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調試、試運行和正式開放運行后近6000個機時的觀測服務積累,目前“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靈敏度穩居世界射電望遠鏡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間范圍體積遠超此前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 從古至今,人們都渴望一雙“慧眼”。現代望遠鏡,幫助人們看到更暗更遠的天體,成為能刺穿深空的“慧眼”。 對射電望遠鏡來說,反射面大小決定靈敏度,而靈敏度決定“眼力”。 找一張“天眼”的照片來看,外圈是“鳥巢”狀的圈梁,中間是反射面,但顏色不均勻。放大了仔細看,發現反射面是一塊塊三角形為主構成的。 為什么顏色不均勻呢?因為每塊面板的反光角度有差別,金屬表層氧化、積塵也參差不齊。 過去同類射電望遠鏡的反射面是固定的,只能通過改變接收機的位置掃描天空中約20度的帶狀區域。 為了讓“天眼”看得更遠更廣,中國技術團隊攻克超高強度、抗反復拉伸的鋼索,首創主動變形反射面,使望遠鏡覆蓋40度天頂角。 當反射面變形時,2000多個液壓促動器協同運動,帶動......閱讀全文
中國“天眼”。代傳付攝 平塘縣外宣辦供圖 500米口徑大射電望遠鏡建設地——克度大窩凼。平塘縣外宣辦供圖 中國“天眼”夜景。平塘縣外宣辦供圖 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9月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曾公開
“追溯宇宙演化的長河,隨著138億年前大爆炸的余輝逐漸散去,宇宙曾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黑暗時期。忽然有一天,在宇宙深處誕生了第一代發光天體,這些天體的光芒逐漸照亮了整個宇宙,從此給宇宙帶來了蓬勃的生機。” 對于自己所熱愛的宇宙,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不僅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辭藻去形容,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
幾乎沒有懸念,“中國天眼”FAST的成果“首秀”,又一次讓中國科學界站到全世界面前。10月10日,FAST團隊攜脈沖星發現的成果甫一亮相,就引來國內外注目,享譽世界的澳大利亞帕克斯射電望遠鏡的科學主管喬治·霍布斯評價:這是國際天文學界目前最令人激動的事件之一。 但鮮為人知的是,直到FAST“首
“探索宇宙起源、天地起源和生命起源,它實際提供了一個極端物理條件的太空實驗室。”南仁東生前心心念念的“它”,正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當時罹患癌癥的他,惦記的仍是望遠鏡早出成果,以“回饋國家,回饋公眾”。 南仁東當年是吉林省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后在
中國“天眼”——坐落于貴州西南喀斯特窩凼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成功超越了美國于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305米口徑Arecibo,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之最,也成為截至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機器。然而,建造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并非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
2020年,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沉重打擊,如今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卻仍未見停止的趨勢,面對疫情,我們既感受到了人類身體的渺小,也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偉大。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如今,我們最能憑借的力量便是科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
2019年,中國科學院深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在軌測試、阿爾茨海默氏癥新藥“九期一”上市、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批準注冊上市……在這些創新成果的背后,是一群把個人理想和追求主動融入祖國發展和民族復興偉業的追夢人。 為貫徹落實中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604.shtm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原北京天文臺副臺長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于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在美國波士頓逝世。消息傳來,社會各界相繼沉痛悼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新時代先進典型的榜樣先鋒作用,在“一所一人一事”先進事跡征集評選基礎上,經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初評委員會評審,并經中國科學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
2019年,中國科學院深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在軌測試、阿爾茨海默氏癥新藥“九期一”上市、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批準注冊上市……在這些創新成果的背后,是一群把個人理想和追求主動融入祖國發展和民族復興偉業的追夢人。 為貫徹落實中辦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經過兩年的緊張調試工作,現已經實現了跟蹤、漂移掃描、運動中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0月10日,首次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成果海
楊天信的人生轉了個急彎。出生在貴州平塘縣一個自然形成的巨大洼坑中,他一直以為自己這輩子就得守著這個叫“大窩凼”的地方,望山、種田、喂豬。突然有一天,一口“大鍋”改變了他的命運。 10年前,中國決定立項建設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這個望遠鏡形似一口“大鍋”,從天空中看像一只“巨眼”,科學家們花
從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實驗,到大范圍內推廣最新醫學進展;從幽深的海洋到遙遠的太空,一步步推進探索的極限,中國科學研究正在展示出萬丈雄心。英國廣播公司近日(BBC)關注中國的科學革命,他們進入這些頂端的中國實驗室和科研場所,采訪了大批中國一線科研人員,以大量的圖文關注中國在
新年的鐘聲即將響起,在此辭舊迎新之際,除了埋頭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回味一下往事的喜樂,也應該抬頭展望一下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為我們梳理了2019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 這些事件包括:中國將成為科研投入最慷慨的國家;“天眼”將睜大眼睛看向更深遠的宇宙;生物醫學領域
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原型誕生,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列車服役,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諸多領域的世界級科研成果涌現……2017年,中國亮出的科研創新成績單讓世界矚目,新時代的創新曲正在奏響。 在這個新時代,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所說,
有了大寫的人,才有大寫的國。近些年來,兩個中國科學家的名字被人們廣為傳頌。黃大年——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在毅然歸國后的7年里,推動中國深部地球探測技術實現跨代飛躍;鐘揚——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6年,扎根青藏高原,帶領團隊收集4000萬顆種子,盤點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從
11月24日,2017中國創新設計大會暨中國好設計頒獎儀式在深圳舉行。“中國天眼”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柔性并聯索驅動系統技術及裝備、“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等10項摘得中國好設計獎金獎。 本次大會指導單位為中國工程院,由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中國工程科技知識
23日,我國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重要設備——反射面單元面板第一批1000個單元“就位”,開始在貴州省黔南進行現場拼裝。這只被譽為中國“天眼”的超級望遠鏡單口徑500米,接收面積相當于近30個足球場。中國“天眼”為何選址黔南?長啥樣?有哪些“本領”?它能找到“外星人”么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1、引力波的證實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VIRGO、GEO600共同宣布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所探測到的引力波被命名為GW150914。至此,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波動預言被證實。 2、李世石大戰阿爾法狗 2016年3月15日,李世石圍棋大戰AlphaGo,
圖為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喀斯特洼坑中落成。 經過兩年調試,FAST已確認新發現44顆脈沖星 中國天眼 目光更有神 15日,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舉行。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
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 五年來,我們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工程。實施這些重大工程的決策背后體現了習近平怎樣的治國理政理念?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說:“政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
近日傍晚,隨著太陽上半區一點點被黑影遮蓋,顏毅華仔細地盯著電腦屏幕顯示的圖像和讀數。此時此刻,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的拋物面天線遙指西方,把中心對準太陽,密切跟蹤接收來自太陽的射電輻射。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活動。 “通過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的天線
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圖片來源于網絡 FAST 是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學家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設想,利用貴州省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建設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歷經5年半的艱苦建設
2016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賀詞,在列舉2016年重大進展時特別提到“‘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并表示“這一切,讓我們感到欣慰”。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貴州的群山中,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為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世界領先的創新平臺。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科學目標,深海科考挺進萬米時代,潔凈能源核心技術實現工業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重大歷史性跨
9月30日,“時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東事跡展暨南仁東塑像揭幕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活動并講話。 白春禮表示,南仁東20多年矢志追求、嘔心瀝血,奮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為我國天文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國優秀科學家群體中的杰出代表,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榜
9月10日至11日,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菲迪克)2018年年會在德國柏林召開。由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申報的“FAST工程咨詢項目”榮獲2018年度菲迪克工程獎。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獲此殊榮,彰顯了我國近年來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對提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將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這一“中國天眼”背后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大多鮮為人知。對他們而言,竣工啟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之上的星空。FAST攝影團隊提供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反射面上的測量靶標。FAST攝影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