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曼谷國際卓越中心成立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曼谷國際卓越中心近日在泰國成立。中國科學院、泰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T)、泰國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署(GISTDA)、亞洲理工學院(AIT)和藍康恒大學及相關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高校等單位的百余位代表出席。 泰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秘書長頌西韋萊在致辭中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現已成為許多國家尋找合作的新希望。泰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承擔政府的科技管理和咨詢職能,曼谷中心的成立將為泰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科技合作交流帶來新的機遇,對泰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動力。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作為運用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計劃,將縮小“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鴻溝,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中心將充分利用泰國國內資源,協同東南亞國家,在DBAR框架下共同構建區域合作網絡,為“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一帶一路”區域具有復雜的......閱讀全文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曼谷國際卓越中心成立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曼谷國際卓越中心近日在泰國成立。中國科學院、泰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T)、泰國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署(GISTDA)、亞洲理工學院(AIT)和藍康恒大學及相關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高校等單位的百余位代表出席。 泰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秘書長頌西韋萊在致辭中表示,“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與泛歐亞科學實驗計劃簽署合作
9月19日至21日,第三屆泛歐亞科學實驗計劃(PEEX)科學大會暨第七次PEEX會議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召開。會議由莫斯科國立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俄羅斯空間監測研究所、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和PEEX聯合主辦。來自芬蘭、俄羅斯、中國等12個國家的百余名學者參加了會議。該會議旨在探討PEE
“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活動在京啟動
7月16日,跨大陸交流與絲路文明聯盟(ATES)在京舉辦首屆“ATES絲路文明國際大講壇”。講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設置主會場。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秘書處執行主任曹京華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主席、南非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Mead
《數字絲路科學規劃(V1.0)》在京發布
12月6日至7日,第一屆“數字一帶一路”(以下簡稱“數字絲路”,DBAR)國際科學計劃會議在京召開。來自中國、英國、荷蘭、印度、巴基斯坦、老撾、突尼斯、摩洛哥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共同研討《數字絲路科學規劃》、工作實施戰略方案等有關工作。 DBAR國際科學計劃主席、中科院院
《數字絲路科學規劃書》正式向全球發布
“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具有多樣的環境,但缺乏宏觀對地觀測監測能力,用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對地觀測技術應用的領先國家之一,可以并已經為這些國家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持,服務于他們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的構想正在變成現實。12月6日,第二屆數
科學家提出基于空間觀測的“數字絲路”科學構想
來自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球觀測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的300余位空間對地觀測領域學者和管理專家,16日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空間認知國際會議”。我國科學家在會上提出“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的構想。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空間對地觀測技術
院士建議打造“數字絲路”
在8月25日舉行的科技人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提出打造“數字絲路”的建議。他說,通過“數字絲路”的建設,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地區在數據信息服務、互聯網業務和國際通信業務領域的互聯互通。鋪設高速跨國通信光纜,建設統一的數字化信
中科院與伊朗簽署絲路科學基金備忘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1月23日上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伊朗總統魯哈尼的共同見證下,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和伊朗主管科技事務的副總統薩塔里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簽署了《中國科學院和伊朗科技副總統辦公室關于設立絲綢之路科學基金的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 白春禮指出,《備忘錄》的簽署
青島絲路行,走進中東歐
“一帶一路”倡議吸引著歐洲文明和亞洲文明相互融通,也匯聚起亞歐大陸東西兩端共同發展的無限能量。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系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秉承共商共建的“絲路精神”,9月14日,青島啟動了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地方合作之旅,派出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宋遠方率領的代表團出訪波蘭、捷克、匈牙利。代表
當古絲路遇上新能源
充足的日照,不僅帶來了香甜的哈密瓜,大自然的饋贈也點亮了西北絲路重鎮新能源發展的文明之光。從甘肅敦煌向西北進入新疆的“東大門”哈密地區,似火驕陽下大片的太陽能發電板引人注目。當古絲路遇上新能源,自然與科技的結合,碰撞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新的火花。 2000多年前,漢代的張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