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1型HIV)病毒會感染CD4+ 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被感染的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在兩個方面存在差異,其一是,很少或者完全不存在細胞的病變,其二是新復制產生的HIV病毒顆粒,開始在攜帶HIV病毒的巨噬細胞( virus-containing compartments,VCC)中聚集。因此,巨噬細胞就像特諾伊木馬一樣,攜帶者大量的HIV病毒顆粒,遭遇細胞壞死因子的時候,巨噬細胞破裂并釋放出HIV病毒。 在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中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細胞外ATP信號如何影響HIV病毒顆粒從巨噬細胞釋放到環境中。論文中,作者討論了一個可能的假說,就是細胞外的ATP(細胞能量貨幣,通過裂解高能磷酸鍵釋放化學能)可能作為一種信號,形成一種微環境,能夠影響病毒顆粒從攜帶HIV的巨噬細胞中的釋放。實際上,細胞外ATP能夠觸發緊急感染HIV-1(CCR5相關HIV-1株)的人類單核細胞源性巨噬細胞中的病毒顆粒的釋放。值得注......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巨噬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解近期研究發現的關于巨噬細胞的新功能、新特點和新應用。 【1】Cancer Res:同濟醫學院學者發現巨噬細胞分泌外泌體促進結直腸癌轉移侵襲 DOI: 10.1158/0008-5472.CAN-18-0014 臨床和實驗證據都表
一、引言 巨噬細胞廣泛分布于人體多個組織器官,它能識別外來病原體,在固有免疫、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發現肥胖動物模型脂肪組織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將肥胖與炎癥相聯系,直到2003年Xu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6萬多人出現感染性肺炎,上千的病人喪失生命。無論是政府部門、科研團隊還是普通民眾,大家都在期盼抗體藥物的出現,而從SARS期間直接收集痊愈患者的血清治療重癥患者的實踐,直接折射出抗體對于治療此類感染疾病的重要性。誠然,抗體是機體對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針對病毒的中和性抗
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及其釋放的中介物ROS能夠調控巨噬細胞由促炎表型轉換為促修復表型,進而促進肝臟再生與修復。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先天免疫細胞協作促進肝臟損傷修復的全新機制,且為急性肝損傷及肝衰竭的治療提供了潛在的醫學價值。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吸煙增加一個人患上肺結核(TB)的風險---而且[如果感染的話]讓這種感染變得更嚴重---,這是因為它導致至關重要的免疫細胞堵塞,延緩它們的移動速度,阻礙它們抵抗感染的能力。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3月24日那期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ysosomal Disorde
2019年1月11號,由弗吉尼亞梅森(BRI)貝納羅亞研究所的杰西卡·哈默曼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此研究發現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細胞類型及其與危及生命的聯系病毒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并發癥。發表在《科學》 雜志上的該研究小組的發現,可能會導致全身性幼年特發性關節炎(SJIA),瘧疾和川崎病以及狼瘡患兒致命形
免疫系統是機體維持健康狀態的根本保證,免疫系統的異常會導致各種類型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癥、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等。針對近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在免疫系統紊亂以及引發的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 J immunol:天然免疫紊亂促進多發性硬化 doi:
溶血(hemolysis)是指多種因素引起的紅細胞破裂。全世界有數百萬人受到的溶血的困擾,鐮狀細胞病、瘧疾和膿毒癥患者都會出現這個問題。這些患者因細菌感染而死亡的風險非常高。奧地利研究團隊最近在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發表文章,顛覆了人們數十年來對溶血過程的認識。這項研究揭示了溶血提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3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歸因于隨機DNA復制錯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梅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提供證據證實隨機的不可預測的DNA復制“錯誤”導致將近三分之
東南大學醫學院巢杰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為肺炎和肺纖維化的機理機制的研究。該課題組利用Arraystar CircRNA芯片研究發現circRNA circHECTD1通過HECTD1/ZC3H12A依賴的泛素化介導SiO2誘導的矽肺中巨噬細胞活化,釋放相關炎性因子和纖維化因子,繼而影響矽肺纖
東南大學醫學院巢杰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為肺炎和肺纖維化的機理機制的研究。該課題組利用Arraystar CircRNA芯片研究發現circRNA circHECTD1通過HECTD1/ZC3H12A依賴的泛素化介導SiO2誘導的矽肺中巨噬細胞活化,釋放相關炎性因子和纖維化因子,繼而影響矽肺纖
(1)PNAS:科學家闡明低于肺結核的新型抗生素靶點 文章中研究者發現,結核分枝桿菌細胞中閱讀DNA的信息的方式不同于其它細菌,該閱讀過程被稱之為轉錄,由RNA聚合酶來進行,其利用一種名為σ的蛋白同DNA的一部分進行結合來進行轉錄的開始;但研究者首次觀察到在結核桿菌細胞中存在第二種蛋白,即Rb
東南大學醫學院巢杰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為肺炎和肺纖維化的機理機制的研究。該課題組利用Arraystar CircRNA芯片研究發現circRNA circHECTD1通過HECTD1/ZC3H12A依賴的泛素化介導SiO2誘導的矽肺中巨噬細胞活化,釋放相關炎性因子和纖維化因子,繼而影響矽
相信大家對動脈粥樣硬化這一名詞并不陌生,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疾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變。如心臟病和中風等似乎是一類突發性疾病,然而究其原因,這類疾病都是由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血管內皮上的斑塊結構,是由脂質和免疫細胞在血管壁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讓腫瘤細胞展示在它們表面上的保護它們自己免受免疫系統吞噬的一種信號也在動脈粥樣硬化---經常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產生過程中發揮著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7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D47-blockin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3年前,當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CAR-T細胞療法應用于治療B淋巴細胞白血病時,這種以活的細胞作為藥物治療疾病的時代帷幕被徐徐拉開。黃波(右一)正在指導學生實驗。(劉玉京供圖) 炎癥風暴的困惑 所謂的CAR-T細胞治療是指,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人為地改造T細胞,使其表面表達一種
盡管用經過基因改造后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的T細胞(CAR-T細胞)治療B細胞惡性腫瘤的臨床應用取得了成功,但是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卻阻礙了這種療法在患者中的有效性。眾所周知,CRS是由急性炎癥反應觸發的,其特征是發燒、低血壓和與血清細胞因子升高有關的呼吸功能不全。盡管人們已報道在經
其實宿主免疫系統與病原體(廣義:包括病變的自身組織)是一對哲學上的矛盾。如果沒有病原體的存在,免疫系統也就毫無意義。在進化過程中,宿主免疫系統與病原體在不斷地調整自己,適應對方的特性,從而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最近發表在《Cell:trends in immunology》雜志上的一篇綜述類文章中
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肺結核病人具有傳染性,但每個病人的傳染性大小是不同的,當結核病人咳嗽或打噴嚏時,將帶有結核病菌的微沫散播在空氣中,健康人吸入帶有結核菌的飛沫后可以受到感染。在受到結核菌感染的人群中發生結核病的概率為10%左右。幼兒、青春期、老年人及營養不良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
脊髓缺血再灌注損傷(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SCIRI)主要發生于脊柱及胸腹部大動脈手術后,可引起不可預知的并發癥-截癱。SCIRI是多細胞,多介質共同發揮作用的病理生理過程,其機制主要包括氧化應激、炎癥應答和細胞凋亡等。近年來研究發現,低
3D無標記斷層掃描技術探索巨噬細胞防疫功能及納米材料毒性1、斷層掃描3D顯微鏡對活巨噬細胞成像研究 巨噬細胞在傷口愈合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是一類在吞噬過程具有內吞和消化外界物質潛能的白細胞。在血液中,存在一些未分化的白細胞即單核細胞,單核細胞可以分化為其他的細胞如巨噬細胞或樹突狀細胞。 動物或人在被
實驗方法原理高等動物體內存在著具有防御功能的吞噬細胞系,其中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最強,故稱吞噬細胞,這些細胞隨血液進入組織后逐漸演變成巨噬細胞。 當機體受到異物入侵時,巨噬細胞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異物移動,然后伸出偽足包裹異物,將異物吞入細胞內形成吞噬泡,與溶酶體合并成次級溶酶體,通過溶酶體內
實驗方法原理 高等動物體內存在著具有防御功能的吞噬細胞系,其中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最強,故稱吞噬細胞,這些細胞隨血液進入組織后逐漸演變成巨噬細胞。 當機體受到異物入侵時,巨噬細胞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異物移動,然后伸出偽足包裹異物,將異物吞入細胞內形成吞噬泡,與溶酶體合并成次級溶酶體,通
5月17日,《Nature》期刊在線發表一篇題為“PD-1 expression by 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 inhibits phagocytosis and tumour immunity”的文章,揭示以PD-1/PD-L1抗體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
免疫系統的許多組分都能用來對抗癌癥,巨噬細胞也不例外。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Cancer Discovery雜志發表文章,揭示了免疫療法利用巨噬細胞突破胰腺癌壁壘的分子機制。 腫瘤微環境就像一道堅實的壁壘,能為癌細胞提供保護,幫助它們抵抗化療。Gregory L. Beatty領導的研
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 Science:CRISPRa加入肥胖之戰,無需對基因組進行編輯就能對抗肥胖doi:10.1126/science.aau0629 在一項重要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CR
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而言,由于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藥,而對癥治療(人工肺呼吸、胃腸外營養等)并不直接作用于病毒,機體真正將病毒清除干凈,依靠的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殺滅,通俗地稱之為“免疫力”。免疫力言之朗朗上口,概括性好,已被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但免疫力這種說法,又極其抽象、模糊,不清楚其背后的物質基礎是
神經病理性疼痛是由與神經系統相關的組織損傷或炎癥引起的異常病理改變導致的慢性疾病,迄今為止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其治療費用使個人、家庭、社會經濟負擔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威脅人類健康。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研究發現,脊髓中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可以通過多種細胞表面受體和促炎因子加強脊髓背角神
上皮腫瘤(如肺癌和胰腺癌的腫瘤)利用ανβ3分子獲得了針對標準抗癌療法的耐藥性,從而成為高轉移性得癌癥。在一篇發表在《Cancer Research》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