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匯能力研究獲進展
我國于1999年啟動了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工程最明顯的是能增加陸地生態系統植被碳庫,對土壤碳庫影響相對較小,但我國耕作土壤損失的有機碳巨大(約7.1 Pg),退耕還林后能有效地阻止這種碳損失,而且土壤碳庫容量大、周轉速度慢、能維持較長時期的碳儲藏,因此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與土壤碳儲量的關系越來越受到全球關注。 為了研究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固碳效益及動態特征,探討不同土層深度土壤碳儲量的時間動態特征及其耦合關系,揭示影響土壤碳儲量動態的主要驅動因子,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鄧蕾在上官周平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對收集到的與我國退耕還林(草)工程(耕地轉變為草地、灌叢、林地)直接相關的 135 篇已發表文獻數據(包括181個樣點844個樣本數據)進行Meta-analysis 分析,在生態學、環境科學和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國際刊物Global Change Biol......閱讀全文
退耕地土壤水分綜合指標評價方法
在我國西北不封的干旱情況十分的嚴重,尤其是侵蝕嚴重的干旱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壤水分不僅是土壤侵蝕過程植物生長和植被恢復的主要影響因子,也是重要的農業水資源。在干旱半干旱地黃土區,深厚的黃土層(一般厚度達50~200m)蓄積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庫”,“庫”中的初始條件,也是植被恢復的主要制約因子
退耕地土壤水分綜合指標的評價方法
在我國西北不封的干旱情況十分的嚴重,尤其是侵蝕嚴重的干旱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壤水分不僅是土壤侵蝕過程植物生長和植被恢復的主要影響因子,也是重要的農業水資源。 在干旱半干旱地黃土區,深厚的黃土層(一般厚度達50~200m)蓄積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庫中的初始條件,也是植被恢復的主要
退耕還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匯能力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鄧蕾與導師上官周平研究員日前發現,總體上來說,大尺度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將會顯著提高我國土壤碳匯能力。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全球生物變化》。 我國于1999年啟動了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工程能增加陸地
任繼周院士:退耕還林勿忘“退耕還草”
任繼周 “近年來,‘三農’、‘三牧’問題的聯袂登場,是草業和農業面臨的重大危機。我呼吁扭轉觀念,打破‘以糧為綱’的思維模式,發展新型草地農業。”近日,在中國草學會草地生態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全國草業科學研究生論壇和《草業科學》創刊3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講臺上,任繼周再次暢談了草地農業的重
土壤養分分析儀對退耕地不同植被特征的研究
在很多的研究中應用現代科技儀器土壤養分分析儀探 討黃土丘陵區退耕地上不同植被配置類型及其在不同生長狀況下對土壤養分效益的影響,為今后黃土丘陵區退耕地植被建設中植被配置提供理論依據。以黃土丘陵區 退耕地上主要造林樹種(沙棘、油松沙棘混交林地、刺槐沙棘混交林地)為研究對象,對3種不同植被配置類型及其在不
退耕還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匯能力研究獲進展
我國于1999年啟動了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工程最明顯的是能增加陸地生態系統植被碳庫,對土壤碳庫影響相對較小,但我國耕作土壤損失的有機碳巨大(約7.1 Pg),退耕還林后能有效地阻止這種碳損失,而且土壤碳庫容量大、周轉速度慢、能維持較長時期的碳
武漢植物園在退耕地土壤固碳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于土壤固碳潛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植被產生的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機碳的主要來源,因此研究凋落物和根系的產量與分解,能從“碳輸入”的視角,為揭示土壤固碳過程和機理提供重要信息。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課題組張克榮博士在張全發研究員的指導下,以秦嶺地區
瑪納斯退耕還濕保護環境
一群白鷺在瑪納斯濕地公園的水面上游弋,不遠處,濕地管護員張設林靜靜地守望著這些生靈。 65歲的張設林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縣蘭州灣鎮八家戶村村民,從小生活在這里的他,見證了瑪納斯濕地的變遷,感受著綠色發展給瑪納斯縣帶來的變化。 退耕還濕成就綠色發展 在陽光的照耀下,中天山北麓依連哈比爾尕
發改委:我國將提高退耕還林補助
記者今天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實施4年來,退耕農戶收入快速增長,2011年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達5247元,比2007年增加2275元。下一步將盡快出臺政策措施,明確適當提高部分退耕還林項目補助標準的具體辦法。 統計顯示,實施專項規劃4年多來,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較高
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植被恢復紅利逐漸顯現
今日的寶塔山披綠裝。攝影 張行勇?如今延安市安塞區沿河灣植被景觀。攝影 張行勇 如今延安市富縣子午嶺區域的植被景觀。攝影 張行勇 陜西省延安市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9%。其境內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20世紀末,延安市森林覆蓋率不到
貴州退耕還林農戶獲“節能爐”獎勵
1月29日,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月照鄉玉頂村71歲的退耕還林農戶曾杏蘭在查看政府補償兌現的“節能爐”。當日,鐘山區農業局對全區近千戶退耕還林農戶實施生活補償兌現,每戶獲得價值600元的“節能爐”。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為解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而采取的重大舉措。西部大
延安退耕還林為何自籌30億資金?
在全國退耕還林面臨新周期的節點,陜西延安決定,自籌資金30億元,開啟新一輪退耕還林。 中國工程院8位院士認為,退耕還林成果需要鞏固,生態與糧食可以雙贏,應繼續推進這項工作。 “十二五”時期,國家對重點生態脆弱區繼續安排退耕還林任務。今年,還將統籌安排新的退耕還林任務。
中央財政逾四百億支持退耕還林
??????? 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2008―2011年,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62億元。 據了解,退耕還林工程在全國2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實施,截至2006年底,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1.39億畝,配套實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2.25億畝,涉及32
新京報:“退耕還林”存“結構性”隱憂
??? “退耕還林”結構性困境的邏輯鏈,應為“過度消耗資源的經濟增長模式→耕地供需矛盾的加劇→退耕還林困境的難解”。 據新華社10月7日報道,2008年―2011年,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62億元,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面對其時已經呈現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
退耕“還”出綠色好生活-生態環境連年改善
“開一片片荒地脫一層層皮,下一場場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餓肚皮。”樸素的民謠,生動地體現了遼寧省阜新市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前的生態境況。1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情況如何?日前,記者來到了阜新市,就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和這里的生態變化進行了實地采訪。 生態
退耕還林:墾殖史上的重大轉折
漫山遍野,一株株綠色核桃幼樹在石頭縫里茁壯成長。 “這啥都不缺,就缺土,栽樹沒有土,就用籮筐背,種植核桃不僅收入高,還能綠化石頭山,再不讓雨水沖毀我們的家園。”廣西壯族自治區鳳山縣中亭鄉隴碰屯村民唐光陽如是說。 為了解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和農民生計的改善情況,去年底,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
我國退耕還林工程完成造林近四億畝
今后將重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和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 [科學時報 鄭金武報道]10月10日上午,國家林業局舉行退耕還林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指出,到2006年底,已累計退耕還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05億畝、封山育林2000萬畝,總計造林3.64億畝。?退耕還林是我國政策性最強
政策不斷推進繼續-退耕還林步入新周期
退耕還林工程是迄今為止我國投資最大的生態恢復及惠農項目。截至2012年底,中央已累計投入3247億元,全國1.39億畝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地恢復了植被,共完成造林任務4.41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明顯減輕。 如今,退耕還林工程面臨“政策陸續到期”,新周
昆明計劃10年內退耕還林171萬畝
從現在起,昆明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退耕還林171萬畝。昨日,昆明市林業局召開“2012年度市級退耕還林工作推進會”,安排部署今冬明春退耕還林相關工作。 昆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楊景先介紹,按昆明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縣(市)區林業部門要抓住節令、抓緊時間,在12月31日前完成20
陜西吳起:退耕還林讓黃土山峁再披綠裝
“那時候為了生計,好多人都養山羊。山上的草都被羊啃光了。可憐那草只能長一夜,第二天剛冒頭就又被啃了。”在陜西省吳起縣鐵邊城鎮,64歲的李文明對16年前的景象依然記憶猶新。 吳起,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總面積3791.5平方公里,總人口13.6萬人,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征抵達地,當時這里還是一個只有七
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復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我國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問題十分嚴重,對農業生產、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治理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和實現黃土高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黃土高原實行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政策。這兩種修復方式哪一種對于土壤侵蝕的治理是更有效的,需要通過數據去進行評估。
黃土高原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耦合發展之路探索
霜降甫過,雄渾蒼茫的陜北黃土高原上,秋收即將進入尾聲,一些未采摘的山地蘋果園里紅艷艷的蘋果,在深秋的樹枝上愈發鮮紅耀眼,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人們的臉龐。 這是糧果豐收的季節,更是讓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老百姓無比激動幸福的季節。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
中美聯合研究顯示中國生態保護政策成效顯著
北京6月17日電 16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報告顯示,中國的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政策已取得明顯成效,對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 報告以中國《全國生態環境十年(2000-2010)變化遙感調查與評估》為藍本,調用了2萬多份衛星圖片以及土壤、水文和氣象數據,
水保所在半干旱區深層土壤微生物變化研究新進展
退耕還林是修復退化生態系統的有效方法,但往往會消耗深層土壤水分,造成深層土壤干化,這一現象在干旱半干旱區更為明顯。目前,尚不清楚造林引起的深層土壤干化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這限制了對旱地恢復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認識。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邵明安團隊研究員魏孝榮
西寧大通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為充分發揮重點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的工程效益和投資效益,西寧市水利局專門成立了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驗收委員會,于11月中旬完成了青海省重點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大通縣2016年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竣工驗收工作。 據了解,大通縣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涉及該縣多林鎮和遜讓鄉的9個行政村,受益人
沈陽生態所在土壤有機碳累積貢獻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碳(葉凋落物、根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等)輸入是土壤有機碳的主要來源。土地利用和覆被變化導致全球土壤有機碳循環過程發生強烈變化,農田轉變為森林被世界各國作為碳減排增匯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關于半干旱地區農田轉變為人工林生態系統,地上葉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凋落物輸入變化如何影響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及地上
重慶萬州保衛林業資源-百姓呼吁繼續退耕還林
據報道,萬州地處重慶東北部,是三峽庫區的核心,因“萬川畢匯”而得名。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萬州區林業面積大幅增長,而每年的采伐指標卻只用了不到20%,林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退耕還林既讓生態變好,又讓農民增收,百姓呼吁繼續退耕還林。 上午9點,重慶滬江木業的生產車間,工人
成都學者利用雙核素失蹤技術對防風固沙效益進行評估
風沙災害是我國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對該區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我國實施的“三北”防護林工程,減少了“三北”地區的荒漠化和沙塵暴。但由于地面監測資料欠缺,單純依靠遙感手段難以科學評估“三北”防護林效益。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蘇正安利用137Cs和
部分大米鎘含量超國標-億畝受損耕地將休養生息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按照世界藥品食品發展的規定,大米的鎘含量,每公斤不應該超過0.4毫克。 而據他了解,"(我國)相當部分(大米)沒有超過0.4毫克,但是按照國家的標準,超過了0.2毫克的大米,不許在市場上作為農產品流通。" 鎘米事件已引發大眾
研究在喀斯特植被恢復初期土壤氮有效性調控因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復對土壤氮有效性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西南喀斯特地區是我國最大面積的連片貧困區域,是非地帶性的生態脆弱帶。退耕還林還草是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和生態恢復的重要舉措。前期的研究表明喀斯特植被恢復初期