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積極推進孵化器建設發展
近年來,廣州市積極推進孵化器建設發展,并取得較好成績。在近日科技部公布的2014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考核評價結果中,廣州16家國家級孵化器參評,7家被評為優秀(A類),廣州市優秀國家級孵化器的數量位居全國城市排名第一位。廣州市推進孵化器建設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是大力推動孵化器專業化發展。堅持“擴張體量”和“提升質量”并重,走專業化道路是本市推進孵化器穩健發展的新路子。從打造層次高、功能優的創新服務載體和服務體系入手,在孵化器扶持政策1.0版本基礎上發布政策體系2.0版本,規范孵化器的管理和運營,提升企業孵化能力和服務質量。先后推動了涵蓋軟件、生物醫藥、環保、工業設計、光機電、動漫、創意等多個技術領域31家專業孵化器建設,培育出迪森熱能、高新興通信和冠昊生物等一批上市高新科技企業。 二是全力促進孵化器資本化發展。本市積極探索和實踐孵化器與科技金融“聯姻”,出臺了《關于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了......閱讀全文
廣州市積極推進孵化器建設發展
近年來,廣州市積極推進孵化器建設發展,并取得較好成績。在近日科技部公布的2014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考核評價結果中,廣州16家國家級孵化器參評,7家被評為優秀(A類),廣州市優秀國家級孵化器的數量位居全國城市排名第一位。廣州市推進孵化器建設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是大力推動孵化器專業化發展。
10名院士專家走進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
12月9日上午,2016年創新驅動院士專家成果對接咨詢會在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舉行。姚開泰、吳碩賢、劉人懷等院士及其技術團隊共計約10人參加了這次咨詢會。會前,為了更好地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主辦方特別組織院士對相關企業進行走訪。在咨詢會上,院士專家與到會企業在技術難題攻關、成果對接、項目發展方便進行了
納米專業孵化器在京成立
9月17日,由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北京創業孵育協會主辦,清華科技園啟迪創業孵化器承辦的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孵育基地新產品發布會納米專場及啟迪納米專業孵化器揭牌儀式在清華科技園成功舉行,來自北京市科委、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納米行業企業代表、納米研究機構、投融資機構、創業服務機構、科技園及孵化
廣州高新區:有多少創業的障礙 就有多少服務孵化
88歲開始創業,欲打破國外壟斷;90后大學生,要將自主研發的衛星送上天……在廣州高新區印客時光眾創空間,年齡不再是創業的障礙。 在這里,創客們借助印客時光量身定制的特色服務模式,將創業項目置于印客時光專業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全鏈條式的科技服務體系、全方位的創業服務生態體系之中
孵化器突破500家 北京孵化器30年累計畢業企業2.3萬家
12月28日,記者從北京孵化30周年總結大會上獲悉,目前北京全市孵化器數量突破500家,孵化場地面積從30年前的不足100平方米增長到500萬平方米以上,孵化企業和創業團隊從最初的不足20家增長到7萬余家,帶動就業人數達32.5萬人,累計畢業企業2.3萬家以上,其中上市企業百余家,獨角獸企業13
吉林光電子產業孵化器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
近日,從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獲悉,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被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認定為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該孵化器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與吉林省政府共同出資建設,于2008年11月27日揭牌至今已逐漸打造成為面向社會、對外開放的具有光電子專業特色的吉林省光電子技術服務平
寧夏著力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
科技企業孵化器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型企業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近年來,寧夏自治區不斷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和支持力度,包括眾創空間在內,寧夏自治區內孵化器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特征,孵化實力和能力大幅提升。 截止目前,寧夏自治區共建成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6家,
成長30年孵化器還是個“孩子”?
?? 5年前,如果向路人問起“孵化器”,知道的寥寥無幾。如今,大大小小的創業孵化器早已在全國遍地開花。 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有創業孵化載體7533家,包括孵化器3255家、眾創空間4298家。從1987年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誕生至今,我國的孵化行業走過了整整30年,目
懷柔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立
本報訊 8月12日,北京市長城偉業投資開發總公司收購北京海創百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簽字儀式暨懷柔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立大會在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舉行。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周福樞和北京雷力海洋新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占武分別簽署《股權收購協議書》。懷柔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立大會現場。
“前孵化器”獲《自然》子刊好評
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近日,生物技術領域頂級刊物《自然—生物技術》的年度特輯發表了題為《中國生物制藥產業集群》的專題文章。 文章高度評價了中國生物制藥產業和華南理工大學創辦的創新醫藥“前孵化器”。文章寫道:如何跨越科研成果和風險投資之間的“一厘米”障礙,一直是困擾全球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