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提出微生物趨磁性古老單起源新模型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生物地磁學研究團隊研究員林巍、潘永信等,聯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合作者,開展了迄今規模最大、跨越南北半球的趨磁細菌多樣性和宏基因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資助。圖片來源于網絡 林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對趨磁細菌的研究不僅有助于認識生物趨磁性和生物礦化的起源和演化,而且對于理解高等生物,甚至人體內類似的感磁過程和機理等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趨磁細菌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爭論,近年來磁小體基因簇的發現,為深入研究和認識趨磁細菌的分類、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可能。 研究團隊結合對公共數據庫中已發表微生物基因組數據的篩選,共獲得了28條、分屬于3個細菌門類的環境趨磁細菌的基因組草圖,首次發現了屬于ζ-變形菌綱和λ-變形菌綱的趨磁細菌,確認了原先劃分......閱讀全文
趨磁細菌合成磁小體機制揭開-獨特蛋白折疊磁鉻
一支由法國原子能及可替代能源署(CEA)領導、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參與研究的國際團隊通力合作,揭示了趨磁細菌體內一種名為MamP的蛋白質主導合成磁小體的機制及其結構特征。該研究使得人們對“生物礦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為生物納米磁體在醫學和污水處理等方面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新機遇。相關研
地質地球所發現合成膠黃鐵礦磁小體的趨磁細菌
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夠沿著地磁場磁力線方向運動的微生物,在細胞基因嚴格調控下礦化合成納米級(幾十到上百納米)、尺寸均一、化學純度高、鏈狀排列的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是生物地磁學與生物礦化研究的模式微生物。趨磁細菌廣泛分布在湖泊、海洋和瀉湖等環境中,磁小體不僅是沉積物中磁
趨磁細菌磁小體鏈磁各向異性及巖石磁學等指示意義被揭示
趨磁細菌是迄今確證唯一能執行生物控制礦化和利用地磁場的原核微生物,它們能沿地磁場定向游弋,在細胞內合成鏈狀排列、單磁疇(SD)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晶體顆粒(磁小體)。研究現代趨磁細菌對認識生物礦化和生物地磁響應的演化歷史和發生機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識別古老沉積物或巖石中趨
我國科研人員提出微生物趨磁性古老單起源新模型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生物地磁學研究團隊研究員林巍、潘永信等,聯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合作者,開展了迄今規模最大、跨越南北半球的趨磁細菌多樣性和宏基因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中科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復雜磁性機制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范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磁小體在細胞內多成鏈排列,作為趨磁細菌的“磁場感應器”,促使其沿磁場方向定向游弋,
微生物礦化和感磁運動起源于太古代
近日,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人員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利用譜系年代學分析方法,揭示趨磁細菌起源于距今30億年前的中太古代,早于地球大氧化事件,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既能感應磁場又能進行礦化的生物類群。相關成果于2月28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地球在太古代是否具有地核發電機一直是地球內部結構和
生長溫度與趨磁細菌數量和種群關系研究進展
古溫度是古環境重建的重要參數。已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對高等動植物的多樣性具有顯著影響,但是,溫度變化對微生物有何影響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微生物分布廣、數量大、多樣性高,在全球元素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維持等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用微生物變化反映環境溫度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 趨磁細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古老趨磁細菌新類群
? 北京密云水庫中新發現的兩類硝化螺旋菌門趨磁細菌的熒光原位雜交(A至I)與透射電子顯微鏡照片(J和K) 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夠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體礦或膠黃鐵礦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目前已發現的趨磁細菌在系統發育上均屬于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與硝化螺旋菌門(Nitrospira
磁小體的生物合成及用于腫瘤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是一大類能沿著地磁場方向進行趨磁運動的細菌的總稱,不具有系統分類學上的意義。?這類細菌的特殊性在于能產生一種原核生物細胞器-磁小體(magnetosome)(具有 Fe3O4 納米磁核)。?這類生物來源的磁納米結構不僅純度高、磁
AEM:趨磁細菌介導的過高熱或可有效抑制耐藥性細菌感染
隨著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越來越強,科學家們迫切需要開發出可以有效殺滅耐藥性菌株的新方法,近日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嚙齒類動物中進行實驗,通過利用磁性納米晶體產生過高熱(Hy
地質地球所成功分離培養趨磁螺菌XM1
趨磁細菌是細胞內基因控制合成生物膜包被、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或膠黃鐵礦)顆粒的微生物。細胞內產生的磁性納米顆粒稱為磁小體,它們在細胞內一般呈鏈狀排列,使細菌可以感受地磁場而沿地磁場磁力線游弋。因此,趨磁細菌被認為是生物地磁學和生物礦化作用研究的模式微生物。例如,在沉積物中保存的化石磁小體對于
地質地球所提出生物感磁起源新認識
地磁場包裹近地空間,保護地球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維系地球宜居環境。地磁場的出現至少始于太古代,甚至在冥古宙就可能起源。在漫長的演化中,許多生物擁有了感應地磁場以及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能力。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生物感磁行為在現代生物圈中廣泛存在,相關研究已成為地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
地質地球所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元素是地殼中含量第四的元素,它不僅是生物所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而且還可以影響海洋和陸地系統的地球化學性質,對于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貢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是調控全球鐵元素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其中,在體內礦化合成鐵磁性礦物磁小體的趨磁細菌是一類重要的鐵細菌功能群
磁場助力-抗腫瘤藥物實現定向快速“穿透”
在現代醫學中,將藥物裝載到磁性納米顆粒上,利用外部磁場的導向性使其“快遞”至腫瘤,已成為一種重要且安全的腫瘤藥物治療新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俊峰課題組,在研究自然界趨磁細菌生物礦化機制的基礎上,仿生合成具有高效磁靶向及腫瘤組織穿透性
海洋所等研究發現一種新的海洋多細胞趨磁原核生物
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肖天研究員課題組與法國科學院吳龍飛教授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海洋趨磁微生物多樣性及系統進化研究。研究人員在我國黃海潮間帶沉積物中發現一種新的多細胞趨磁原核生物——菠蘿型多細胞趨磁原核生物(pineapple-like MMPs)。 科研人員通過對該多細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9月1日至4日,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gnetotactic Bacteria and Biomineralization)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 與生命科學的交叉已經成
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 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在地球
中國學者PNAS文章:生物感磁研究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41330104,41621004,41374074)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生物地磁學研究團隊林巍副研究員、潘永信研究員等與合作者在微生物礦化和生物感磁的起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
揭示細菌成因納米磁鐵礦顆粒能記錄地磁場信號
沉積剩磁是獲取古地磁場信息的主要來源,連續沉積序列的沉積剩磁記錄可反映地磁場隨時間變化,如極性倒轉過程、地磁漂移事件和相對古強度變化等信息,也是建立高分辨率地磁極性柱(可用于沉積盆地定年和地層對比等)的基礎。沉積物中磁性礦物本身及其變化也攜帶了較為豐富的古環境和古氣候信息。因此,湖泊、海洋和風成
研究實現反鐵磁鐵磁轉變磁疇直接成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71.shtm
木星磁層存在磁鞘射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796.shtm?木星。圖片來源:NASA本報訊(記者刁雯蕙 馮麗妃)1月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理學院教授沈超團隊與合作者在太陽系行星磁鞘射流領域取得重要合作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木星磁層存在磁
磁柵尺與錄磁原理
磁柵尺是磁柵數顯系統的基準元件。顯然,波長就是磁柵尺的長度計量單位。任一被測長度都可用與其對應的若干磁柵波長之和來表示 [1] 。 磁柵尺的尺體可由滿足一定要求的硬磁合金制成。也可由表面鍍上一層硬磁合金的磁性材料制成。對制成磁柵尺的硬磁合金磁性材料的性能應有如下要求: 1)良好的磁性能 材料
流式在微生物中的應用——細菌檢測
在國外,流式細胞術(Flow?cytometry,?FCM)已在細菌常規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1],而在國內起步較晚。目前已經在實驗室研究、工業生產、臨床診斷、環境評估等領域的細菌快速檢測有所應用。FCM在實驗室研究中的細菌檢測應用細菌研究中常需要是菌體計數,常規計數方法是平板法和顯微技術,缺點是誤
磁粉探傷儀漏磁原因分析
由于鐵磁性材料的磁率遠大于非鐵磁材料的導磁率,根據工件被磁化后的磁通密度B=μH來分析,在工件的單位面積上穿過B根磁線,而在缺陷區域的單位面積上不能容許B根磁力線通過,就迫使一部分磁力線擠到缺陷下面的材料里,其它磁力線不得不被迫逸出工件表面以外出形成漏磁,磁粉將被這樣所引起的漏磁所吸引。
磁粉探傷儀漏磁原因分析
磁粉探傷儀是小型便攜式無損檢測的儀器,是采用磁場磁化工件的原理設計而成的小型儀器,具有對被探工件裂裂紋顯示清晰,性能可靠\穩定和操作方便等特點。按工件磁化方向的不同,可分為周向磁化法、縱向磁化法、復合磁化法和旋轉磁化法;按采用磁化電流的不同可分為:直流磁化法、半波直流磁化法、和交流磁化法;按探傷所采
什么是磁珠?如何正確選擇磁珠?
磁珠專用于抑制信號線、電源線上的高頻噪聲和尖峰干擾,還具有吸收靜電脈沖的能力。 磁珠是用來吸收超高頻信號,象一些RF電路,PLL,振蕩電路,含超高頻存儲器電路(DDR SDRAM,RAMBUS等)都需要在電源輸入部分加磁珠,而電感是一種蓄能元件,用在LC振蕩電路,中低頻的濾波電路等,其應用頻率范圍很
磁通計是怎么計算磁通的?
【摘要】: 磁通計是怎么計算磁通的?磁通計是測量磁通量的一種磁測量儀器。相對于特斯拉計測量一個點的磁感應強度b來說,磁通計測量的是一個面磁場強度的變化,即磁通φ=bs 磁通計是怎么計算磁通的?磁通計是測量磁通量的一種磁測量儀器。相對于特斯拉計測量一個點的磁感應強度b來說,磁通計測量的
高溫型磁翻板液位計耐高溫磁翻板液位計磁翻板液位計.
1、高溫低壓型?????? 工作壓力:PN≤2.5MPa2、高溫中壓型?????? 工作壓力:PN=2.5~4.0MPa3、高溫高壓型?? 工作壓力:6.3~10.0MPa三、主要技術參數1、測量范圍:L=500~6000mm;?? 高溫高壓型:L=500~3000mm;2、工作壓力:0~2.5;2
磁粉探傷儀如何解決漏磁及缺陷磁痕等現象
所謂的磁性是指金屬具有導磁的性能;從實用意義講如:可用磁性材料(金屬)制造長久磁鐵、電工材料,也可用磁性來檢查磁性金屬是否有裂紋等。磁粉探傷儀就是利用工件磁化時,若工件表面有缺陷存在,由于缺陷處的磁阻增大而產生漏磁,形成局部磁場,磁粉便在此處顯示缺陷的形狀和位置,從而判斷缺陷的存在。 磁粉探傷儀
什么是漏磁探傷,磁粉探傷和漏磁探傷有什么區別
?工件磁化后,在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處,磁力線發生變形,逸出工件表面形成磁極,并形成可檢測的漏磁場,通過漏磁場和外加磁性粒子的相互作用顯示缺陷的位置、形狀和大小。? ?在磁粉探傷中,磁軌法是應用廣泛的方法之一。磁軌法中,設備的主要檢驗指標是提升力。多數指標和標準中,磁軌提升力鈞是作為設備性能控制、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