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國紅課題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RYBP/YAF2-PRC1 complexes and histone H1-dependent chromatin compaction mediate propagation of H2AK119ub1 during cell division 的文章。該研究系統闡述了組蛋白修飾H2AK119ub1在染色質上蔓延以及跨細胞周期繼承的具體機制。 真核細胞內,染色質是表觀遺傳信息的主要調控界面。諸多表觀遺傳因子通過調節染色質結構的開放與關閉,控制了基因的表達與沉默,從而維持了不同譜系細胞內基因的差異表達。其中,多梳抑制復合物1(PRC1)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它主要通過壓縮染色質結構和催化形成H2AK119ub1修飾這兩種途徑促進了兼性異染色質的形成,并以此維持了PRC1靶基因的沉默狀態。H......閱讀全文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一至幾個核位。胞質少,內有大量游離核糖體,糙面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一至幾個核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該發現構成了描述表觀基因組的新框架荷蘭科學家在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轉錄活性常染色質與受阻遏異染色質的染色質傳統分類曾是一個有用的模型,但它應該進行升級,以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有關染色質功能域的知識。一項在果蠅中對與蛋白質有關的53種染色質進行的大規模綜合性全基
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于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并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eterochro
為了將兩米長的DNA分子裝入到只有幾千分之一毫米大小的細胞核中,DNA長片段必須強力地緊密壓縮。表觀遺傳學標記維持著這些稱作異染色體的部分。來自馬克思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現在進一步發現了異染色質形成必需的兩種機制。相關論文發布在近期的《細胞》(Cell)雜志上。 由
來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染色質松散因子Gadd45a能顯著提高重編程效率,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重編程早期的異染色質變化規律,篩選到新型因子,還建立了篩選染色質松散因子的平臺,能廣泛應用于細胞命運轉換中。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MBO Reports雜志在線版上,領導這一研究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11月17日Cell雜志SnapShot專欄介紹了表觀遺傳研究的檢測方法,這四種方法包括:亞硫酸氫鈉測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染色質免疫沉淀測序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ation sequencing)、開放染色質測定(determinati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基本完成,功能基因組學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而基因表達的調控又是功能基因組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要想提供蛋白因子直接調控的證據,需要直接檢測蛋白質-DNA的相互作用,而染色質免疫沉淀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就是一種研
染色質(Chromatin)最早是1879年Flemming提出的用以描述核中染色后強烈著色的物質。現在認為染色質是細胞間期細胞核內能被堿性染料染色的物質。染色質的基本化學成分為脫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和少量RNA組成的復合物。染色質是真核生物基因組DNA存在的主要形式。因
DNA如何包裝成染色體,是科學家們一直努力破解的重要科學問題。近30年來,由于缺乏系統、合適的研究手段,作為染色質包裝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部分,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李國紅(中)在工作 科學家已經發現,染色質包裝分4步完成,對應了染色質的四級結構
近日,兩篇刊登在國際雜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基因組自我調節的分子機制。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包含了每個細胞和組織發育和發揮正常功能所需要的所有信息,當被寫入DNA后,每個基因都會進行信息編碼,包括幫助確定組織形狀的結構蛋白、催化生命
研究人員發現一類植物特有的新型組蛋白甲基化閱讀器ADCP1,并確定其為動物HP1(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異染色質蛋白1)功能同源蛋白,揭示出其在植物異染色質維持和轉座子元件沉默中的作用,彰顯了不同生命界中表觀機制的復雜性和保守性。 2018年11月13日,清華-北
豬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家畜,在生物醫學領域也有重要應用。生豬的育種中廣泛應用了輔助生殖技術,包括體外受精技術、孤雌和孤雄生殖技術等。但與體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級低。這一存活率差異產生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于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于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
一、 實驗目的 掌握觀察與鑒別X染色質的簡易方法,識別其形態特征及所在部位,為進一步研究人體染色體的畸變與疾病提供參考條件。 二、 實驗原理 1、發現 1949年,加拿大學者Barr等人在雌貓的神經元細胞核中首次發現一種染色較深的濃縮小體,而在雄貓則沒有這種結
生命科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在個體發育中,單個細胞如何分化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細胞。這個過程高度依賴于基因表達的精確時空調控,而這種細胞特異基因表達與染色質的調控密切相關。比如,不同的順式調控原件增強子能夠在不同細胞中選擇性地激活目標基因。每個基因經常由分布在千堿基(kb)甚至兆堿基(Mb)以外的多個增
1. 真核生物表達的優越性和必要性① 真核生物具有轉錄后加工系統,可識別并刪除基因中的內含子,剪切加工為成熟mRNA.②具備完善的翻譯后加工系統,可進行糖基化、乙酰化等修飾,使蛋白形成正確的天然構型,因而真核生物表達系統產生的蛋白更接近天然狀態,有利于其功能、生物活性的研究。③某些真核細胞可將基因表
染色質結構通過促進或抑制該結構的轉錄可以控制基因組的功能和細胞身份認定。這些染色質結構中存在特定的組蛋白翻譯后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它們與特定轉錄狀態相關,并可促進抑制性染色體結構的形成,影響基因的表達【1】。 為了在細胞分裂時依然保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你知道一個細胞中的DNA加起來有2米長嗎?這么長的DNA怎樣被“塞”進僅有幾微米大小的細胞核呢? 其實,這也是科學家想要搞清楚的問題。 4月25日,美國《科學》雜志報道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于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后,一個塵封
染色質由真核基因組包裝而成,它參與了轉錄、復制、重組、修復等許多以DNA一蛋白質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生化過程。研究者感興趣的是這些過程涉及到哪些特異的基因或DNA序列,有哪些蛋白質參與。盡管有許多人對染色質進行分類,就像Holde將其分為轉錄活性或非活性位點,但染色質構本身是動態的,并且DNA與非組蛋白
(3)原核生物的基因組基本上是單倍體,而真核基因組是二倍體。(4)如前所述,細菌多數基因按功能相關成串排列,組成操縱元的基因表達調控的單元,共同開啟或關閉,轉錄出多順反子(polycistron)的mRNA;真核生物則是一個結構基因轉錄生成一條mRNA,即mRNA是單順反子(monocistron)
復層鱗狀上皮,一般有10多層細胞。被覆于全身皮膚、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道、陰道的全部以及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分為基底層細胞、中層細胞和表層細胞。 (1)基底層細胞 1)內底層細胞: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12~15μm;胞質巴氏染色呈深藍、暗綠和灰藍色,HE染色呈暗紅色;胞核圓形或卵圓形,
5月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醫學院那潔研究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孫瑩璞研究組緊密合作,在《自然》期刊發表題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研究揭示基因組激活前后表觀遺傳轉換規律》(Chromatin analysis in human early development revea
據最新發表于CA Cancer J Clin雜志的全球癌癥數據統計,全球每年乳腺癌新發病例約210萬,死亡病例62.7萬,在所有導致死亡的癌癥類型中排名第二【1】。乳腺癌細胞可以依據其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體 (Progesterone recep
后生動物基因組在空間的多個尺度上,通過DNA圍繞著核小體將整條染色體分為不同的區域隔離包裝。染色質在細胞核中是怎樣折疊的對從基因表達的調控到DNA復制的很多生物過程都有重要意義。從千堿基到兆堿基的規模,其中包括基因的大小,基因簇和調控域,三維DNA的組織方式在多基因調控機制被涉及到,但了解這個組
染色質修飾包括組蛋白轉錄后修飾,組蛋白多樣性。連同DNA一起調控表觀遺傳表型。雖然染色質修飾在多種生理學過程和人類疾病中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此前存在的技術檢測通道有限,無法同時檢測各種免疫細胞亞群特異性marker和各種染色質修飾。因此在人類免疫細胞中進行染色質研究具有挑戰性。近期出現的一個技術
我們每一個細胞的細胞核中,都包裹著長達三米的DNA。這些DNA壓縮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卻依然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復制,科學家們最近揭示了這其中的奧秘。 Bar-Ilan大學Yuval Garin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蛋白lamin A在維持基因組結構的穩定性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這種蛋白能讓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