良性狀的植物非常少。人們對轉基因植物的普遍排斥使得研究和批準比較困難。因此,科學家和企業正采取不同的行動。 2012年的前5個月,歐盟僅提交41個遺傳改良作物釋放申請
-201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情況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今天(19日)選擇在中國北京舉行其在全球范圍內第一場2014年新聞發布會并發布報告。根據報告,全球27個國家超過1800萬農民在2013年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比2012年增加了500萬公頃,占比3%。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
“不患癌癥”物種的相關基因被揭示
在6月3日英國《自然-通訊》期刊上的一篇遺傳學論文中,科學家們發表了盲鼴形鼠(Spalax galili)的基因組與轉錄組序列,揭示出盲鼴形鼠適應地下生活的基因變化。此研究給該物種適應地下生活相關的環境壓力提供了見解,同時指出了那些可能與其不得癌癥的能力相關的基因。 盲鼴形鼠是一種為了躲避捕食
《科學》:快速進化基因可促進新物種形成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道,可促使一個物種演變為兩個物種的基因比基因組中的其他基因顯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這引發了科學家對促進此類基因快速進化原因的思考。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該論文表明此類基因與之前確認的“物種形成基因”有關,兩種基因都可編碼關鍵蛋白質,控制分子進出細胞核。
基因交流是牛屬物種馴化的重要手段
牛是人類的老朋友,它們在數千年來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牛屬動物中的很多關鍵科學問題長期困擾著人們。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大規模基因組數據,最新闡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屬動物的馴化以及環境適應中的重要作用。 牛屬現存物種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額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歐洲野牛和
基因交流是牛屬物種馴化的重要手段
?? 牛是人類的老朋友,它們在數千年來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牛屬動物中的很多關鍵科學問題長期困擾著人們。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大規模基因組數據,最新闡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屬動物的馴化以及環境適應中的重要作用。 牛屬現存物種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額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歐洲
馬科動物基因組與物種形成理論
一項研究發現,包括馬、驢和斑馬在內的馬科動物的進化史與物種形成的某些理論相矛盾。盡管細節豐富的馬科動物化石記錄常常作為進化的例子,導致現代馬科動物多樣性的一系列事件仍然不清楚。為了填補這些動物的進化歷史——目前代表這一歷史的只有馬和家驢的遺傳史——Ludovic Orlando及其同事對每一個現
動物全物種基因組測序仍有很大空白
近日,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目前對動物基因組進行的測序多數集中在與人類相似的動物上,研究人員警告稱,該現狀可能會忽視大量的生物多樣性和機會。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近3300種動物的基因組已被測序。雖然動物物種測序工作一直在進行,但與世界
又一滅絕物種全基因組數據解析
日前,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蔡大偉教授團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團隊在馬屬動物古DNA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獲取已滅絕馬屬動物奧氏馬的高質量全基因組數據,重建了馬屬動物的演化歷史。 馬科動物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的關系密切,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家馬起源
跳躍基因:物種跨越,人類進化的新型遺傳方式?
Sourc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跳躍基因 跳躍基因(或轉座子)是指能夠進行自我復制,并能在生物染色體間移動的基因物質。它們具有擾亂被介入基因組成結構的潛力,并被認為是導致生物基因發生漸變(有時候是突變),并最終促使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 轉座因子約占人類基因組的
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8%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2月7日發布報告稱,與2010年相比,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8%,達到1.6億公頃。 報告稱,去年全球共有29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其中19個為發展中國家,10個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新增820萬公頃,發達國家
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
近日,“第一屆萬種鳥類基因組(B10K)項目國際研討會——鳥類復雜性狀的進化解析與調控”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協辦。會議組織委員會主席由昆明動物所特聘講座研究員張國捷和動物所研究員雷富民擔任。 據悉,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發現植物印跡基因有較強物種特異性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劉愛忠研究組博士生徐偉利用典型雙子葉胚乳型種子蓖麻,發展了嶄新的研究體系,并鑒別出大量新穎的印跡基因。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核酸研究》雜志。 據介紹,基因組印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觀遺傳學現象。在配子或合子發育過程中, 來自親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發生差異性的表觀
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六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隨著日前某知名快消企業被指其飲料中含轉基因成分,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再度甚囂塵上。 過去一年中,全球范圍內的轉基因種植呈現進一步增長,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發布的《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使用情況研究》報告,201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
基因驅動的威力,人造8個果蠅物種的誕生!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利用基于CRISPR的技術修改了果蠅的基因組,創造了8個生殖分離的物種。 基于CRISPR的技術為造福人類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從根除疾病到強化食品供應。例如,基于CRISPR的基因驅動被設計成通過目標群體傳播特定特征,目前正在開發這種基因驅動,以阻止瘧疾和
轉基因作物困局求解:是新物種還是生態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17年增加100倍
“這一個多世紀以來,沒有其他任何一種農業科學技術有這種發展勢頭,17年面積增加了整整100倍。”7月11日,中國科協組織了題為“轉基因技術的未來發展”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黃大昉用一組數據說明全球轉基因生物育種的發展態勢。 根據國際農業生
我國首獲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
廣西林業局11日提供的信息顯示,中國首次獲得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揭示了白頭葉猴能夠在富含礦物離子的高堿性喀斯特山地長久生存的基因組遺傳特征秘密。 白頭葉猴是中國特有的生物物種,其體毛以黑色為主,與黑葉猴不同的是頭部高聳著一撮直立的白毛。白頭葉猴僅分布在廣西崇左左江和明江間不足200平
褐家鼠及其姊妹種的物種分化與基因交流機制
5月8日,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健旭研究組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孫中生、趙方慶兩個研究組合作,對我國褐家鼠及姊妹種——大足鼠的基因組比較研究的成果(滕花景/張瑤華/石承民等,Population
樣本的物種
應選擇物種相同或有交叉反應的抗體,抗體可能與不同物種的同種靶蛋白有交叉反應,因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較高,如果樣本的種類未列入抗體說明書上的交叉反應種屬表中,并不意味著該抗體不適用于檢測該物種的蛋白,而只是表示該物種尚未用此抗體檢測驗證過,應通過序列比對的方法來預測交叉反應,可應用Expasy?和?NC
上海生科院合作完成世界首例雙峰駝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亦學研究員課題組與內蒙古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了世界首例雙峰駝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和破譯工作,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
鮑魚等海洋物種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935.shtm儒艮、鮑魚、柱狀珊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當地時間9日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又增添一些海洋物種。據新名錄,所評估的海洋物種中近10%面臨滅絕危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當天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宣
去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600萬公頃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2014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創新紀錄,達1.815億公頃,比2013年增加600萬公頃。其中,美國繼續以7310萬公頃種植面積領先全球;中國種植轉基因作物390萬公頃,位列全球第六。 報告顯示,自1996年以來,全世界有10多種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