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2月24日及3月13日發表的兩篇文章中匯總了前兩波38家上市醫藥企業的2015年年度業績。據不完全統計,3月12日至3月26日,又有27家公司發布了2015成績單,其中上海醫藥全年營收1055.17億元,遠遠超出其它公司。 國藥一致:營業收入259.93億元 3月26日,國藥一致發布2015 年年度報告,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259.93億元,同比增長8.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61億元,同比增長17.01%;基本每股收益2.10元,同比增長10.53%。 香雪制藥:營業收入14.65億元 3月26日,香雪制藥發布2015 年年度報告,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14.65億元,同比下降3.9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7億元,同比下降9.91%;基本每股收益0.28元,同比下降12.50%。 萬孚生物:營業收入4.29億元 3月26日,萬孚生物發布2015 年年度報告,公司2015年營......閱讀全文
【導語】2014財年,已上市儀器企業的財報顯示出幾個較明顯的特點。在企業營收增長方面,有機增長仍然是主要力量,比如賽默飛收購Life Tech帶來了25%的增長;另外,日系企業增長呈穩定或高速現象,比如島津在在2014財年
5月19日,康美藥業收盤價為21元,市值超過千億,達到1039億元,成為了A股醫藥企業中第三個破千億元市值的企業。此前,在2015年股災之前的4月份,康美藥業的市值也曾突破過千億,但之后牛轉熊,曾被熱錢吹高的市值也一路下滑,千億市值只是短暫的一瞬,而現在大盤在3100點左右波動,康美藥業能夠突破
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 5月2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提出了總體要求和目標:到2020年,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知識產權領域的糾紛日益增多,尤其是商標糾紛。通過梳理發現,食品領域中,南北“露露”的爭執、紅牛商標之爭、白水杜康侵權洛陽杜康等商標糾紛案令相關企業困擾不已。受此影響,一些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銷售業績都有明顯下降。專家表示,從長遠看,無休止的糾纏只會給競爭對手留下市場空間,不利
正在進行中的全國乳制品生產企業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將成為壓倒中小乳企的最后一根稻草?雖然對于這一說法部分業內人士仍持保留意見,但單一項三聚氰胺檢測的設備和人工等就將增添近百萬的成本,無疑將加速乳業的重新洗牌。 與此同時,蒙牛、伊利、光明等一線乳企加速擴張的步伐從未停歇,耗資收購或在各地
多項環保政策,給環保企業接連帶來重大利好,不少環保企業中期業績表現不俗。2016年,58家已發布中報的環保上市公司,凈利潤上漲了12.2%。同時行業內細分板塊之間業績分化也較明顯,水處理和監測業績增長較快,但節能和水務業績表現不佳。環保公司中報業績亮眼 板塊分化出現馬太效應 58家已發布中報的
9月9日,來自深圳的消息,國產基因測序儀DNBSEQ-T7(原命名MGISEQ-T7)正式交付商用。從去年10月發布以來,諸多業內人士和媒體將T7譽為中國基因產業突破上游技術壁壘,實現跨越發展的現實注腳。 從關山難越,到部分引領,中國基因測序儀的研制開發攀越關山、跋涉荊棘,經歷了起伏跌宕的20
與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彎道超車”戰略不同,石墨烯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位居世界發展前列的產業之一。隨著近一年來下游應用“全面開花”之勢的出現,二級市場資金頻頻對石墨烯概念“高舉高打”,寶泰隆、碳元科技、方大炭素、華麗家族等相關概念股股價近期創出今年甚至歷史新高。 證券時報記者調研發現,經歷長期滯緩階
匯源、海升、安德利等果汁企業涉嫌低價收購腐爛變質水果生產濃縮果汁及果汁產品?隨著安徽食藥監局國慶前一紙調查公告,擾攘一周的“爛果門”似乎告一段落。記者在安徽食藥監局的官網見到:調查組認為匯源和海升在當地的兩家工廠不存在故意使用大量腐爛變質水果加工果汁的情況,其所生產的果汁質量符合相關標準規定,已
在巨頭夾擊和監管趨嚴下,部分直播平臺出海,但面臨主播匱乏、盈利難題;機構數據顯示去年直播公司減少近百家。 僅一個半月時間,2018年直播行業的第一個風口就停了。春節前夕,廣電總局發出加強網絡直播答題節目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指出,開展網絡直播答題節目的平臺必須具有法定網絡視聽節目直播資質。未持有《
當我國進入第四季度用氣高峰時,特別是今年我國治理“霧霾”政策的推出,不少省市提出加大煤改氣項目的投資,同時也加大了LNG汽車的推廣力度,所以加重了業內外人士有關“氣荒”出現可能性增多的預測。正是這樣的預測,意外引發了“狼未到,羊已慌”的尷尬局面。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連發預警:2013年
食品安全、醫療健康、水污染、重金屬超標……近年來,在國民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檢驗檢測行業飛速發展,尤其是第三方檢測機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然而,結構分散、規模過小、國際化程度不高等也成為檢驗檢測機構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對此,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