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性腦膜炎簡稱結腦,是小兒結核病中最嚴重的類型。常在結核原發感染后1年以內發生,尤其在初染結核3~6個月最易發生。多見于3歲以內嬰幼兒,約占60%。自普及卡介苗接種和有效抗結核藥物應用以來,本病的發病率較過去明顯降低,預后有很大改進,但若診斷不及時和治療不當,病死率及后遺癥的發生率仍較高,故早期診斷和合理治療是改善本病預后的關鍵。......閱讀全文
結核性腦膜炎簡稱結腦,是小兒結核病中最嚴重的類型。常在結核原發感染后1年以內發生,尤其在初染結核3~6個月最易發生。多見于3歲以內嬰幼兒,約占60%。自普及卡介苗接種和有效抗結核藥物應用以來,本病的發病率較過去明顯降低,預后有很大改進,但若診斷不及時和治療不當,病死率及后遺癥的發生率仍較高,故早
結腦常為全身性粟粒性結核病的一部分,通過血行播散。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血腦屏障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與本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結腦亦可由腦實質或腦膜的結核病灶破潰,結核菌進入蛛網膜下腔及腦脊液中所致。偶見脊椎、顱骨或中耳與乳突的結核灶直接蔓延侵犯腦膜。
1.腦脊液檢查 對本病的診斷極為重要,常規檢查: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無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樣,蛛網膜下腔阻塞時,可呈黃色,靜置12~24小時后,腦脊液中可有蜘蛛網狀薄膜形成,取之涂片作抗酸染色,結核桿菌檢出率較高。白細胞數多為(50~500)×10/L,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但急性進展期,腦膜新病灶
早期診斷主要依靠詳細的病史詢問,周密的臨床觀察及對本病高度的警惕性,綜合資料全面分析,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腦脊液中查見結核桿菌。 1、病史 (1)結核接觸史,大多數結腦患兒有結核接觸史,特別是家庭內開放性肺結核患者接觸史,對小嬰兒的診斷尤有意義; (2)卡介苗接種史,大多數患兒未接種過卡介苗
應抓住抗結核治療和降低顱高壓兩個重點環節。 一、一般療法 應臥床休息,細心護理,對昏迷患者可予鼻飼或胃腸外營養,以保證足夠熱量,應經常變換體位,以防止壓瘡和墜積性肺炎。做好眼睛、口腔、皮膚的清潔護理。 二、抗結核治療 聯合應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結核殺菌藥物,分階段治療。 (1)強化治療
1.典型結腦起病多較緩慢。根據臨床表現,病程大致可分為3期。 (1)早期(前驅期)1~2周,主要癥狀為小兒性格改變,如少言、懶動、易倦、煩躁、易怒等。可有發熱、納差、盜汗、消瘦、嘔吐、便秘(嬰兒可為腹瀉)等。年長兒可自訴頭痛,多輕微或非持續性,嬰兒則表現為蹙眉皺額,或凝視、嗜睡,或發育遲滯等。
1、化膿性腦膜炎(以下簡稱化腦) 嬰兒急性起病者,易誤診為化腦;而治療不徹底的化腦腦脊液細胞數不甚高時,又易誤診為結腦,應予鑒別。重要鑒別點是腦脊液檢查:化腦腦脊液外觀混濁,細胞數多>1000×10/L,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涂片或培養可找到致病菌,鑒別一般不難,但治療不徹底的化腦腦脊液改變不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腦膜和脊膜的非化膿性炎癥性疾病。在肺外結核中大約有5%~15%的患者累及神經系統,其中又以結核性腦膜炎最為常見,約占神經系統結核的70%左右。近年來,因結核桿菌的基因突變、抗結核藥物研制相對滯后和AIDS病患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簡稱結腦,是由MTB侵犯腦膜引起的非化膿性炎癥。為全身播散性粟粒型結核的一部分,也可繼發于肺、淋巴結、骨骼或泌尿系統等結核病灶引起的菌血癥,此外,MTB還可以從顱骨或脊椎的結核病灶直接破入顱內或椎管內引起結核性腦膜炎。MTB侵入中樞神經
中樞神經系統結核病最常見的類型是結核性腦膜炎,除此之外,還有顱內結核瘤和椎管內結核性蛛網膜炎兩種臨床類型。結核性腦膜炎多見于結核發病率較高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兒童及青年人結核分支桿菌感染后,常未得到有效控制,導致播散性結核的發病率較高。 早期識別、診斷結核性腦膜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為結核性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