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人員在鼎湖山木本植物DNA條形碼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在線發表于《多樣性及其分布》上。 DNA條形碼技術是一種利用標準的簡短基因片段來實現物種快速識別的工具。動物界,線粒體COI基因應用非常成功。但是在植物界,由于進化歷史復雜,標準條形碼還沒有達成共識。 針對此種情況,華南植物園分子生態學研究團隊研究員葛學軍及博士研究生劉娟攜手加拿大圭爾夫大學Steven G. Newmaster博士,通過構建鼎湖山531種木本植物條形碼數據庫,分析了五個常用的條形碼片段及其片段組合的物種識別能力。結果顯示,三個片段組合的物種分辨率最高,達94.19%。該項研究通過NMDS分析,揭示了核基因和葉綠體基因在物種識別能力上存在不一致性。基于對實驗成本、片段擴增成功率及物種分辨綜合權衡考慮,推薦一種片段組合作為亞熱帶森林植物的DNA條形碼片段。 研究人員強調條形碼能將90%以上的樣品鑒定到正確的屬內,這對熱......閱讀全文
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是利用標準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和準確鑒定的新技術。加拿大科學家Paul Hebert等于2003年提出這一概念后,DNA條形碼已成為生物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1由于其引物通用性高、長度合適、進化速
首先植物表型是受基因和環境因素決定或影響的, 反映植物結構及組成、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及結果的全部物理、生理、生化特征和性狀。說到育種不得不提到“表型”的概念,在生物學和遺傳育種領域,特別是作物育種領域,表型是指基因型和環境決定的形狀、結構、大小、顏色等生物體的外在性狀。表型組又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狀特
4月20日,中科院組織有關專家對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開放研究項目“依托種質資源庫的植物DNA條形碼研究”的進展進行了評議。該項目從2009年開始運行,目前已取得下列階段性成果。 通過項目的實施,聯合了來自全國22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余人的植物
DNA條形碼是利用標準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和準確鑒定的新技術。加拿大科學家2003年提出這一概念后,DNA條形碼已成為生物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陳世林研究員介紹,這種新方法已經在我國中藥材鑒定中成功使用。 “就像我們在超市看到的商品條
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聚集了來自國家農業、林業、環保、醫藥、檢驗檢疫、進出口等部門的人士,他們一起見證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圖鑒》的問世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鑒定平臺”的開通。 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件盼望了10年的大事。 “中國瀕危植物數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228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
樟科植物作為常見的重要經濟林木,在林業、輕工、醫藥等領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數種類集中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然而對其物種的把握與識別卻始終是困擾大家的一個難題,阻礙了對其實施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利用。物種的準確鑒定是一切生產、應用與研究至關重要的第一步,DNA條形碼技術的應用,使得前述難
會 場 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開放研究項目—依托種質資源庫的植物DNA條形碼研究年度進展會議于8月12日至13日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其間還舉辦了第二期“植物DNA條形碼技術培訓班”。來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科院
羅漢松科(Podocarpaceae)植物是分布范圍很小的瀕危植物,僅僅通過它們的外貌特征,很難甚至不可能對這個科的一些植物個體進行鑒定。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紐約植物園的科學家們,在11月27日的PLOS ON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解析了來自世界多個地區的320個羅漢松科植物個體樣本的
布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布依族人民在漫長的與自然環境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下了寶貴的傳統醫藥文化知識,為布依族的繁衍和進步提供了保障。云貴交界地區的布依族處于布依族分布的邊緣地帶,其傳統醫藥文化作為布依族醫藥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調查研究價值。 中國科學院昆
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時代,葉綠體基因組為植物分類、系統發育和物種鑒定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遺傳信息。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葉綠體基因組學已經成為植物系統基因組學和超級條形碼研究的熱點,也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三個重大突破目標——iFlora 研究的重要內容。 昆明植物所種質資源庫多年來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鑒定平臺”日前正式開通并向社會提供服務,為珍稀瀕危植物的快速可靠鑒定提供了技術支撐。 珍稀瀕危植物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但非常脆弱,非法盜伐、走私等危害珍稀瀕危植物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案件由于材料鑒定困難而不能給犯罪分子應有的懲罰。因此
位于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博物館內的種子墻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依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世界上兩個按國際標準建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之一,同時它還是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和科學培圳基地。 在近日舉辦的全國科技活
山茶屬是山茶科中包含許多舉世聞名經濟植物的一個重要類群,包括為人類提供天然保健飲料的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和C. sinensis var. sinensis),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的油茶(C. oleifera)以及觀賞花卉云南山茶(C. reti
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最早由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Paul Hebert等于2003年提出,已迅速成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研究的前沿學科之一。DNA條形碼是利用標準的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的加劇,人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
日前,王老吉發布基因條形碼技術鑒定體系成果,王老吉首創將該技術用于植物飲料的原材料鑒定,確保王老吉涼茶原料正宗,有力保障王老吉涼茶品質。與此同時,全國首家省級涼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于當日成立并落戶王老吉。 據悉,本次發布的關于建立對王老吉涼茶原料及常見的混淆品DNA條形碼鑒定體系的研究成果,是
“提高公眾對入侵植物的關注是我這次來參加植物學大會的重要目的。最近,我開始研究入侵植物的基因組數據,結合生態觀察,尋找一種更好地抑制入侵植物的方法。”昨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教授斯賓塞·巴雷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這些年在該領域不斷發展,研究領域從單一向多樣發展,越來越多年輕科學
“提高公眾對入侵植物的關注是我這次來參加植物學大會的重要目的。最近,我開始研究入侵植物的基因組數據,結合生態觀察,尋找一種更好地抑制入侵植物的方法。”昨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教授斯賓塞·巴雷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這些年在該領域不斷發展,研究領域從單一向多樣發展,越來越多年輕科學
近日,由國際生命條形碼中國委員會辦公室主辦,中國—國際生命條形碼計劃合作備忘錄簽字儀式在昆明舉行。國際生命條形碼計劃(iBOL)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Pete Hollingsworth和該計劃中國委員會授權代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共同簽署了備忘錄。 據悉,iBOL由加拿大科學家P
繼2008年美國國家地理探索項目和2009年植物DNA條形碼項目的西隆山旱季周邊考察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云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多個單位,于近日完成了對中越跨境山峰西隆山核心地區的雨季考察。 據昆明植物所稅玉民介紹,西隆山為中越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及其課題組找到一種用于識別傳統草藥中是否含有馬兜鈴酸的方法,該項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馬兜鈴酸來自馬兜鈴科植物,是一種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的化學物質。研究顯示由馬兜鈴酸引發的基因突變高于比煙草和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自2001年開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及其課題組找到一種用于識別傳統草藥中是否含有馬兜鈴酸的方法,該項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馬兜鈴酸來自馬兜鈴科植物,是一種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的化學物質。研究顯示由馬兜鈴酸引發的基因突變高于比煙草和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自2001年開
烏頭屬植物是有毒植物,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同時也是植物分類學和系統學研究難點較多的類群,長期受到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新近在云南認定了一個烏頭屬植物新種。 早在2009年,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劉恩德博士帶隊,在對云南祿勸轎子雪山開展植被調查過程中,
紅豆杉屬植物均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屬植物的分類在中國-喜馬拉雅地區一直比較混亂,存在較大的爭議,認為這一地區主要分布有須彌紅豆杉、歐洲紅豆杉(T. baccata L.)和密葉紅豆杉(T. fuana Nan Li & R.R. Mill),種間關系不明確,該地區紅
實驗與分析微信ID:LaborPraxis 為了解2015版中國藥典中藥標準修訂的最新走向,推動先進分析檢測技術在中藥質量控制中的開發與應用,促進京津冀、東北地區乃至全國中藥企業的交流與分享,推進中國中藥產業的現代化、國際化。5月27日,由弗戈工業媒體《實驗與分析》雜志、實驗與分析網聯合天津市植物
中國科學家為全球15種紅豆杉屬植物制定了“身份證”,包括分子和地理的雙重身份認證,為珍稀瀕危物種找到了一種快速準確的鑒定方法。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分子生態學資源》上。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杰介紹,紅豆杉屬植物因含有能治療癌癥的紫杉醇,自20世紀90年代起被人為過度砍伐
樟科山胡椒屬樹種經濟用途廣泛。山胡椒屬多數種類的種子富含脂肪,可供制皂及工業油用,如油料植物山胡椒(Lindera glauca);不少種類富含芳香油,可制香料及藥用,如中草藥三椏烏藥(Lindera obtusiloba);一些種類的木材有香氣,可供家具及文體用品等用,如緬甸著名木材黃金樟的樹
準確的物種鑒定是人類認知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基于形態學特征鑒定物種難以滿足科學發展的巨大需求,DNA條形碼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類學標準和有效的分類學手段,成為進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鑒于目前對熱帶雨林樹種條形碼研究的共同需求,來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5個不同研究組
中草藥原材料中存在諸多外形相似的植物,摻偽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藥物療效與用藥安全。長期以來,中草藥與其常見混偽品的識別主要依賴視覺進行,缺乏精準的技術手段。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中草藥DNA條形碼鑒定技術,為中草藥建立了“基因身份證”,實現了中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8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80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