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燧石相化石研究獲進展
奧陶紀時期,全球多個地區廣泛沉積硅質巖,包括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東部。奧陶紀深海燧石的微觀古生物學有相對較好的記錄,但關于奧陶紀淺海燧石的微體化石組合卻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合作,對中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 -1井奧陶紀中期一間房組的鉆孔碳酸鹽巖巖芯展開研究,在碳酸鹽巖中發現了大量燧石結核。中國奧陶紀微體浮游藻類化石(疑源類)基本來自頁巖浸泡,該工作是國內首次探索奧陶紀燧石相化石,豐富了對奧陶紀生物圈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碳酸鹽和蒸發巖》(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上。 燧石結核切片研究顯示,其中包含豐富的化石藻類組合,11個屬13種的浮游藻類化石(疑源類)以及絲狀藍藻;揭示了中奧陶世燧石相的生物組合面貌。該生物組合表明當時是一個深海環境,這一推斷得到巖石學和其他動物學證據的證實。燧石中的疑源類化石組可與全球同時期其他地區組合進行對比;......閱讀全文
奧陶紀燧石相化石研究獲進展
奧陶紀時期,全球多個地區廣泛沉積硅質巖,包括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東部。奧陶紀深海燧石的微觀古生物學有相對較好的記錄,但關于奧陶紀淺海燧石的微體化石組合卻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合作,對中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 -1井奧陶紀中期一間房組的鉆孔碳
奧陶紀最大的鈣化藍細菌化石生物群
藍細菌鈣化作用是指某些藍細菌屬種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進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細胞外的膠鞘附近PH值上升,進而引起水體中的碳酸鈣過飽和而在其膠鞘(EPS)內部或表面沉淀。發生鈣化的藍細菌膠鞘可以保存為化石,確切的鈣化藍細菌化石從新元古代開始大量出現,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某些時期的海相碳酸鹽地層中廣泛分布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
早—中奧陶世的揚子臺地上發育過一次臺地淹沒事件,具體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淺水碳酸鹽臺地沒入透光帶之下,從而減緩發育甚至“死亡”的過程,通常會導致沉積體系的改變。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里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
志留紀蘭多維列世陸生植物微體化石研究新進展
中奧陶世-志留紀早期是陸生植物關鍵性狀起源與演化的重要時期。目前普遍接受的學術觀點認為,陸生植物化石的最早證據可以追溯至中奧陶世大坪期-達瑞威爾期(ca.468-463Ma),以岡瓦納大陸的二分體、四面體型四分體等隱孢子為代表;而在志留紀溫洛克世申伍德期(ca.432Ma),出現了最早的陸生植物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6月18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并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5億年前,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中最古老
我國學者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球上的海水成分并非一成不變的,根據海相非生物殼碳酸鹽巖的成分推測,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成分在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與富Mg高SO4的“文石海”之間波動,目前大量礦物學證據顯示,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于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奧陶紀石鹽中的原生(左)與次生流體包
奧陶紀喇叭角石目頭足類系統演化
頭足類是一類海生軟體動物,公認起源于寒武紀芙蓉世,一直延續到現代。奧陶紀時期,頭足類在殼型及殼體內部結構上發生強烈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呈現分異演化,表現為浮力調節方式多樣化,游泳能力增強,生態分異加劇等特征。喇叭角石目頭足類以其殼形樣子奇特和快速分異的特征而引人矚目。喇叭角石目頭足類最早出
列夕動物群揭示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早期面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22.shtm 列夕動物群生態復原圖(孫捷繪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聯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學的合作團隊,在湖南永順發現早奧陶世特異埋藏化石庫——列夕
4.38億年前長江流域有個古海洋——揚子海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地層學雜志》發表封面文章,報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動物團隊在全國范圍志留紀淺海紅層中長達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近10余年來,古脊椎所研究員蓋志琨帶領野外團隊跑遍了全國近50個縣(市)的志留紀早期淺海紅層,最終發現了
研究揭示其擁有全球最高生物多樣性
層孔海綿(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層紋狀、表面具孔而得名,過去常稱為層孔蟲,現在通常歸為海綿動物。層孔海綿通常生活在溫暖、光照條件較好,水動力較強的淺海環境中,往往與珊瑚、藻類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為奧陶紀—泥盆紀的主要造礁生物。 層孔海綿的形態受生
揚子地塊奧陶紀末的大規模氣候波動研究取得進展
? 揚子地塊奧陶-志留系界線附近高分辨率化學蝕變指數(CIA)變化及對比 (A)宜昌王家灣剖面;(B)貴州桐梓南壩子(紅花園附近)剖面。CIAcorr.代表校正的CIA指數(實圓心),垂直虛線代表平均頁巖的CIA值范圍,陰影段代表Hirnantian氣候寒冷期,箭頭指示奧陶紀末的兩
列夕動物群揭示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早期面貌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聯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學,在湖南永順發現早奧陶世特異埋藏化石庫——列夕動物群,揭示了奧陶紀生物大輻射早期的海洋生態面貌。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 20世紀80年代,進化古生物學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顯生宙以來的
我國學者提出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新模式
近日,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總結了全球各板塊奧陶-志留紀之交的底棲動物群宏演化序列,綜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層數據,極大地提升了華南赫南特階綜合地層框架的對比精度。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
華南晚奧陶世層孔海綿動物群擁有最高生物多樣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0.shtm 層孔海綿(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層紋狀、表面具孔而得名,過去常稱為層孔蟲,現在通常歸為海綿動物。層孔海綿通常生活在溫暖、光照條件較好,水動力較強的淺海環境中,
4.6億年前生物多樣性達峰后為何下降50%
距今約4.6億年的奧陶紀大輻射,是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輻射事件之一。然而,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樣性曲線表明,華南的種一級多樣性在生物大輻射峰值之后出現近50%的降低,這一發現引起地質學家的重視。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與國外同行合作研究發現,奧陶紀氣候變冷
我國科學家揭示中–晚奧陶世板塊漂移歷程
奧陶紀時中國的大部分板塊都位于岡瓦納東北緣的低緯度熱帶地區,包括華南、華北、塔里木、喜馬拉雅、拉薩、滇緬馬蘇(保山地區),這些板塊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在奧陶紀時的漂移歷程一直是研究熱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團隊博士方翔、研究員張元動等人,聯合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教
研究發現骨折的白堊紀蜥蜴化石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理解熱河生物群中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并有助于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研究論文發表于《歷史生物學》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
南京古生物所奧陶紀生態群落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學家J. Botting博士和L. Muir博士近年來致力于英國威爾士奧陶系特異埋藏化石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最近他們的研究則對該生物群的生態組合作出了定性的描述。研究發現,通常被認為是以三葉蟲為主的該奧陶紀生物群落,根據
實驗室數據首次闡明奧陶紀冰河期發生機制
第一批植物登上陸地并非僅僅為淺褐色的風景增添了一抹綠色。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它們戲劇性地加速了暴露巖層的自然分解,并從大氣中吸收了大量可使行星變暖的二氧化碳氣體,最終將地球氣候送入了一個大的冰河期。 在大約4.6億年前的奧陶紀時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當前水平的14倍到22倍,而全球的平均溫
奧陶紀微體浮游植物演化規律研究取得新進展
奧陶紀生物大輻射(GOBE)是發生在顯生宙的一次重大生物演化事件,近年來不同生物門類的多樣性演化模式受到國際古生物學者的廣泛關注。作為初級生產者,以疑源類為代表的微體浮游植物的多樣性演化模式,受控因素和影響也有多種觀點。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燕夔副研究員、李軍研究員
我國學者發現奧陶紀末大滅絕后古生物地理演化規律
生物大滅絕事件不僅使生態系統和生態結構遭受重創,也會對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產生影響,相關研究不勝枚舉。然而關于滅絕事件對其后古生物地理的長期影響卻罕有探討。有國外學者對二疊紀末大滅絕后陸生脊椎動物的最新研究發現,存在廣布分子在復蘇期顯著增加,而復蘇期之后又減少的有趣現象。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
科學家發現寒武紀“隱居者”化石
《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描述了寒武紀(5.41億~4.85億年前)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 一種具有柔軟附肢的蠕蟲狀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命名為Lenisambulatrix humboldti的新物種與之前描述過的葉足動物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進行比較,發現了一些
寒武紀“動物”化石原來是海藻
5億年前的磷酸鹽微化石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 3月9日,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教授張喜光、副研究員楊杰與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此前認為的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苔蘚蟲”化石實際上是藻類,并認定其為早期綠藻。相關研究當前發表于《自然》。 “我們研究為認知寒武紀早期藻類及趨于復雜化的海洋生態系提供了新的
科學家發現約4.5億年前的海洋“明星動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93.shtm 板足鱟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稱為海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晗,在研究員張海春和王博指導下,與研究員張元動
地質地球所提出基于硫碳同位素值的油源對比方法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沙參2井產出石油以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原油的來源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主要基于烴源巖和原油分子生物標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組成的相似性來進行油-源對比。但是,塔里木盆地含有下寒武統和上奧陶統等多套不同地質年代的烴源巖,這些烴源巖都以藻類為主要的生物來源、都沉積于半還原-還原的環境,同時
威爾士發現4.6億年前的海底“迷你世界”
近日,在英國威爾士中奧陶世地層中,一支國際聯合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保存有大量精美軟軀體化石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該生物群因大多數生物體型較小而被稱為海底“迷你世界”,為早期動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相關研究成果5月1日發表于《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威爾士發現4.6億年前的海底“迷你世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788.shtm近日,在英國威爾士中奧陶世地層中,一支國際聯合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保存有大量精美軟軀體化石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該生物群因大多數生物體型較小而被稱為海底“迷你世界”,為早期動物小型化研究提供
達爾文《物種起源》中的“活化石”是怎樣煉成的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志飛指導博士生梁悅及團隊成員與國外研究人員合作,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結果表明,奧陶紀時期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已經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多樣性達到高峰。隨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類型在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
科學家提出奧陶紀末火山噴發導致氣候變化與物種滅絕
近日,德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研究大規模火山噴發對海洋化學的影響后認為,造成奧陶紀末生命大滅絕的原因可能是這個時期的強烈火山活動,其中火山灰帶來的營養物質磷起到了關鍵作用。相關成果發表在12月2日刊發的《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 大約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急劇變冷,包括三葉蟲在內的大
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中國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為研究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復雜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 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地質學報》上,發表了廣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