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評選工作已經結束。為增強評選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現將評選產生的 50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名單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10個工作日(自2011年11月16日算起)。如有異議,可在公示期內向農業部人事勞動 司、科技教育司反映。反映問題要真實客觀、實事求是,反映人需用真實姓名并提供聯系方式。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見。 聯系人:農業部人事勞動司 丁力洪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 魏 鍇 電話:010-591933235919301659193301(F)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南里11號(100125) 附件:2011年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名單 編號 姓名 工作單位 團隊名稱 所在學科群 所在實驗室名稱 1 邢永忠 華中農業大學 作物產量遺傳創新團隊 01&nb......閱讀全文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
2012年9月27日至28日,為期兩天的首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美洲分會(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 in the Americas,ICG Americas 2012)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OP)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與費城兒童
“作為生物技術領域最基礎的學科,農業基因組學研究不僅需要國內外科學家同行的協同創新,更需要與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無縫銜接,才能發揮出農業基因組學的最大潛能。基于這種認識,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框架下,建立農業基因組學的協同創新聯盟就顯得十分迫切。”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表示。 7月24
蛋白質組學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多學科和技術的逐漸交叉融合。這些學科技術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組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自動化、基于電磁場的精密質譜儀、信號處理、數理統計和計算機科學。近年來,分子醫學、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進一步加速推動了蛋白質組學的成長,使之在精準醫療領域展示出越來越大的應
發現致病基因的競賽日趨白熱化,然而,我國基因組學研究隊伍卻在萎縮 2007年,基因組學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有國際媒體將之稱為繼1905年之后的又一個“奇跡之年”。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4篇文章,和他的同事共同締造了輝煌的“物理世紀”,奠定了一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基礎。 “在發現
第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11月16日在深圳大梅沙拉開帷幕。這次大會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特拉華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舉辦。來自各國的400多位基因組學專家和學者出席會議。 當日(11月16日)上午9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教授
近年來GPB的中國風封面 馮麗妃攝 從編委到現任執行副主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邢毅與《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以下簡稱GPB)期刊結緣已近10年。前些年,該刊編輯部不時找他約稿子,以解“缺
生物芯片,又稱蛋白芯片或基因芯片,它們起源于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相結合的結晶。生物芯片技術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高通量檢測技術,它利用微電子、微機械、物理化學技術、計算機技術在固體芯片表面構建的微流體分析單元和系統,將生命科學研究中不連續的分析過程(如樣品制備、化學反應和分析檢測)連續化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農業基因組會議暨深圳國際食品谷研討會上獲悉,現代農業研究已邁入生物組學大數據時代,特別是基因組學及其衍生技術在生物育種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基因組學是對生物體所有基因進行集體表征、定量研究及不同基因組比較研究的一門交叉生物學學科。基因組學主要研究基因組的結構、功能
宏基因組學技術(Metagenomic approaches)正快速拓寬我們對微生物代謝能力(microbial metabolic potential)的認識。 長期以來,對微生物(microorganism)功能開展的研究主要依賴的都是以在實驗室里培養的單一物種(individua
記者從南開大學了解到,中美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繪制完成一株轉基因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圖譜。這篇名為《轉基因熱帶水果植物——番木瓜的基因組草圖》的成果發表在4月2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上。 這項轉基因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圖譜研究成果,對農作物育種、農業生產和人類對轉基因植物的認識具有極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6月8日,在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和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的支持下,中科院-阿德萊德大學基因組學研討會(CAS-Adelaide Seminar on Plant/Animal/Human Genomics)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下稱:基因組所)召開。阿德萊德大學、阿德萊德癌癥生物學
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但目前被人們所培養利用的僅僅占1%~10%,還有大量的微生物沒有被人們所了解和利用。隨著基因組學在生物技術領域的不斷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學的研究憑借基因組研究(TIGR)所利用鳥槍法成功地對流感嗜血菌(Haem ophilus influenzae)的全基因組序
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但目前被人們所培養利用的僅僅占1%~10%,還有大量的微生物沒有被人們所了解和利用。隨著基因組學在生物技術領域的不斷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學的研究憑借基因組研究(TIGR)所利用鳥槍法成功地對流感嗜血菌(Haem ophilus influenza
TILLING 技術是于上個世紀 90年代末期,美國 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基礎科學研究所的 Steven Henikoff領導的研究小組發展起來的( 1)。目前, TILLING技術作為種研究方法已經應用于多種生物中,如擬南芥、玉米、水稻、百脈根、小鼠、斑馬魚、果蠅、線蟲等。對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總統科學顧問。Leroy Hood教授是國際系統生物學創始人,也是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倡導者之一。他多年從事分子免疫學、生物技術以及基因組學的研究,先后發表文章600多篇,獲得專利14項。
繼2007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上海成功舉辦第四屆亞洲乳酸菌研討會后,2009年7月1—3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與新加坡微生物與生化協會(SSMB)主辦的第五屆亞洲乳酸菌研討會在美麗的獅城——新加坡舉行。來自新加坡、中國、荷蘭、瑞典、芬蘭等20個國家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共319位業界代表出
單細胞mRNA測序揭示早熟樹突狀細胞在炎癥反應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單細胞測序在發現通常隱藏在海量細胞樣本中的稀有細胞群的重要性波士頓和南舊金山,加州,2014年6月30——在本月Natur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Br
基因組學正在探索DNA變異如何影響特定疾病,使用機器深度學習對DNA和細胞中關鍵分子的關系進行建模,從而讓基因組學的研究更有效。 在用深度學習研究基因組學的時代,Deep Genomics推開了第一扇窗。Deep Genomics,即“Deep Learning + Genomics”,是
7月24日,時值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期間,國家農業基因組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深圳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所長黃三文當選聯盟理事長。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鄭蕓瑄、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深圳市副市長陳彪出席會議。 據悉,聯盟首批成員由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農
盡管下一代測序(NGS)技術的應用還處于早期階段,事實上它已獲得研究者和臨床醫生們的倍加青睞。研究者和臨床醫生們采用下一代測序(NGS)技術對復雜疾病進行分子水平的深度研究,以揭示患者的基因組信息與疾病間的相關性。 下一代測序(NGS)技術是一項顛覆性的生物技術,它產生了海量的基因序列數據,需
6月9日至10日,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在深圳組織召開了“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技術發展戰略研討會”,標志著該領域的“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正式啟動。國內從事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院士、專家、學者共40多人參加了會議。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應邀出席會議,生物中心馬宏建副主任、深圳市委常委、常
6月9日至10日,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在深圳組織召開了“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技術發展戰略研討會”,標志著該領域的“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正式啟動。國內從事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院士、專家、學者共40多人參加了會議。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應邀出席會議,生物中心馬宏建副主任、深圳市委常委、常
來自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DEAD-box家族蛋白中兩個成員:UAP56和Vasa在piRNA生成和功能行使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指出了一種新型核周轉錄沉默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是麻省大學醫學院生物信息學和整合生物學部的翁志萍
免疫PCR技術(Immuno-PCR) 免疫PCR方法(Immuno-PCR)是Takeshi等1992年將免疫學反應和PCR技術相結合而創建的一種新的檢測技術,具有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和PCR技術的高效性。它運用PCR的高度敏感性來放大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使實驗中只需數百個抗原分子即
4月24日,南開大學、天津市功能基因組與生物芯片研究中心與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聯合在《自然》(Nature)發表論文,宣告率先繪出了轉基因木瓜的基因圖譜。這是人類首次完整見到一株轉基因植物的基因組。 這項重大發現被《自然》作為封面文章發表。這也是天津地區誕生的第一篇《自然》封面文章。&n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暨全國生物技術大會會 議 通 知 隨著生物工程學科的發展,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已滲透到醫藥、工業、農業、海洋、食品安全和國防等各個領域。為推進和提升生物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搭建生物技術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青年學生的學術交流平臺,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定于2012年8月31
關于發布“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常見重大疾病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重點項目課題申報指南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藥物基因組學已經成為國際上新的研究熱點,對于預防、治療常見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