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人類為什么要登陸月球?在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即將發射之際,新華網邀請到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客新華訪談,解答廣大網友和青少年朋友關心、關注的問題。在談到為什么人類熱衷于探測月球時,歐陽自遠院士回答,這是人類發展的需求,也是科學發展、技術發展的需要,因為它可以帶動一大串高新技術的發展。 從科學角度來講,月亮就是一塊石頭,它圍繞著地球轉,為什么能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去研究它?歐陽自遠說,月球是人類離開地球跨上另外一個天體的第一步,任何國家要去探測更遙遠的金星、火星、木星,一般來說都要經過月球,月球就好像是走出家門的門檻一樣,是了解宇宙的第一步。所以從技術要求來說要去探測月球,而且也比較容易實現。 更重要的是月球的能源,月球有兩種能源吸引著人類:第一種是太陽能。月亮表面是真空,沒有任何建筑物,太陽一出來就半個月,太陽能的......閱讀全文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給國慶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事實上,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在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工程已漸漸深入人心,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過,除了增添中國人的自豪感,究竟為什么要
充分利用太陽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物質基礎。能源問題是制約我國以及全世界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問題。以煤、氣和石油等為主的傳統能源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人類的主要能源。這類消耗型傳統能源不
●嫦娥一號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圖,是全世界覆蓋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張全月圖。 ●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6500千米,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小天體。 ●嫦娥三號將首次把天文臺架到月球上,并首次攜帶核電源。 探月工程二期是我國無人月球探測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嫦娥
歐陽自遠院士發表演講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發表了題為“中國嫦娥月球探測計劃”的演講。本場報告會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的第107場報告會。 歐陽
最近,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將在10年內建立一座有人月球基地;俄羅斯也宣布計劃于2031年首次載人登月,然后著手打造月球基地。我國已在今年透露,將發射嫦娥8號進行科學探測和試驗,以驗證建立月球科研基地的可行性。由此表明,人類將在不久的未來掀起打造月球基地的高潮。 為何建造月球基地 所謂月球基地
系繩式太陽能電站方案。由大量太陽能電池陣組成的塔式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由大量太陽能電池陣組成的塔式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集成對稱聚光系統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集成對稱聚光系統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 新聞背景 最近,我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在重慶啟動,該基地建成后開展的基礎性實驗和應用研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分析測試百科網特摘取整理了與分析測試領域相關度較高的內容如下。更多依靠中國裝備 《中國制造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漫長的月夜,加之近310℃的晝夜溫差,沒有空氣,人類要在月球上生存十分困難。能長期進行自動觀察的儀器成為人類了解月球的“千里眼”。無疑,儀器的能源供給是件大事。 據媒體報道,去年年底發射的“嫦娥四號”同位素能源供給實現了新突破:采用同位素溫差發電與熱電利用相結合的供能方式。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
9月18日晚,“復興論壇”之歐陽自遠院士報告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水上報告廳開講。歐陽自遠院士從人文角度為師生們解讀了中國月球探測的不凡歷程和挑戰。 揭秘阿波羅號登月 中國的嫦娥奔月、日本的女神“輝夜姬”,這些浪漫的神話緣起于月亮;如輪、如環、如弦、如弓,這些唯美的詞語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引力波探測“空間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岳良應邀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徐淑巖團隊以及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同事聯合在《自然》(Nature 562,185-187,2018)雜志上發表評論文章“Explore space using swarms of
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云鶴編者的話 從2007年起,本報嘗試約請數、理、化、天、地、生以及工程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當年度本學科領域的進展進行綜述。目的是幫助讀者梳理世界科技發展脈絡,總結其中隱含的規律,并給出趨勢性判斷和評價。學科述評系列文章
日企稱2035年開建月球太陽能電站 11月28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日本清水公司計劃在月球表面鋪設太陽能電池板,以此緩解能源危機。消息中指出,日本一家建筑業巨頭建議沿月球赤道帶鋪設長約合400公里的太陽能電池板帶,并通過激光和微波將電能傳送回地球,從而將月球變成一座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
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人類面臨的命運卻十分脆弱,我們面臨的重大自然災難除了地震、火山、海嘯外,還包括小天體撞擊、地球磁極倒轉、超新星爆發、超級太陽風暴等。生命體即使龐大如恐龍,也能在一夕間滅亡殆盡。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足夠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然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還不具有飛出太陽系的能力。
美國科羅拉多州萊克伍德市1956年的住宅于2011年進行了太陽能光伏板改造。 美國能源部秘書長朱棣文日前表示,今年美國將投資高達500萬美金,用于開發即插即用式太陽光伏系統,該套設備的購買、安裝和連接都十分方便快捷。(1美元約合6.29元人民幣) 據ENS環境新聞
伴隨新一代全球通信衛星與空間互聯網星座、月球探測等為代表的大規模空間設施建設及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邁向太空經濟時代。相關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趨勢和新模式。 航天產業已經拓展到空間資源開發、能源利用、在軌制造、醫藥衛生、太空旅游等領域,其發展呈現出航班化、商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在于緊緊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 現在國內外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都正在討論探索之中,沒有達成共識。如果我們能準確預言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我們就在勇做領頭羊的進程中走了關鍵性的第一步。■徐光憲 鄧
這是彰顯中國高度和力量的重要節點,這是國人信心和夢想不斷被點燃的時刻: 4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發賀電; 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發賀電; 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發賀電…… 從天舟一號到C919大
11月8日下午,騰訊2014 WE大會在京舉行。12位科技精英從全球各地匯聚到一起,圍繞“Nothing but the Future”這個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描繪了一幅幅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 產品是什么樣子?能感知腦電波,自動推送精準服務。 交互是怎樣?空氣交互,無需各種平板、眼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有“嫦娥之父”之稱的歐陽自遠25日在江西南昌表示,中國應該飛得更遠,也有能力飛得更遠。 當日,以“中國航天,探索宇宙”為主題的青云·墨子論壇在江西南昌市青云譜區舉行,歐陽自遠、龍樂豪、鄭永春、龐之浩4位知名院士專家齊聚于此,共話中國航天深空探測。
如今美國正式進入“特朗普時代”,而在就職演說中,唐納德·特朗普對科學只字未提。但這并非新鮮事,此前上任的共和黨總統,包括羅納德·里根、兩位布什都沒有提到科學;民主黨總統比爾·克林頓也是。 不過,大多數科學家對巴拉克·奧巴馬在2009年的就職典禮上說的“讓科學恢復應有地位”記憶猶新,盡管這一承諾
“其實天文科技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震,也可以為人類尋找未來的家園,還能啟迪人類尋找新的能源。”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近日走上“相約名人堂——與院士一起看世博”的講臺,暢談天文科技進展與人類的未來生活。 以“中國的最新天文科技”為講演主題,葉叔華用了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1984年,錢學森提出沙產業理論,其目標是將不毛之地變成沃土。如今,錢老的設想正在變為現實。 劉恕:當一個理論經過實踐轉化為群眾的實際行動以后,它的作用和影響力是無窮的。 沙產業理論是錢學森在1984年提出的,其目標是將不毛之地變成沃土。錢學森還把自己獲得的獎金捐獻出來,用于支持
1月11日上午10點,人民大會堂奏響了國歌。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獲得者代表佩戴紅花依次走上鋪著紅地毯的領獎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頒獎儀式僅1小時。然而,這1小時里,飽含著科技人員的艱辛與追求,見證了中國科技事業長足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孫家棟下午在北京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9月10日,由中國質譜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和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第34屆中國質譜學會學術年會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西寧召開(相關報道:第34屆中國質譜學會學術會在西寧開幕 共享質譜頂尖技術)。會議首日,15位報告人分別作了精彩的大
從全面資金縮減到政府關門,美國國會持續一年的預算角力終于迎來了少有的溫馨時刻。 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一項總額1.1 萬億美元的預算法案。 對美國科學機構來說,最嚴酷的時光可能已經過去。從全面資金縮減到政府關門,美國國會持續一年的預算角力終于迎來了少有的溫馨時刻。近日,國會通過了總額為1.1
他,雖已75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渾厚的聲音響徹中科大水上報告廳。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開始真有點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傳來信號。”指著“月球影像”PPT,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臺下的90后大學生們展開了一場關于“月球”的對話。 從下午15點到晚上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汪品先:華夏振興,首先要建設海洋強國 8月13日上海書展開幕,作為重點活動之一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講座)之“華夏振興與海洋”13日下午在科學會堂舉行,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向現場聽眾講解了海洋意識在我國的發展、海洋資源開發、領海爭議等內容。 甲午年的“八.一三”來講海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