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網站1月18日(北京時間)報道,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家在研究麻風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在體內的傳播時,無意中發現這種麻風細菌能對細胞進行重編程,使之逆轉成類似干細胞的狀態,再次發育變成不同類型的細胞。研究人員指出,雖然麻風細菌“綁架”細胞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模仿這一機制有望帶來新的干細胞治療策略。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細胞》雜志上。 麻風細菌的最初目標是雪旺細胞(Schwann cell)。雪旺細胞是一種神經膠質細胞,位于周圍神經系統,能形成髓鞘把神經元伸出的軸突包裹起來,就像用橡膠包裹電線那樣,使通過的電信號與外界絕緣。 研究人員從小鼠體內分離出雪旺細胞,用麻風細菌感染了它們,發現細菌對細胞程序進行了改編,關閉一種與成熟雪旺細胞有關的基因,打開與胚胎或發育有關的基因,使其恢復到一種類似干細胞的狀態。細菌的出現引發了雪旺細胞的可塑性,將成熟細胞恢復為未成熟狀態,......閱讀全文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雜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學突破,“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差異”榮登榜首,成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以下是《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1.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在更為先進的DNA排序技術和基因組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當人體內大多數細胞開始不受控的分裂時,癌癥就發生了。癌癥這類因細胞分裂分化出現異常的疾病從古有之,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踏入了微觀世界,開始從細胞分子角度去尋找治愈這類疾病的方法。 而目前最受青睞的技術莫過于細胞免疫療法,人們嘗試從細胞角度去消滅癌癥,從賦予不同種類免疫細胞具有特異性的“
【Technews科技新報】癌癥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死因,人們往往“談癌色變”。有些人生活過度緊張怕東怕西,深恐癌癥上身;有些人干脆避而不談,以為自己絕不可能得到癌癥。事實上,多數癌癥都是逐漸形成的“慢性病”,許多癌癥患者的存活率還較末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高。因此面對癌癥,人們應盡量理性對待。癌
4月28日,《分子系統生物學》(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鵬程課題組與杜克大學Xiling Shen課題組關于Notch正反饋信號通路促進小腸干細胞自我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題為A Notch positive feedback
2017年4月28日,歐洲知名學術期刊《EMBO Press》旗下系統生物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鵬程課題組與杜克大學Xiling Shen課題組關于Notch正反饋信號通路促進小腸干細胞自我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
圖片來源:《科學》 日前,一個日本倫理審查小組決定建議政府修改一項禁止將人類細胞與其他動物細胞混合的法令。開拓這一領域的科學家、東京大學干細胞生物學家 Hiromitsu Nakauchi一直致力于取消這一禁令。他計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建立一個實驗室,這會給美國帶來爭論和可能的利益。
冬日已至,此刻的小編好想吟詩呢,咳咳咳...不能跑題,正事要緊.... 寒冬時節,無論是在大雪紛飛的北國,還是料峭清冷的南方,試問有多少小伙伴已經拜倒在流感的“魔爪”之下了呢?瞅瞅那些依舊吃嘛嘛香,健壯如牛的 “鐵人”們,只嘆自己的 “防火墻”-免疫系統為何如此薄弱,連個小小的細菌病毒都
免疫細胞就像人類體內的“警察部門”,負責清除體內垃圾如凋亡細胞,叛徒如腫瘤細胞,外敵如病毒和病菌。作為“部門員工”,健康活力的免疫細胞,才是我們極為珍貴的生命寶藏。免疫系統是身體的衛士,由免疫細胞、免疫器官、免疫物質組成,和外來病原體、體內變異細胞做斗爭,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健康。比如,皮膚和粘膜等組織
維生素A(vitaminA)又稱視黃醇(其醛衍生物視黃醛)或抗干眼病因子,是一個具有脂環的不飽和一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維生素A1、A2 兩種,是一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 維生素A1多存于哺乳動物及咸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2常存于淡水魚的肝臟中。由于維生素A2的活性比較低,所以通常所
早在1932年的《美麗新世界》里,赫胥黎就描述了有一天人類將在實驗室內以人工方式制造嬰兒,他在一張圖紙上標明了如何“造人”的步驟。從宇宙大爆炸以來,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自發演變的,以至于1996年克隆羊“多利”因為基因復制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在今年3月24日出版的美國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美國科
在人體腸道中生活著數以萬億的共生菌群,它們的種類繁多,可達上千種,數量也很驚人,是人體細胞總量的10倍以上,迄今為止,仍有80%以上的微生物不為人知。這些腸道微生物和人體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系,對于維持人類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在腸道中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能夠合成維生素、幫助人體從食物中吸收
國內在介紹和討論精確醫學時,大多只強調基因組序列分析的重要性,給人造成一種“基因組測序”是精確醫學必由之路的幻象。但事實上,“十八般武藝齊上陣”的策略才是精確醫學真正倡導的。2015年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 (Frans Collins)和美國曾任國立癌癥研究所所
編 號 論文題目 作 者
五月隨著炎炎烈日出現的還有令科學家們焦頭爛額的科學難題——英國兩家機構本月聯合啟動了一個巨額“懸賞”,解決科學難題的活動,100多位知名科學家回答了“本世紀重大科學難題有哪些”這個問題,他們挑選出了食品、水資源匱乏、氣候改變、抗生素抗性、癱瘓和癡呆六個方面的難題。 上個月,世衛組織發表的一項報
提及抗生素,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對抗生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其可以幫助殺菌,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的確,抗生素最初設計的目的就是幫助人類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就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自此人類在抗生素的發現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逐漸開展開來。 近年來,大量研究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