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至9日,“亞洲生物多樣性數據共享研討會”在廣東肇慶舉行。會議由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主辦,來自中國、印度、韓國、印度尼西亞和東盟生物多樣性中心(ACB)、國際山地中心(ICIMOD)、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國家和組織的17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中國參會單位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和人與生物圈秘書處等。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馬克平研究員主持會議。 會議的11個報告內容涵蓋了中國和亞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和監測網絡、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研究、喜馬拉雅地區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印度生物資源數據庫、印度尼西亞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建設區域名錄的策略與流程——中國的經驗、中國自然標本館、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IUCN亞洲項目介紹、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鏈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機遇與挑戰等。代表們針對亞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及生物多樣性信息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展開了深入討論......閱讀全文
記者8月10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獲悉,“中亞干旱區千萬平方公里生態監測與生態系統管理”是該所尋求的三大突破之一,其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在中亞五國建成由10個野外站組成的中亞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和數據庫。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長田長彥研究員介紹說,
11月18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署)與中國科學院在京共同啟動“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伙伴計劃)。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先生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其它部委領導、聯合國官員和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眾多著名科學家出席了啟動儀式。該伙伴計劃是環境署首個“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228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
人類活動已顯著影響了生態系統,造成了生物多樣性下降,物種間的關系發生改變,生物和非生物的反饋機制的重組。生態系統應對這種外界干擾,并保持功能不變的能力稱之為彈性。持續的人類活動會使得生態系統彈性下降,難以維持其功能。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關于彈性的任何信息都對生態系統管理和決策至關重要,也應該是管理
生物礁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反映海洋古生態變化的理想指標,尤其是在生物大滅絕期間。地質歷史中,最早的生物礁生態系統出現在前寒武紀,以微生物礁(疊層石)為主,其在顯生宙急劇減少;而后生動物礁最早出現在埃迪卡拉紀晚期,繁盛于顯生宙;但伴隨生物滅絕事件,后生動物礁急劇減少或消失,微生物巖普遍發育。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政府于北京組織召開的評審會上,由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編制的《通遼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通過評審。 通遼市是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敏感熱點區域、全國防風固沙核心地區(科爾沁沙地)和重要水源涵養區(遼河),加強該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合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工作多年,蔡慶華(上圖,資料圖片)依然將導師劉建康提出的要求作為座右銘。 正因“唯實”,他與導師一起提出“流域生態學”概念,積極呼吁在流域視野下探尋水生態密碼;也因“唯實”,他帶領團隊在長江最靠近三峽大壩的較大支流香溪河設立生態站,開始了年復一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 “十二五”規劃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函 〔2012〕 147 號國務院有關部門: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以下簡稱《分工方案》)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
2月17日,環保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二五”發展規劃》,詳情如下: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部各派出機構、直屬單位: 環境保護標準是我部落實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重要手段,是支撐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基礎。為不斷完善環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制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數據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制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數據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
一場給所有物種派發“身份證”的分類學革命 在超市的收銀臺前排隊等候結賬是一件無聊的事情,但如果沒有條形碼,你可能會感到更加無聊。現在,幾乎所有超市的商品上都印有不同的條形碼。利用光學識別系統,可以很容易地把保存在這種條紋圖案上的信息閱讀出來,加快顧客結賬的速度。不久的將來,生命科學家會給每種生物派
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位于非洲東北部,包括了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等國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具有大約5000種維管植物,其中半數是該地區的特有種。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是非洲之角主要組成國家,同時該區域也是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陸
在南京古雞鳴寺邊上有一個古老的科研單位,它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并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國際科技合作早已不是個新鮮事兒。 30年來,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下,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突飛猛進。 然而,在林林總總的科技合作內容中,卻總不如一個“民生”來的更為觸動人心。 成都山地所,扛起的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科技合作中“民生”這桿大旗。 堰塞湖處置、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來自科研一線的呼聲 “基礎性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采集、分析、研究基礎科技數據、基礎科技信息、基本科技資料,為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研究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因此,在這個領域相對會較難發表SCI文章,出專利的機會也比較少。如果是按照常規的考核,即便用10年時間,可能一些科學家所做出的成績還是僅在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對于化石標本來說,常常也是如此。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是人類化石,因其寥寥無幾、難以尋覓,所以也異常珍貴、備受矚目。而腕足動物化石則是數量較多有時甚至是極多的一類。在遙遠的古生代,腕足動物曾經歷過非常繁盛的時期,使得我們今天在古生代地層中能夠見到它的化石數量蔚為可觀。用中科院
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聚集了來自國家農業、林業、環保、醫藥、檢驗檢疫、進出口等部門的人士,他們一起見證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圖鑒》的問世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鑒定平臺”的開通。 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件盼望了10年的大事。 “中國瀕危植物數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濕地面積減少約10萬平方公里! “中國的濕地削減速度令人觸目驚心。”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宮鵬所在的研究團隊歷經4年時間,利用遙感監測數據,采用統一的分類標準和制圖方法,首次完成了我國全國范圍多時間序列的濕地遙感制圖。 最近,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 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說,希望在人類代謝性疾病并發癥和中草藥調控腸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關
7月28日,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軒研究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組以及密歇根州立大學王紅兵教授,在國際著名遺傳學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一項合作研究,題為“The Landscape of A-to-I RNA Editome Is Shaped by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生物地磁學研究團隊研究員林巍、潘永信等,聯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合作者,開展了迄今規模最大、跨越南北半球的趨磁細菌多樣性和宏基因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中科
沙拐棗植物田間種質資源圃 9月20日,受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委托,新疆科技廳組織專家組在烏魯木齊召開了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擔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亞沙拐棗屬植物研究及種質資源保護平臺建設”驗收會。專家組審閱了項目有關材料、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經質詢和充分討論,一致同意該項
8月4日,2015年度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武漢召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院士桂建芳榮獲湖北省最高科技獎項突出貢獻獎,省委書記李鴻忠為其頒獎。除此之外,水生所研究員解綬啟、吳振斌分別主持的“鯽魚的營養學及飼料技術研究與應用”、“水污染治理與水體修復生態工程關鍵技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