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細胞生物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學良研究組和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教授鄭詣先研究組的合作論文RanGTP aids anaphase entry through Ubr5-mediated protein turnover。該研究發現激活的小GTP酶Ran(RanGTP)能通過泛素連接酶Ubr5介導的蛋白質降解調節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分離的啟動。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其中,有絲分裂負責遺傳物質染色體的均等分離,以保證遺傳穩定性,避免細胞病變或死亡。有絲分裂中,由紡錘體兩極發出的微管分別捕獲、牽拉染色體并最終將其排列到紡錘體中間的位置,即赤道板上(有絲分裂中期)。一種被稱為紡錘體檢查點的機制負責感知和監測染色體的排列狀態。當所有染色體都完成排列后,紡錘體檢查點會失活,并導致染色體分離,即有絲分裂后期的啟動。......閱讀全文
曾有位學者說過,生物界中似乎沒有哪一個事件的悲壯程度可以與細胞分裂相比擬,因為為了新生命的誕生,老細胞需要撕裂瓦解,而這其中涉及的關鍵詞之一就包括紡錘體。從表面上看,有絲分裂紡錘體(spindle)是一個具有橄欖球形狀螺紋的球,它就像大力士海格力克,拉扯著染色體向兩極移動,因此不言而喻這種結構
哺乳動物胚胎經常異常發育,從而導致流產和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綜合癥。胚胎發育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卵子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錯誤。與體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不同的是,卵子通過一種缺乏中心體的特化微管紡錘體分離染色體。典型的中心體由一對被中心粒周圍材料包圍的中心粒組成,并且是中心體紡錘體(centroso
1.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9557 哺乳動物胚胎經常異常發育,從而導致流產和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綜合癥。胚胎發育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卵子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錯誤。與體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不同的是,卵子通過一
減數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組裝對于同源染色體間的正確分離極其重要。但是,不同物種間紡錘體組裝的機制并不保守。在小鼠、果蠅和爪蟾等模式動物中,由中心體或者染色體本身介導的紡錘體組裝,其細胞學過程已了解得比較清楚。然而,科學家對于植物性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組裝和細胞極性形成的認識還十分缺乏。
減數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正確組裝對于同源染色體的準確分離極其重要。但是,不同物種間紡錘體組裝的機制并不保守。在哺乳動物、線蟲和果蠅中,對紡錘體的組裝機制研究較為深入。然而對于植物性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組裝的機制研究還十分缺乏。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程祝寬團隊通過圖位克隆
當一個細胞中存在過多或過少的染色體,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如出現癌癥和腫瘤。一般來說,細胞是在有絲分裂M期通過其母細胞獲得的染色體,如果這個過程出現錯誤,染色體分配不均,就會出現異常染色體數目,這被稱為非整倍體,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奇怪的是,盡管這一進程的重要性盡人皆知,但是我們對于這一過程還并不是那
眾所周知,我們是由精子與卵子結合的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這也是科學界普遍認同的說法。 但是,最近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刊發了一則論文稱,人類受精卵存在兩套獨立紡錘體。 這意味著處于此階段的受精卵,并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獨立完成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Self-assembly and sorting of acentrosomal microtubules by TACC3 facilitate kinetochore capture during the mitotic s
有絲分裂,又稱為間接分裂,由W. Fleming (1882)年首次發現于動物及E. Strasburger(1880)年發現于植物。特點是有紡錘體染色體出現,子染色體被平均分配到子細胞,這種分裂方式普遍見于高等動植物(動物和高等植物)。是真核細胞分裂產生體細胞的過程。 細胞周期
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活細胞中進行觀察,向人們展示了重要核膜蛋白的作用機制。 Ndc1蛋白非常保守,出現在從酵母到人類的各種生物中。在細胞核膜上,嵌有這種蛋白的地方會形成孔。對于酵母來說,這樣的孔會形成兩個必要的細胞結構:核孔復合體和紡錘體極體。紡錘體極體負責錨定細胞骨架的纖
在絕大多數生物體中,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在外界環境或生物體內部因素的影響下會產生損傷,為了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真核細胞進化出多種DNA損傷應答機制(DNA damage response,DDR)以應對不同類型的DNA損傷。MRN復合體在DNA損傷應答途徑中有重要作用,可以作為感受因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與陸輕鈾課題組以及哈佛醫學院Timothy Mitchison合作,利用強磁場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四號水冷磁體,首次發現27T強穩態磁場能夠顯著改變人類細胞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排布方向及形態,這也是目前國際上唯一一例20T以上強穩態磁場下的細胞
一個細胞分裂為二需要絲分裂紡錘體的組裝,這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結構,是眾多蛋白質的協同行動和它們活動的精細平衡的結果。細胞分裂需要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組裝有絲分裂紡錘體,從表面上看,有絲分裂紡錘體就像一個具有橄欖球形狀螺紋的球。 紡錘體最豐富的成分是微管。巴塞羅那生物醫藥研究所(IRB)的細胞生
所有有性繁殖多細胞生物體都依賴于卵子來支持早期的生命。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及Ludwig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微小線蟲作為模型,更好地了解了卵子僅借助于已存在的物質實現胚胎發育的機制。發表在3月24日《細胞》(Cell)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揭示出了小分子RNA(Small RNAs)和輔助蛋白
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在哺乳動物胚胎的首次細胞分裂過程中,只有一個紡錘體負責將胚胎染色體分配到兩個細胞中。但歐洲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開展的最新實驗觀察發現,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有兩個紡錘體,分別負責來自父親和母親的染色體。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說,最新發現意味著在胚胎首
有絲分裂是染色體所編碼的遺傳信息平均分配給兩個子代細胞的過程,其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近日,Developmental Cell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維也納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分析了中心粒促進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能幫助闡明有絲分裂過程中這些微小細胞結構的功能。圖片
近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蘊渝教授與姚雪彪教授研究組的合作成果,文章標題為EB1 acetylation by P300/CBP-associated factor (PCAF) ensures accurate kinetochore -m
每個人的體細胞內都有23對染色體,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我們又會將這些染色體通過減數分裂,讓其中一半進入生殖細胞,傳給下一代。依照教科書上的遺傳學經典定律,一對染色體的分配過程是隨機的,每一條染色體都有50%的機會,非常公平。 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減數分裂有了更詳盡的認識。科學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圖位克隆的方法,在水稻中克隆了植物中首個Bub1同源基因BRK1(Bub1- related kinase1),為解析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組裝提出了新觀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在Plant Cell雜志上。 領導這一
生物學家發現,此前作用未知的She1蛋白,其實是細胞不對稱分裂機制中的重要成員。細胞不對稱分裂機制對于干細胞自我更新很重要,能夠確保子細胞具有不同的分化命運和功能。 近來,馬薩諸塞大學Amherst校區的生物學家Wei-lih Lee及其研究團隊發現調控蛋白She1參與了細胞不對稱分裂
最近,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一種細胞結構,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為什么人們會患上一些癌癥”。 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一個叫做“mesh(網格)”的結構,它有助于讓細胞結合在一起。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網絡期刊《eLife》,改變了我們對細胞內部支架分子的理解。這一結果也影響著研究人員對癌細胞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葡萄牙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巴雷特食管患者進行研究發現,當細胞開始轉化成為癌細胞之前,細胞或許就開始已經積累中心體了,中心體是一種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細胞器,巴雷特食管是一種與食管癌相關的疾病,研究者指
近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課題組在紡錘體組裝和染色體列隊和分離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繼發現微管募集蛋白TPX2受到Aurora A蛋白激酶磷酸化調控,進而調節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紡錘體長度(Fu et al, 2015. Journal of Cell Biology)后,該課題組最新發現去
復旦大學的馬紅教授,是活躍于美國科學界的卓有成就的年輕華人科學家之一,科研成果豐碩。他發現了植物第一個編碼G蛋白亞基,同時也是花同源異型框基因的共同發現者。近期,馬紅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植物減數分裂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先后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NAS》和《Plant Cell》。 在9月2
9月17日,Cell(《細胞》)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組和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鄭詣先研究組的合作論文Phase Transitions of Spindle-Associated Protein Regulate Spindle Appa
卵子成熟是動物繁殖及生命延續的基礎,奇妙的是,如果卵子在成熟過程中染色體排列出現異常,紡錘體檢驗點會實施“報警”,防止非整倍體卵子的產生,從而阻斷異常卵子成熟與受精。 記者近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一報警機制的“傳感器”來自于染色體上一個叫做Esco2的黏合調控蛋白,是它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LRRC45作為一個中心體連接體組件在維持中心體連接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9月12日的《Cell Reports》雜志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陳建國(Jianguo Chen)教授和滕俊琳(Junlin Teng
間充質干細胞(MSC)是多能干細胞,可從臍帶組織,脂肪組織,牙髓或羊水中獲得,主要來源于人骨髓,能夠分化成各種間充組織如軟骨、脂肪、骨頭、肌肉、肌腱和基質組織。其特性使其成為非常有前途的醫學治療手段,是挑戰治療器官和組織修復的研究熱點,并且已經在一些如炎癥性腸病和其他免疫紊亂,或缺血性心臟病的應用中
一、實驗目的 了解動物精子形成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二、實驗原理 減數分裂是配子形成過程中一種特殊形式的有絲分裂,也叫成熟分裂。在高等動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雄性個體生殖腺(精巢)中的精原細胞(2n)生長分化為初級精母細胞(2n),初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第一分裂產生兩個次級精母細
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細胞復制染色體DNA,紡錘體將染色體拉開,并使其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這一過程出現問題會導致染色體數異常,進而引發癌癥和其他疾病。 RNF20/40復合物是一個重要的泛素連 接酶,負責組蛋白H2B的單泛素化。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RNF20/40復合物在有絲分裂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