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成功發射
9月6日11時許,我國首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一號A、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通過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 環境與災害檢測預報小衛星(2+1)星座包括兩顆光學小衛星和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稱為環境一號A、B、C衛星)。星座的主要任務是對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行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監測,為緊急救援、災害救助及恢復重建提供科學依據。 此次成功發射的環境一號A、B衛星裝載三種光學遙感載荷,其中環境一號A衛星上的超光譜成像儀和環境一號B衛星上的紅外相機分別由我院西安光學精美機械研究所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研制。衛星入軌后,兩顆光學衛星將在同一個軌道面飛行,組網可形成對國土的快速重返能力,可以準確獲得災害和環境信息,及時、全面掌握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的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 9月5日,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協辦公廳、高技術局有關同志專程奔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看望中科院試驗隊員,并送去慰問金。他代表院黨組向在試驗隊緊......閱讀全文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成功發射
9月6日11時許,我國首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一號A、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通過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 環境與災害檢測預報小衛星(2+1)星座包括兩顆光學小衛星和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稱為環境一號A、B、C衛星)。星座的主要任務是對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行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
資源環境衛星監測
將遙感遙測的儀器裝在星上進行監測,它的優點是站得更高,石得更寬。我開始沙暴、揚塵、浮塵人氣預測預報,就是利用風云星資料作預報的、我國還計劃發射組小星對地面空氣、水質、生態及自然災害進行監測,要使遙感遙測的數據準確可靠,必須要星地監測結合,在地面選一些參照點進行實測,以便對遙感遙測的數據j進行校正
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國家實驗室揭牌
日前,“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在石家莊舉行。今后,這個國家級的實驗室將研究和構建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評估、信息服務“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體系,減少地質災害等給我省造成的損失。 據介紹,該實驗室是由河北省測繪局和中國礦業大學聯合申辦的重點實驗室,歸國家測繪
河北利用環境衛星開展立體化監測
今后,河北省將利用“天眼”——國家環境一號A、B、C3 顆衛星,全方位開展環境遙感技術應用,實行立體化環境監測。 河北省環保廳與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近日簽署環境遙感監測與綜合應用合作協議。河北省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 天地一體化”立體全覆蓋監測省域的省份。 河北省環保廳黨組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的“寶藏司機”
2022年4月16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搭載五個被動探測載荷,并在國際上首次搭載大氣探測激光雷達這一主動探測載荷,可實現對二氧化碳的全天時、高精度探測,將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發展提供重要數據支撐。衛星搭載的遙感儀器,各自發揮了何種獨特作用?控制系統又如何實時“
環境監測發力 全球首顆灰霾監測衛星發射
近日,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作為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通過對大氣污染氣體、溫室氣體、氣溶膠等物理要素的監測,動態反映我國大氣污染狀況,標志著我國高光譜分辨遙感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外,生態環境部積極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
海洋衛星成員“齊聚一堂”!這樣助力自然災害監測預警
今天是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國三個海洋衛星星座與地面站網實現在軌自主管控與業務化運行,成為自然災害監測的重要手段。 海洋一號系列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是海洋一號C衛星和D衛星,用于全球海洋水色要素、海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發布消息說,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成功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均處理正常。中科院空天院介紹說,北京時間當天上午11點46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成功跟蹤、接收到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下行數據,這也
空間環境監測器在空間環境災害事件中初顯身手
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制的裝載于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FY-3C上的空間環境監測器于9月23日11時07分正式入軌服役,9月29日21點51分09秒加電開機。地面接收到的各工程參數和科學數據顯示各單機工作正常、數據正常,并在開機15小時后準確監測到了FY-3C入軌以來的首次空間環境災害事件。
土壤環境監測的簡單小知識
土壤環境監測是指通過對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通常所說的土壤監測是指土壤環境監測,其一般包括布點采樣、樣品制備、分析方法、結果表征、資料統計和質量評價等技術內容。 土壤污染的優先監測應是對人群健康和維持生態平衡有重要影響的物質。如汞、鎘、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