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檢或可知心臟移植是否會出現排異反應
美國研究人員18日說,一種簡單的血液檢測可以診斷出心臟移植病人是否會出現器官排異問題,而且會比現有的切片檢查等方法提前數周乃至數月時間獲得診斷結果。 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報告說,這種新技術叫做“無細胞DNA(脫氧核糖核酸)檢測”,可通過檢測接受移植的病人血液內來自捐獻者的DNA數量變化,來判斷出現排異反應的可能性。 心臟移植病人術后需定期接受跟蹤檢查,看是否有器官排異問題,目前通常采用心肌切片檢查。切片時,醫生會在頸部血管上插入細小導管,進入心臟切取些許組織,然后進行檢查。然而,這不僅令病人痛苦,且會導致心律不齊等并發癥。此外,切片檢查價格也較昂貴,結果還會因切除組織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斯坦福大學斯蒂芬·夸克教授在一份聲明中說:“心臟切片是目前檢測、監控心臟移植排異反應的標準方法,而血液檢測似乎比心臟切片更安全,更便宜,也更準確。” 在新研究中,夸克等人在44名成人和21名兒童移植病人身......閱讀全文
血檢或可知心臟移植是否會出現排異反應
美國研究人員18日說,一種簡單的血液檢測可以診斷出心臟移植病人是否會出現器官排異問題,而且會比現有的切片檢查等方法提前數周乃至數月時間獲得診斷結果。 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報告說,這種新技術叫做“無細胞DNA(脫氧核糖核酸)檢測”,可通過檢測接受移植的病人血液內來自捐獻
人工心臟有望替代心臟移植
目前在美國,接受人工心臟治療的患者已達心臟移植患者的三到四倍。美國聯盟醫療體系(PHS)副總裁Dr Mudge在學術交流會上向中國心臟病臨床專家推薦了這一模式。 Dr Mudge表示,人工心臟不會有很大的噪音,安全可靠,能讓人們正常生活,不會受到機械的牽絆。一些病人接受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已經有
斯坦福牛人開發新方法來檢測移植排異
斯坦福大學的Stephen Quake團隊開發出一種基于新一代測序的分析,可檢測肺移植患者中的無細胞循環DNA,并從中發現排異和感染的跡象。這項成果于本周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這位牛人科學家是單細胞基因組學領域的先鋒,曾測定人類精子的單細胞基因組。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方法與目前
J immunol:為什么肝臟移植手術沒有嚴重的排異反應?
肝臟是一類“免疫豁免”器官,在嚙齒類動物中,幾乎所有的同種異體肝臟移植都不會出現排異反應。在人類患者中,肝臟異體移植手術在注射較低劑量的免疫抑制類藥物就能夠有效抑制排異反應,這在其它器官移植手術中是難以實現的。另外,肝臟無時無刻不在經受大量外源抗原物質的侵擾(比如食物與微生物抗原),這使得其維持
日研究人員培育出新細胞 可抑制肝臟移植排異反應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用肝臟提供者和接受者的淋巴細胞培育出一種特殊細胞,有效抑制了肝臟移植后的排異反應。這種方法有望減少接受肝臟移植患者的負擔并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患者接受肝臟移植后,其免疫系統會將植入的肝臟視為異物而發起攻擊,產生排異反應。為了抑制排異反應,接受肝移植的患者需要終
日研究人員培育出新細胞可抑制肝臟移植排異反應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用肝臟提供者和接受者的淋巴細胞培育出一種特殊細胞,有效抑制了肝臟移植后的排異反應。這種方法有望減少接受肝臟移植患者的負擔并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患者接受肝臟移植后,其免疫系統會將植入的肝臟視為異物而發起攻擊,產生排異反應。為了抑制排異反應,接受肝移植的患者需要終身服
高齡患者是否需要心臟移植?
? 最新原位心臟移植分析發現,≥70歲的心臟病患者經選擇后同樣可以進行心臟移植手術,醫生不應僅憑高齡就排除全部老年患者接受心臟移植的可能性。Lauren B. Cooper(杜克大學醫學院)表示,隨著心衰人群年齡的不斷增長,明確原位心臟移植對老年心衰患者的作用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研究者
移植心臟等同移植記憶? 專家稱存在但“非主流”
近期,驚悚片《奪命心跳》在各影院上映,片中所講述的“心臟移植記憶”引發觀眾熱議。那么,“心臟移植記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影片《奪命心跳》講述了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的林嫣(林熙蕾飾)發現,“借來”的這顆心臟正在慢慢把她變成另外一個人。之后她跟隨夢境找到的一棟
從移植心臟中尋找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基因
最近一支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大量與擴張型心肌病和其他心臟疾病有關的風險因子,這是到目前為止最大的轉錄組學研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上。 許多基因的變異都會讓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但是我們對這些基因的了解仍然存在空缺。有時不僅是基因本身,它們表達的產物也
從移植心臟中尋找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基因
最近一支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大量與擴張型心肌病和其他心臟疾病有關的風險因子,這是到目前為止最大的轉錄組學研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上。 許多基因的變異都會讓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但是我們對這些基因的了解仍然存在空缺。有時不僅是基因本身,它們表達的產物也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